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奶业巨头卷入“陷害门” > 最新消息

蒙牛披露旧案反攻伊利:以德报怨放弃追诉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10年10月22日01:16

  蒙牛承认“配合调查”_反戈一击7年前旧案

  周芳

  昨晚,中国蒙牛乳业有限公司(下称“蒙牛”)董事会发布澄清公告,称“本集团从未策划、组织、实施任何与指控竞争企业的产品引致儿童性早熟有关的活动”,“本集团没有任何董事或高管人员被拘捕,均在正常工作”;同时称“尽本公司所知,本集团一名业务经理(并非高管人员)正在配合中国有关当局调查”。

  在董事会名单上,牛根生、宁高宁、焦树阁(又名焦震)、方风雷等商界达人都赫然在列。

  “我不知道董事会除了考核业绩,对于公司的价值观和文化有没有要求?宁高宁先生在中粮集团建了‘忠良学院’培训干部,现在,他该对蒙牛的干部们讲讲‘忠良’二字了。我也不相信,这样的一场对对手的蓄谋和攻击,只是一个业务经理的个人行为,一个业务经理如果没有公司层面的许可,至少是默许,能够支出20多万元吗?要真是这样,在香港上市的蒙牛的财务管理就太松懈了吧。”一位曾在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攻读过营销博士学位的资深媒体人在电话里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案中又有案

  沿街比比皆是的奶食品店,巨幅的乳企户外广告和“中国乳都”标志性雕塑……呼和浩特市(下称“呼市”),俨然是一座被牛奶改变的城市。

  10月21日,《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抵达呼市。总部坐落于此的蒙牛、伊利两大乳业巨头品牌之间的恩恩怨怨,呼市人早已司空见惯,从牛根生出走自立门户,再到伊利事发郑俊怀入狱,直至“恶性网络营销”风波。

  继伊利集团报案之后,本报记者昨日下午从该市和林格尔县公安局了解到,已经对辖区内的“蒙牛公司被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一案立案侦查。

  记者留意到,这份立案决定书的落款日期是10月17日。

  蒙牛公司向和林格尔县公安局提供的报案材料显示,本月15日,百度搜索页面及百度贴吧(呼和浩特吧、伊利吧、蒙牛吧)、猫扑网、凤凰网几乎在同一时间出现题为《蒙牛集团蓄意破坏伊利公司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案件侦破进展》的网帖,污蔑蒙牛有组织、有预谋、有计划、有步骤周密策划了“圣元奶粉性早熟事件”,并宣称蒙牛针对伊利QQ星儿童奶、婴儿奶粉策划了一起蓄意破坏活动,并将一些未经公安司法部门确认的所谓“细节”进行宣扬,意图使广大阅读者相信其所述为实。

  材料称,此帖经过网络转载,网页点击率高达数万,并怀疑发帖者与国外同行黑恶势力有关,企图坐收中国乳企内讧渔翁之利,恳请警方对不法行为进行立案侦查并严惩犯罪分子。

  对此,伊利昨晚回复本报记者表示,目前尚无办案人员就“案中案”一事要求公司协助调查。而对发帖人身份也不愿多加评论和猜测。

  蒙牛披露旧事“反攻”

  昨晚21时许,本报记者收到一封来自蒙牛集团公共事务中心人士群发电子邮件,邮件满篇讲述的是蒙牛、伊利这对乳业冤家多年来的“恩怨情仇”。

  首当其冲的便是破案7年仍未结案的“未晚事件案”。大意内容为:2003年至2004年发生的针对蒙牛的恶性不正当竞争案“未晚事件”,其制造者“北京未晚品牌(国际)传播机构”是伊利集团的合作公司。该公司试图“擒牛”、“斗牛”、“打牛”,最后把“猛牛”变成“病牛”直至“死牛”。在该事件中,“未晚”总经理等3人被刑事拘留。

  不过,上述材料未获得伊利方面证实。

  记者查阅了牛根生过去的多篇讲话,2004年初,他说过,“2004年1月,历时5个月的针对蒙牛的恶意新闻炒作达到高潮。蒙牛顽强抗争,于2月份将一个由竞争对手出资600万元的新闻诽谤团伙一举击破。但证据在握的蒙牛却从保护中国乳业大产业、保护西部奶农大安全的全局出发,以德报怨,放弃了对涉案企业诉讼权。”几年后,他在哈佛的演讲中说,“不管是被迫,还是主动,当我们‘与别人较劲’的时候;收获的是‘零和游戏’,当我们‘与自己较劲’的时候,你赢我赢,没有输家。”

  “历史总是充满了反讽。难道今天的蒙牛,要走向其过去一直信誓旦旦宣扬的价值观的反面吗?”前述资深媒体人评论道。

  另讯,今日零点20分,蒙牛发出最新的声明称,已将涉案的蒙牛液态奶事业部产品经理安勇除名。蒙牛亦称,安勇原是伊利集团的员工,2005年才来到蒙牛,这次的行动是他擅自而为。  

