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白领教授医生自称弱势群体 收入差距生被剥夺感

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2010年11月12日05:24
  收入差距加大的被剥夺感让“弱势心理”蔓延

  在中国仍有超过3597万农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畅通利益表达渠道,完善利益协调机制,

  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是扶持“弱势群体”的重要方面

  “白领”“金领”也称“弱势”

  “你属于弱势群体吗?”记者问。

  “我属于。”扛着编织袋的农民工这样回答,大学生、小商贩这样回答,在国企、外企有固定工作月收入上万元的“白领”“金领”也这样回答。

  “中等收入,下等生活”“房价菜价一起涨,弱势群体难招架”“大学教授也是弱势群体”“医生是绝对的弱势群体”……在互联网的各种论坛里,有关弱势群体的帖子也常常应者云集。

  2002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就正式使用“弱势群体”一词。之后,社会上一般将“弱势群体”的范围定义为“农村贫困人口和城镇失业、下岗职工”等特定人群。如今,连开私家车的人都说自己“弱势”,是不是太过矫情?

  “这些人,光和特别有钱的人比。一个月拿1万多、经常坐飞机,还说弱势!”田林3年前从贵州一家军工企业退休,近40年的工龄,月养老金刚过1500元。“我们厂里好多高工,也是复旦、同济毕业的高材生,现在退休就拿两三千元。他们还没抱怨,城里每月赚1万多的小年轻却天天喊穷,真可笑。”

  章德旺不这么认为。他从黑龙江农村老家出来,帮老乡管理一家小建筑公司,年收入10来万。“别看有点钱,我仍属弱势群体。”老章说:“每到一个地方,你得先请有关部门的人吃饭。安排到位啥都好办,安排不好就找茬,让你干不下去。”他抱怨“挣点钱,低声下气”。

  ——收入差距加大导致的被剥夺感,社会竞争中的不公平感,以及面对权力寻租的无助感,交织成全社会的“弱势心理”。与其说弱势群体在扩大,不如说“弱势感”在蔓延。 北京师大教授李实

  ◎链接

  界定“弱势群体”的三个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实指出,界定“弱势群体”主要有三个标准:1、按经济学标准,弱势群体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较低,徘徊在贫困线边缘;就业不稳定,容易失业;工作条件恶劣;缺乏社会保障等。2、按社会学标准,包括社会地位、社会融合度等特征,比如一些职业虽然收入高,但缺乏社会尊重或“难登大雅之堂”,从业者觉得被社会边缘化;再比如很多大城市的“城中村”,居民和外界缺乏沟通,语言、文化等也不相容,心理上有孤绝感。3、按政治标准,涉及个人的权利权益是否得到保障,是否受到社会的歧视等。
(责任编辑:曾安能)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