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奶业巨头卷入“陷害门” > 最新评论

媒体评蒙牛诽谤伊利案:责任与道德让位商业利益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10年10月22日01:47

  编者按:

  蒙牛人员雇佣网络公关公司发帖损害伊利商誉案,让网络公关行业再次曝光在公众视野,其恶意发帖、删帖的一些行径也再次遭业界诟病。跳出事件本身来看,其实这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无论蒙牛、伊利,还是被“雇佣”的网络公关公司,当社会责任与商业道德纷纷退位,只有利益占了上风,一切营销伎俩不过成为违法勾当,不仅当事各方都成为必然的“受害者”,受伤更深的是整个中国的乳品行业。  

  企业需要“做大的气质”

  惠正一

  这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只有仇恨,没有理智。

  在“雇佣”网络公关公司发帖损害商誉一事中,无论是蒙牛,还是伊利都是受害者。资本市场的反应向来是最敏锐的,两家公司的股票已对此作出了反应:昨天蒙牛股价下跌0.22%,伊利下跌1.98%。

  捷信公共关系顾问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李意欣表示,中国缺乏世界品牌,是因为中国企业没有做大的气质。李意欣所称“做大的气质”是指对于品牌价值的真正关注和呵护。而不少公司却将心思花在了别的地方。

  作为中国乳业的老大和老二,伊利和蒙牛在竞争中都花了不少心思,也付出了不少代价。在吵吵闹闹之中,都成长为乳业巨人。似乎一个完全开放竞争的行业总免不了恶性竞争,也许大家相信这是乳品企业的“宿命”。

  其实,当“三聚氰胺事件”从天而降时,大家曾发现,这个行业其实没有真正的“干净人”。当时伊利和蒙牛都没有幸免。显然当这些企业在绞尽脑汁构思营销策略的时候,也都曾忽略对上游供应链的严格监管。实际上,再花哨的营销都掩盖不了产品的缺陷。当“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所有乳品企业的声明都很诚恳,整个行业也都陷入了反思。

  现在,随着三聚氰胺事件逐渐淡去,乳品企业又上演了新一轮“内讧”。蒙牛“陷害门”同样是公关公司策划,同样是操纵媒体和舆论,同样是报案、查处、拘捕……大家重新发现,指责与质疑再次充斥乳业市场的每个角落。乳业专家王丁棉指出,类似丑闻会令当事企业信誉下降,最终两败俱伤。“丑闻将打击消费者信心,最终给行业造成负面影响。”海通证券食品饮料行业分析师赵勇也表示,这是中国乳品行业的悲哀,拷问的是中国乳企的社会责任。

  “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消费者对中国乳业的信任度大打折扣。雅培一则本和中国市场并无关的召回都在中国市场引发轩然大波。因为不少消费者宁可费劲周折网购海外奶粉,也不愿在家门口的超市买。因为某些消费者“固执”地认为,即便是同一个国际品牌,当其被摆在中国超市的货架上时,身价已经打了折。

  面对消费者脆弱的神经,面对洋奶粉水涨船高的价格,“爱国”呼声甚嚣尘上,不少国产品牌在洋品牌面前很“委屈”。但是,外资品牌奶粉在中国奶粉行业占据强大优势的格局,已然成为事实。

  现在,在液态奶领域碍于运输成本,外资尚难立足,希望中国乳品企业暂时放弃恩怨,用过硬的产品“说话”。

  蒙牛事件中网络营销如何“作恶”

  孙进 张一凡

  “蒙牛的一名品牌经理由于涉嫌雇佣网络公关公司,并利用网络对伊利进行商业诽谤而被公安部门控制。”这两天微博上关于此消息的传播甚嚣尘上,而此事件的传播亮点在于大家讨论“蒙牛策划圣元奶粉性早熟事件”在先,而后抽丝剥茧,引出昨天新华社的稿件,定性“蒙牛品牌经理涉嫌恶意攻击伊利公司被拘”。

  那么,曾经在海外具有良好口碑的网络营销,如何成了网络“作恶”呢?

