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调查:各国物价比一比
中印物价飞涨,美日物价基本平稳,这似乎说明,美日“放水”,淹的是其他国家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纪振宇、何德功、刘亚南、毛晓晓、李明发自纽约、东京、孟买、新德里、巴黎 中国消费者正在为物价飞涨无比头疼,那么,世界其他国家的民众是不是也在面临着同样的烦恼?
本报记者在全球几个大城市调查时,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美国、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坚持量化宽松政策,导致流动性泛滥,但是物价却依然平稳,波动不大。倒是像中国、印度这样的新兴经济体,承受着物价上涨、通胀压力巨大的困扰。
纽约、巴黎:物价平稳
11月15日,记者随机走访了纽约的几家超市,发现无论从经营者还是消费者的角度,大多都认为近期基本生活品物价的变化不明显,即使有变化也基本在家庭可承受的范围内。
中国城超市的店员玛丽告诉本报记者,超市的物价近期变化不大,“当然,确实有部分商品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国物价飞涨的影响,比如绿豆”。
玛丽介绍,她印象中去年超市中的绿豆几毛钱,但现在已经涨到几块钱了。由于中国城超市中的商品大部分进货自中国,因而中国部分商品的上涨也会带动超市中相应商品价格的上涨。
在超市中,记者遇到了前来购物的张女士。张女士来自中国广东,已经在纽约生活了十多年,他目前没有工作,有两个孩子,全家收入来源主要靠在一家会计师事务所上班的丈夫,全家年收入在4万美元(1美元约合6.64元人民币)左右。张女士说,觉得这几年来物价的变化不大,没有觉得生活上比原来困难了。
记者看到,在中国城超市中购物的不仅有华人,还有当地其他种族的居民。家住附近的印度裔女士艾莎告诉记者,她现在基本都在中国城超市购物,因为觉得这里的商品种类比较全,价格也比其他超市相对低一些。来自墨西哥的加布里埃拉也认为,中国超市商品丰富,尤其是各式蔬菜等等。
记者还走访了纽约皇后区74街一连锁超市的分店, 其店长拉吉说,就他在超市工作5年期间的感觉来看,物价变动并不明显,有些商品甚至在2008~2009年之间还有一些下降,比如全麦面包、奶酪等,价格变动在几十美分上下。
巴黎同样食品价格平稳。记者最近几周连续监测巴黎当地的物价发现,主食(大米、面粉等)、奶制品、肉类(尤其是猪肉、牛肉)、保存时间长的蔬菜(土豆、洋葱、胡萝卜等)价格相对稳定,价格变动较活跃、较大的只有时鲜蔬菜。不过,这些蔬菜也是有涨有降。比如西红柿比上一周上涨了60%,而菜花则下跌了45%。
根据法国全国统计和经济研究所统计,法国普通家庭在食品方面的消费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例从1960年的25%下降至2006年的12%。而法国普通家庭在食品方面的消费一半用于购买正餐以外的食品(奶酪、水果、甜点、面包等),一半于正常餐饮消费。所以蔬菜价格这种上下的变动并未影响法国人的生活。
东京:蔬菜涨 拉面降
最近,日本的蔬菜价格也出现了上涨。比如西红柿,11月12日平均每公斤价格为543日元(100日元约合7.96元人民币),比11日上涨9日元,和月初相比涨106日元,是去年最便宜价格的1.7倍。
分析认为,西红柿价格上涨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在收获的西红柿是9月份栽种的,9月下旬以后气温急剧下降、多雨,日照不足,西红柿果小、有裂口、着色慢,不仅收获期延长——通常60天为收获期,现在约为65天——而且产量低,市场供应量明显不足。