  乳业当从丑闻中汲取教训  

  乳品行业巨头丑闻缠身,斯文扫地,这是最近曝光出的“恶性营销门”给人们的直接感受。一个信誉度、美誉度曾遭受重大伤害的行业,旧痛未愈,龙头企业参与的“恶性营销门”,又为其添上新伤,将整个行业直接逼迫到商业伦理的底线之下。

  放眼中国商业界,尽管许多企业从资产情况来看,已被列入大企业的阵容里,但是仍然没有摆脱“野蛮生长”的发展状态。乳业龙头企业能够做出如此低级,甚至涉嫌违法的事情,不能不令人慨叹。其实,乳品行业如此,其他不少行业亦是如此。

  我们在昨天的社论中已经谈到过,包括乳品业在内的许多行业之所以出现种种乱象,或是因为缺失商业伦理,或是蔑视法律底线。商业道德资源的贫瘠,将是这片土地难以生长出伟大企业的重要原因。而诸多企业公民宁愿因循潜规则,也不愿意去尊重法治精神,则成为商业生态混乱的另一个关键原因。

  商亦载道,这是一个并不复杂的道理。现在,很多人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纳入商业哲学范畴的商业伦理或商业道德,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不过,一些人在谈及企业与商业道德的时候,往往仅仅将企业与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将企业家与慈善事业联系在一起——这当然是不错的,但忽略了一个前提,即企业的存在与发展行为本身,是否遵从了基本的商业秩序。如果一个企业家一边忙着“过度营销”甚至“恶意营销”,一边又在公众场合奢谈企业社会责任,奢谈企业慈善,这样的企业家又怎会不被人怀疑患上了人格分裂症?

  商业伦理的存在意义,本质上就是对理想商业秩序的追求。在一种和谐的、符合公平正义原则的商业秩序之下,商业的发展,有助于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和持续增长。企业通过提供优质的产业与服务,能够促进社会的繁荣与进步。可以说,商业道德资源的丰厚,将提升商业在整个社会系统当中的功能与作用。

  回顾过去的这几年,乳品行业却是稀释商业道德资源的一个负面典型。从三聚氰胺事件到随处可见的过度营销行为,再到今天的“恶性营销门”,这个行业一再失去社会的信任。商业伦理的缺失,莫过于此,也导致这个行业短时间内几乎没有可能生长出令人尊敬的企业。事实上,这也与乳品行业法治意识集体性的淡漠密切相关。

  乳品业的所谓“恶性营销”事件,绝非始于今日。各品牌之间的互相拆台、互相恶意攻击,早已是司空见惯的常事。一些涉嫌损害其他公司商业信誉的犯罪行为,在许多人的眼里,也多是不以为然的事情,认为这不过是业内的商业原生态与潜规则而已,而不太会与违法犯罪联系在一起。

  这种“恶性营销”,一旦突破了某个节点,或是超过了对手的容忍度,则很有可能转化为台面上的战争,被纳入司法程序。潜规则操纵下的“恶性营销”,转为由明规则来作法律定性,于是,就可能有人锒铛入狱,就有公司声誉大损,进而伤害整个行业。这样的情景,很容易让人想到足坛的乱象。当赌球、假球成风之时,当足协主要官员也介入其中之时,圈中人早已有意无意地忘记世上还有“法治”二字。等到问题严重溃烂,直至不可收拾地步,潜规则被明规则替代,一些人此时后悔,却已太晚。

  说到底,乳品行业集体性漠视“市场经济本质是法治经济”的信条,过于热衷于草莽生存的方式。结果,商业伦理与法治的两条底线双双被击破。这是一个行业的悲哀,也是一个社会的悲哀。

  诚然,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但市场经济强调的是公平竞争。公平竞争的状态,则依靠法律制度、规则来加以保证。人们早已认识到,市场经济常受到来自内外两个方面的干扰。内的一面,是行业内部的相互欺骗、倾轧、不合理垄断,以及不正当竞争,等等。很明显,今日乳品行业丑闻迭出,正是市场经济秩序受到内部严重干扰的结果。如果法律制度不能发力,任由潜规则在业内横行,最终将对行业造成摧毁式的伤害与打击。当然,包括行政权力等对市场的不当干预,则是从外部对市场秩序进行的干扰,这种干扰,危害同样巨大,道理简单,这里不再展开。

  无论此次“恶性营销门”将有怎样的结果,乳品行业最终还会回到平静的状态。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个行业究竟能够从过去的诸多丑闻中吸取多少教训,又能长出几分志气。不能汲取教训的行业,注定是不会有远大前途的。

  

  

(责任编辑:杨建)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