昨晚11时30分许,新华网消息称,内蒙古警方破获蒙牛“雇佣”网络公关公司发帖损害伊利商誉案件。呼和浩特市公安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表示:网上有关伊利“QQ星儿童奶”遭遇恶意攻击一事,经公安机关侦查,系一起有预谋的商业诽谤案。目前,案件基本告破,涉案犯罪嫌疑人已被警方控制。
伊利和蒙牛,中国乳业的两大巨头,双双被牵扯到不光彩的网络“营销战”中。恶性营销案还牵出“蒙牛策划了圣元奶粉性早熟事件”及等传言。昨日三方分别发表声明。
其中,伊利股份称,因利用网络媒体恶意损害伊利集团商业信誉、商品声誉,蒙牛乳业儿童奶负责人安勇等人已于近日被检察机关正式批捕;而蒙牛乳业则表示,“从未策划、组织、实施任何与‘圣元奶粉性早熟事件’有关的活动”,“所有高管均在正常工作”。圣元公司回应称,暂时无法评论,相信真相会水落石出。
截止到今天凌晨,网络已有5万多条微博在讨论这一事件。
受“策划门”事件影响,昨日,在港上市的蒙牛乳业跌2.119%收于23.1元。
“圣元奶粉性早熟事件”引发蒙牛及其公关公司的涉案传闻,成为昨天一条爆炸性消息。
前晚,微博上突然传出消息,称曾引起轩然大波的“圣元奶粉致儿童性早熟事件”,竟是著名乳业巨头蒙牛及其公关公司有组织、有步骤策划出来,以打击竞争对手的。同时,另一乳业巨头伊利公司也指控蒙牛对伊利旗下产品QQ星儿童奶、婴儿奶粉,进行有计划地舆论攻击。
随后,另一种说法又在微博上不胫而走:“‘网络传闻圣元是蒙牛策划’事件,是伊利部署。伊利向员工发送电子邮件,全文如网络传播的一样。该邮件已经被伊利人员传给蒙牛,蒙牛已向公安机关报案,国资委已经介入”。
伊利 被恶意攻击
昨天下午,伊利集团公共事务部给本报记者发来就“竞争企业恶意攻击事件“的说明,表示经过核实,今年7月中旬在部分网络媒体发现大量攻击伊利公司产品、品牌的言论、报道,伊利已于7月30日正式向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安分局报案。
声明说,经警方缜密侦查,这起利用网络媒体恶意损害伊利集团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案件已被侦破,此案涉及蒙牛乳业、北京博思智奇公关顾问有限公司、北京戴斯普瑞网络营销顾问有限公司相关人员。蒙牛乳业儿童奶负责人安勇、北京博思智奇公关顾问有限公司赵宁、郝历平、马野等4人已于近日被检察机关正式批捕,另有两人在逃。
蒙牛 不回应攻击伊利传闻
蒙牛乳业昨天下午针对“策划圣元奶粉性早熟事件”以及“有蒙牛集团高管已被公安机关拘留”的传闻,给本报记者发来声明表示:蒙牛集团从未策划、组织、实施任何与“圣元奶粉性早熟事件”有关的活动;蒙牛集团已经就此事向公安机关报案,追究制造这一虚假信息的个人、组织的法律责任;此外,蒙牛集团所有高管均在正常工作。
蒙牛在声明中还表示,“近年来曾不止一次遭遇类似的诽谤、中伤”,“我们将保留将之前的诽谤、中伤事件真相公诸于众的权利”。对于不正当竞争造成的重大危害,蒙牛集团有着切肤之痛!恳请公安机关尽快查清“圣元奶粉性早熟”这一事件的真相。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蒙牛在声明中回避了有关攻击伊利的传闻。记者发短信询问儿童奶负责人安勇是否仍在上班,也未得到回应。
警方 蒙牛恶性营销案告破
警方经过为期两个多月的缜密侦查发现,这起看似商战的事件,确系“一网络公关公司受人雇佣,有组织、有预谋、有目的、有计划,以牟利为目的实施的”损害企业商业信誉案。警方证实:今年7月14日,蒙牛“未来星”品牌经理安勇与北京博思智奇公关顾问有限公司共同商讨炒作打击竞争对手——伊利“QQ星儿童奶”的相关事宜,并制定网络攻击方案。