除了西红柿外,圆白菜、白萝卜价格涨幅也很大,11月上旬东京圆白菜价格为1公斤162日元,比10月下旬涨49%,白萝卜涨37%,其中圆白菜价格是去年同期的3.7倍,主要原因是圆白菜主产地关东地区气候异常,影响了蔬菜生长。其他蔬菜如胡萝卜、菜花、生菜、土豆等涨幅不大。
日本政府对于蔬菜价格增长并没有采取干预措施,因为菜价上张主要是受气候的影响。而日本一个三口之家的中等收入家庭,每个月的家庭火食费在5万日元至8万日元左右,月收入在40万至50万日元之间,日本国民用于吃饭的钱占到收入的1/6至 1/10,所以大多数日本人对蔬菜价格的上涨并不是太在意。
实际上,日本面临的压力并非通货膨涨,而是通货紧缩,由于日本国民不舍得花钱,很多食品都在竞相降价出售:日本吉野家快餐店过去一碗牛肉饭为400日元左右,现在推出了290日元的牛肉饭;拉面过去一碗一般都在500日元左右,现在不少餐馆推出390日元一碗的拉面;啤酒一般都要500日元左右,而有的饭店为了吸引顾客却推出190日元一杯的啤酒。店主认为,虽然啤酒不赚甚至赔钱,但顾客多了,可以从菜上多赚。
新德里、孟买:全面通胀
近年来,印度经济连续保持了较高增速,即便在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至2009财年(截至2009年3月31日)仍然实现了6.7%的增幅,但高达两位数的通货膨胀却长时间侵蚀普通人的生活,也考验着政府应对高通胀的能力。
去年年初,每公斤土豆8卢比(1元人民币约合6卢比),洋葱10卢比,生菜40卢比,胡萝卜25卢比。今年11月15日,记者再购买这些东西时,土豆已经涨到了每公斤15卢比,洋葱35卢比,生菜150卢比,胡萝卜60卢比。
印度人素食比例很高,豆类是重要的食品,近三年价格涨了三倍,每公斤价格从30多卢比涨到现在80到90卢比。今年雨季丰沛,菜花和青椒的价格已从前几个月最高点80卢比回落了一半,但是印度人感觉普遍仍然很高。
由于去年大旱,印度的食品通胀率一度达到10%以上,印度分析人士认为,印度食品通胀是世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印度人均年收入是1000美元,家庭收入大概每月2万卢比。由于印度80%妇女是不工作的,主要靠男方在外挣钱,相比而言,人均收入少,用在食品方面的比例还是很高的。也因此,食品价格上涨带来的通胀压力成了现政府执政的最大隐患。
2010年以前,通胀主要是受食品价格上涨推动,而由于印度农业主要是“靠天吃饭”,对气候变化和天气异常较为敏感,稍有不利天气,食品价格就会出现变化。
而今年开始,让政府压力巨大的是,工业制成品和燃油价格上涨对通胀的影响越来越大。由于政府部分退出了刺激性财政政策,国际商品价格上涨带动的原材料价格上涨给印度带来很大影响。
今年以来国际铁矿石和焦煤价格的上涨曾迫使印度钢铁企业多次提价,下游汽车厂家也不得不提价,就连塔塔汽车所产最便宜汽车Nano售价最近也上调了3%至4%。工业产品价格上涨使印度呈现全面通胀形势。
为了遏制通胀,印度政府除了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外,还收紧了印度粮食期货市场的交易,甚至一度停止食糖的期货交易。
同时,印度官方认为食品价格上涨主要是供给不足造成的,因此要增加粮食供给,移除供给增长的瓶颈,政府为农民提供信贷支持,投入资金推广“绿色革命”,改善粮食仓储和加工,希望增加粮食供给,从根本上消除通胀。
印度正在制定《食品安全法》,改革现有的公共流通体系,以保障6500多万个贫困家庭的粮食供应。国大党主席索尼亚·甘地领导的印度国家咨询委员会(NAC)则计划《食品安全法》把每户每月补贴标准从25公斤提高到35公斤,并且普及到全国所有家庭。
不过,由于政府为应对通胀的投入的资金有限,政策执行效果难以让人乐观,食品安全立法还没有得到议会通过,分析人士认为,印度通胀水平高涨可能成为常态。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