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评论:炒弄“中产”概念无助于看清中国

来源:北京日报
2010年11月26日02:31
  关于“中产阶级”的说法总在花样翻新。其中既有本土自产自销的“中国中产阶级占22%-23%”、“北京中产阶级超40%,月均收入6000元”,也有不少舶来品,如近日日本媒体就宣称中国中产阶级只是政府制造的政治幻影,日企将其列为最重要目标消费群的想法不切实际。

  日本媒体言下之意显是失望至极,至于失望何来?我们不妨补充点背景: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一众西方国家像盯救命稻草一样紧盯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中国的市场。日本《读卖新闻》曾写到:“日企如何东山再起?关键在于争取到中国和印度的中产阶级”。美国一咨询机构发表报告称,2020年中国半数家庭将迈入中产阶级,结果引发评论家惊呼,“美国的太阳落山时,中国的白天开始了”。

  当然,备受西方瞩目与赞美的还不只是“中国中产阶级”。我们可以轻易找到如下说法:“印度的中产阶级队伍不久就将比美国的要壮大”,甚至“未来十年印度尼西亚将有6000万名低收入劳工进入中产阶级,消费潜力惊人”……

  时而一口咬定新兴经济体有数以亿计、几亿计荷包殷实的“中产阶级”,时而又说这些“中产阶级”只是海市蜃楼、政治幻影。且不说西方媒体、专家、机构如此“大变活人”是不是拍脑门子,只说日本媒体判断中国中产阶级的标准“由国企、金融机构和外企管理人员组成,也包括信息技术公司老板,他们住豪华公寓,开高档车,到国外旅游,打高尔夫球”,恐怕到中国街头随便拉个市民问问,他都会说这比那些本土专家的标准更不靠谱。

  实际上,至少在中国,中产阶级这个名称从未获得官方和学术研究主流承认,较接近的词只是“中等收入阶层”而已。可要命的是,这样一个模糊的概念,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在脱离研究的范畴,进入炒作的领域。如果按照日本媒体的说法,中国夸大中产阶级,是为制造中国很成功的橱窗效应,那么西方渲染中国中产阶级的产生与消亡也是为制造橱窗效应。说中产阶级多,是为证明中国富裕、该提供更多市场,顺便也给指望出口的本国企业打气,说中产阶级少或压根不存在,则是为证明中国政府无视民生、粉饰太平。

  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而言,那些关于中产阶级的惊人论断和褒贬,大多带着炒作色彩或政治偏见,跟本国民众感受和发展实际无干。真正值得注意的是,人人都说现代社会结构应是枣核形、橄榄形,但单纯拿收入和消费能力去判断“枣核”、“橄榄”其实过于简单武断。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专家说在中国有房有车就是中产,可大城市里有房有车的白领们却不肯承认自己是中产,理由是“不够有安全感”。与其同时,那些住别墅开好车,甚至别墅不只一栋、好车不只一辆的主儿却只敢承认自己是中产,理由还是“不够有安全感”;为什么一些医生、公务员、垄断国企员工待遇不错,社会形象却不容乐观;为什么一些工厂薪资水平处于同行前列,却接连发生坠楼事件……

  中产跟荷包有关,更和尊严劳动、体面生活、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有关,和平和、理性、满足的心态有关。从这个层面看,所谓中产阶级在中国还没有成熟,是因为造富机制和保障机制还有待完善。这时,与其一哄而上炒作甚至别有用心摆弄中产阶级的概念,倒不如老老实实研究中国百姓的生存状态。
(责任编辑:郭扬)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