据警方介绍,这些网络攻击手段包括:寻找网络写手撰写攻击帖子,并在近百个论坛上发帖炒作,煽动网民情绪;联系点击量较高的个人博客博主撰写文章发表在博客上,通过“推荐到门户网站首页”、“置顶”、“加精”等操作,以提高影响力;以儿童家长、孕妇等身份拟定问答稿件,“控诉”伊利乳业公司,并发动大量网络新闻及草根博客进行转载和评述。
整个网络炒作历时1个月,操作链由“蒙牛‘未来星’品牌经理安勇——北京博思智奇公关顾问公司(郝历平、赵宁、马野等)——北京戴斯普瑞网络营销公司(张明等)、博主(网络写手)——李友平(戴斯普瑞公司合伙人)”这样串联而成。
警方表示,这起案件目前已告破,安勇、郝历平、赵宁等3名犯罪嫌疑人已于10月16日被内蒙古检方正式批捕,另一名犯罪嫌疑人马野也被警方刑拘,张明、李友平等人在逃。
针对警方的消息,蒙牛副总裁胡苏东对新华社记者表示,安勇是蒙牛公司一名项目经理,他制造这一事件是其个人所为。蒙牛将支持配合警方依法查处。
业内人士 蒙牛没必要害“圣元”
“听到这一消息,我感到出乎意料、不可理解”,针对网帖指蒙牛是圣元性早熟事件的幕后主使,国内奶业专家王丁棉持怀疑态度,他认为从蒙牛的发展来看,圣元并不是它的竞争对手,蒙牛根本没必要使用这样的手段去打击圣元。
王丁棉表示,蒙牛的强项是液态奶,其奶粉在全国市场份额不足5%,而伊利、圣元的份额都在10%左右,若蒙牛为抢圣元奶粉市场而出此下策,令人费解。
蒙牛与伊利再次起纷争,令乳业人士深感担忧,担忧两大巨头的连年“鏖战”,会毁掉中国整个乳业。“坐山观虎斗,最终得利的是洋奶粉,损害的是国内整个乳制品行业”,王丁棉表示,国内企业在市场上窝里斗,自相残杀,将导致消费者对整个国内乳品企业不信任,不愿使用国产奶粉,这样不仅打击某一个企业,也危及整个产业。
王丁棉建议,这种非正常竞争应受到指责和抵制,乳业行业协会应出面来协调企业之间的这种非正常竞争,而现在有关行业协会缺乏威信,没有担负起应该承担的职责。
六成网友 行业监管不成熟
记者今天上午看到,在某网开展的“如何看待乳业巨头恶性营销事件”的调查中,有64%的网友认为是“行业监管不够成熟”,27%的网友认为是“产能过剩导致恶性竞争”。只有4.1%的网友认为“此事仅是个案”。
如何才能建立良好的行业发展环境?55.7%的网友表示应“加大对恶意竞争行为的处罚力度”,35%的网友认为需“加强对企业产品质量的督查力度”。本报记者杨滨 D044
别让“丑行”
成为“常态”
作为中国乳业的骄傲,伊利和蒙牛之间的明争暗战从来就没停止过:从网络上的互相攻击,到卖场里营销员的相互倾轧。
有点儿可怕的是,只有4%的人认为这次事件是个“个案”。
公众似乎已经对企业间的“掐来掐去”见怪不怪了。不是吗?三聚氰胺事件过后,“乳业江湖”风波不断,从蒙牛OMP事件,到三聚氰胺奶粉再度现身,再到圣元“激素门”事件,最近还有雅培“召回门”、多美滋“过敏门”,此外,澳优、雅士利、施恩……不断有奶粉企业曝出“负面新闻”,现在,又出了“策划门”事件。几乎所有的中国乳业“灰幕”都是先由网络曝光,然后经媒体发酵愈演愈烈。
事实上,不仅仅是乳业,在饮料、家电、食品等诸多行业,通过网络推手影响舆论,乃至演变为“恶意抹黑竞争对手”的丑行正在发展为“常态”。
商业不仅是竞争,更重要的是诚信。企业的发展,绝不能靠贬低、恶意攻击对手来获得提升。但在今天这个过分强调“成功”的社会,一些企业已经完全将商业道德抛诸脑后,将企业之间的竞争变成了江湖间的恩怨。
是“相煎何太急”还是“相逢一笑泯恩仇”?别再以“恶性竞争”来消耗消费者的宽容和信任了,否则到时候受到毁灭性打击的将是整个行业。
本报记者 杨滨 D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