  网络公关“生意经”

  据一位业内人士介绍,在网络上做公关生意的公司主要有两种业务,一是为企业营造良好口碑营销,一是为企业的竞争对手制造负面新闻。而做良好口碑营销的方式也有两种,一种是帮助企业发“表扬稿”,还有一种是帮助企业删除网络上的不利信息,也就是删除“负面新闻”。由于难度很大,网络删稿成为一个比单纯发稿更赚钱的生意。

  由于网络传播速度奇快,负面新闻简直是防不胜防,无数网站会进行抓取和收录。删帖公司除了采用常用手段外,往往有一些特殊资源,对于难对付的稿件会通过更高层来施加影响,将网络上所有的负面新闻一扫而光,甚至搜索引擎都无法搜索到负面新闻。同时这些删帖公司也会采用另外一些手段来转移读者注意力,比如发布带有特殊关键字的新内容,帮助将新发的负面新闻从搜索引擎里的权重降低,或者在论坛里发帖或者顶帖,将一些老消息发上来,让读者不容易在第一时间发现企业的负面新闻。

  有些网络公关公司为招揽生意,还会恶意发布一些企业的负面新闻,然后再去进行删除,以赚取费用。

  不过,随着网络传播的深入,一些公司开始对主要竞争对手发起了“先发制人”的主动攻击。部分企业亲自动手将竞争对手的负面新闻发布到网络上,更方便的是雇佣公关公司发布竞争对手的负面新闻,甚至策划针对对手系列的“有步骤、有组织、有规划”的打击。

  据悉,较为普遍的诋毁对手的方式是,先找到个别普通消费者,在网络上或者论坛里发帖,同时雇佣“网络水军”去对此消息进行评论和互动,此时众多的消费者可能就会站出来,声讨企业的产品质量问题,“网络水军”和消费者形成一种舆论氛围后,媒体记者往往就会开始关注,在主流平面媒体进行报道后,大量的平面媒体也会跟进,同时门户网站会进行重点位置的转载推荐,“于是铺天盖地都是一个企业的负面声音。”

  这种网络恶意营销手段的升级版叫做“无中生有”,也就是“诽谤”。而当事方由于确有瑕疵存在,所以会出现不解释不行,解释了也会被人认为“解释就是掩饰,掩饰就是事实”。一位此类公司相关负责人透露,就单纯的论坛批量发帖而言,一个帖子的收费可以从5毛做到不到1分。这些专业发帖公司从2007年才开始大批量兴起。市场的中小公司批量进入原始的发帖市场。主要战场包括百度贴吧、天涯、猫扑、凯迪等论坛。甚至有些细分市场的公司专门承接在校园网站内部BBS的发帖任务,如果有“负面”文章,就应客户要求跟帖“驳斥”。

  记者获得的一份此类合同中就规定:大帖(篇幅长或者有原创新意)每篇300元,炒帖(进行目标性的转发)每篇50元,小帖(含顶帖、回帖),每条2元。

  对此,一位曾经做过网络营销的公关公司的人士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再这样搞下去,迟早有一天会让政府出台相关法规让这门生意没法做下去。”

  网络传播的“滥用”

  有需求就有产业链。这两天炒得沸沸扬扬的“蒙牛事件”显然就是行业斗争中的一种需求所致。其实在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台上,诸如“2万元百篇网络新闻发稿网络营销解决方案”的供应商信息不在少数。从4A公司到各类网络顾问,网络公关服务产业链已十分完善。其公关“全案”服务形态方面,包括网络监测系统、事件和话题策划、媒体和社区发稿、跟踪优化、搜索优化、撤稿等各个环节。这些服务都无可厚非,但其中每个环节都有可能被滥用。

  比如网络监测系统服务,可为企业监控各大网络门户、媒体网站、论坛社区,可以让企业第一时间发现网络上与自身相关的话题,发现相关负面新闻和帖子可以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某公关企业人士就对记者表示,这种监测用于自身是完全正常的,但一些企业会多付出几倍的投入,用于密切监测几个竞争对手的动态,一发现对方的负面新闻出现后,就会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要利用对方的问题“推波助澜”,这就是工具的滥用。

  网络发稿方面的滥用更是比比皆是。网络公关业内人士表示,其实大部分业务都是企业用于自身宣传的,攻击竞争对手的属于少数业务。这类业务收费更高,但企业自身不仅会选择更加信任的公关公司,而且公关公司也不会随意接下此类业务,比如像“蒙牛事件”这样违反法律的做法,也会给外部公关公司带来极大风险。对于此类攻击,大部分是公司公关人员自己操作,少部分案例也是公关公司进行操作,但一般选题主要是选择争议类话题。

  事实上,论坛、博客、即时通讯、社交网络、视频等国际上称之为“社会化媒体”的媒体形态,日益渗透到网民的日常生活中,再加上门户网站和新闻网站影响力的日益增强,企业的传播危机随时可能毫无征兆地爆发——有的是因为自身错误,有的则来自于竞争对手的操纵。

  “行业里总是有一些喜欢主动发动攻势的企业,而你没能力还手或撤稿,就会持续被打。”一位公关总监表示,企业拥有内部和外部的公关力量属于一种“战略威慑力”,而每个企业的需求就会形成一个巨大市场。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年薪百万、身价千万的公关总监近年来大量涌现。

(责任编辑:杨建)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