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毒豇豆”“瘦肉精”“有毒大米”等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一次次刺激着消费者的神经。
民以食为天。怎样才能确保老百姓吃上“放心肉”和“放心菜”呢?记者近日在杭州、南京、无锡三地菜市场走访时发现,每一片猪肉、每一斤青菜都有了自己的“保险单”,通过扫描购物小票上的追溯条码,就能查到农产品的产地、上级批发商和下端零售商,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就可以快速逐级排查,为消费者的菜篮子加上了一道“安全锁”。
这一系统就是商务部正在全国十个试点城市建设的“肉菜流通追溯体系”的内容之一。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加强对流通节点和经营主体的责任控制,技术上要求在包装化产品上贴码进行客体追溯。
目前南京、杭州、无锡的批发、零售环节已经开始试运行这一系统,凡进入市场批发商和零售商都得通过IC卡交易。在完成交易后去结算中心结账,IC卡就相当于是银行卡,电子秤就好比ATM机,每次打印的小票就好比是农产品的“身份证”,记录了农产品从菜地和屠宰厂走到餐桌的全过程。
走进南京市金锣肉制品专卖店,记者发现每批次猪肉的电子购销凭证上都有如下项目:供货商、进货商、到达地点、品种、数量、日期等信息,以确保每批次猪肉带着这些信息进入正规市场。据南京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追溯体系可以实现正向可查询,逆向可追溯。
杭州西湖区古荡农贸市场也已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一位顾客买了白菜后的小票上写着以下项目:生产基地、农产品追溯码、产品名称、重量、单价、总价等信息。通过拨打咨询电话或通过电子终端随时都可以查询到农产品相关信息。
“凭小票这张"保单",即使摊主不在这个市场做了也可以通过追溯系统里他的电话和身份证号码找到他。”西湖区古荡农贸市场总经理金长说。
此外,记者采访后了解到,在实行IC卡结算后,零售商只能出售不超过卡内总量的农产品,私自夹带进场的农产品不能交易,在全部货品卖出之后才能去结算中心凭卡结算,如果中途结算要说明剩余产品去向。规范化管理带来了“意外收获”,多年来一直无法根除的缺斤少两现象消失了。
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司长向欣表示,虽然这一系统应用在流通领域,但由于可以精确定位责任主体,故意制售有害食品的不法分子也不敢肆意妄为,守法的经营者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也会在食品安全上严格把关。
其实受益的不只是消费者,农民的权益也同样得到保障。因为如果一旦出现类似海南“毒豇豆”的事件后,通过这一系统可以迅速追溯到产品批次和产地,精确定位,专项整治,让其他无毒豇豆免受牵连,从而保护农民的利益。
有关专家指出,随着城市化推进,目前大中城市肉菜供应量平均70%以上来自外埠,全国年交易量过亿的农贸市场有800个。建设肉菜追溯体系是顺应全国农产品流通大趋势。
不过,商务部有关负责人也表示,我国建立追溯体系的硬件基础薄弱,肉菜经营集中度低,包装化、品牌化程度不高;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其次,系统建设中需要链条中各部门和企业的配合,尤其提高一些不规范的经营主体的参与积极性依然是难题。另外,小农经济的农业基础,让源头控制还存在盲点。在全国范围推广之后还要配套相关执法机构,发现问题及时查处。(记者侯雪静、雷敏)
(责任编辑:刘士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