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公车改革16年公务车开支有增无减 体制导致失败

来源:人民网
2010年12月05日10:02

  人民网12月5日报道 公车治理16年来,目前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高达1500亿元-2000亿元。民众期待改革的声音更是一浪高于一浪。而已有的几种改革模式也屡屡招怨,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去触碰特权。分析人士称,如果体制不改,公车改革也不可能奢望有实质性的突破。

  坊间流传,在京城的许多交警手里,有一个车牌号码清单需要牢牢记住,也许不经意间,就会错拦下一辆高级官员的车。同样在一个地方城市,重要人物的车牌号码也是当地交警们需要做的功课。

  显然,在中国人眼里,公务车可以作为一种公权力的象征,也因此总是吸引普通公众的关注。在改革了16年之后,公车改革的消息又一次进入大众的视野。

  公务车开支有增无减

  位列三公消费之一的“公车私用”,一直是公共行政治理的一大顽疾。公车需要改革,早已是达成社会共识、毋须细说的问题。可面对从公共财政中源源流出的公车消费支出,尽管治理手段花样百出,可公车治理之难,16年来仍旧寸步难行,结果却是愈演愈烈。

  11月初,央视披露北京公务用车已达70万辆,占本市机动车总量的近15%,且主要集中在城区,极大占用了本就稀缺的道路资源。在北京挖空心思治堵的当口,这一信息耐人寻味。

  近日又有消息称,国家发改委已启动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调研工作,厅局级以下官员专车或全部取消。然而,国家发改委对此回应称,近日媒体的报道是引用了今年两会期间政协委员关于公车改革的提案(即在今年3月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针对公车改革遭遇的难题,民革中央提交的《如何破解公车改革之困局》的提案)。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正在起草一份关于公务车改革的声明,近日将对外公布,但还并没有新的关于公车改革的文件出台。

  如果从199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发《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算起,我国的公车改革已经进行了将近16个年头。然而现实是,迄今为止,这项改革仍然没有一个像样的头绪。据有关统计数字,早在“八五”期间,全国公车耗资720亿元,年递增27%,约为GDP增长速度的3.5倍。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全国约有350万辆公车,包括司勤人员在内耗用约为3000亿元。在社会强烈呼吁下,公车改革在2003年前后正式启动,各地纷纷采取了“卖公车、发补贴”的办法。然而,汽车在政府采购物品中始终占据前三位,2005年全国政府采购公车花了600多亿元,2006年则将一举突破700亿元,占财政部预计实现的3000亿元全国政府采购规模的近1/4。

  近十年来,中国财政收入平均每年增长约20%,约是GDP增速的两倍。这就大大增强了公车的消费能力。尤其是一些原先财政困难的地方政府,在地价高涨的今天,土地收入的增长确保了公车消费能力的增长。据国家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调研数据显示,党政机关及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总量为200多万辆,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1500亿元-2000亿元(不包括医院、学校、国企、军队以及超编配车),每年公务用车购置费支出增长率为20%以上。

  体制不改,难有突破

  近年来公车采购的反弹,无疑宣布了历次公车改革的失败。为什么每一次改革反而激起更大的反弹呢?这实际上涉及到政府深层改革问题。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曾总结,在近些年的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明显的倾向,即凡是涉及减福利的,改革都非常神速如国有企业改制带来的失业下岗和高收入者的收入申报制度,而凡是涉及削特权的,都进展得非常缓慢如公车改革和官员财产申报制度。

  从已有的公车制度改革模式屡屡招怨来看,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去触碰特权。从上世纪末开始,部分中央国家机关以及不少地方就开始了公车制度改革,但却一直被公众所诟病,社会认同度很低。其中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许多“车改”模式,不仅没有着力去“改”掉公车使用中的特权,相反,是在“车改”中用制度和政策的形式将公车使用中的特权合法化,其弊端集中体现在“车贴”的发放上。

  从各种“车改”模式看,以发放“车贴”取代官员专车是改革的主要措施,而“车贴”发放的主要依据就是官职,如杭州市的“车贴”根据公务员的级别分300元到2600元共9档,实行“车改”的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司局级公务员月补贴最高额为1200元,珠三角地区的县处级干部的月补贴额已达3500元,辽宁省辽阳市实行“车改”的两区区级领导则每月补贴6600元,而该区一般公务员最低只有100余元。

  延伸阅读:我国拟启动公车改革 民革建议厅级以下取消专车

  (北京)大兴区西红门镇等单个地区性车改,在种种现实困难条件之下,恐已难以承载试点之重。因涉及当政者切身利益,也攸关行政效率和财政谋划,公车改革需自上而下强力推动,渐成各方共识。

  记者近日获悉,国家发改委正抓紧启动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相关工作,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促进此项工作加快推进。

  政协提案建言车改破局

  在今年3月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针对公车改革遭遇的难题,民革中央提交了《如何破解公车改革之困局》的提案。

  记者从民革中央了解到,提案提出了“建立刚性财政预算约束的公车管理体系”、“电子监控公务用车”、“公务用车社会化和公车保养社会公开招标”、“强化政策执行和监督环节”四大措施,建议严格控制公车购置数量,限制购置公车的金额、型号或马力,对公车行驶里程、油耗、维修保养费用等项目实行“软监管”,对未经授权私用公车的行为进行严惩等。

  提案详细描述了民革中央认为的公车改革优化方案。具体来看,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控制公车总量和配备,厅局级以下官员全部取消专车,只有公务用车。保留公务用车的数量,按照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常住人口核定,由人大批准控制。

  二是学习国外经验,电子监控所有公务用车,监控机构不受当地政府领导,直接向上级负责,网上公开查询记录。

  三是大规模用车社会化。由政府向租车公司公开招标或租用,对驾驶员的安排可参照国有企业人员分流办法进行。公务车的保养也向社会公开招标,结算由财务和维修点进行,司机个人不介入。

  四是对不配备专车的公务员按照一定标准实行适当交通补贴,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公务员购买私车,私车公用。

  中国行政成本高居世界第一

  全国230万辆公车每年开支超过1500亿元

  新快报讯 “一根烟二两油,一顿饭一头牛,屁股底下坐栋楼。”这是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范柏乃写的一首打油诗,形象地揭示了当前政府行政性开支浪费现象。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表示,要降低行政成本,把钱花在刀刃上。

  “一辆公车一年维修费10万元,一年换了40个轮胎,平均一个礼拜换一个。”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表示,此前他看到由发改委、财政部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关于行政经费调查报告,看后让他“目瞪口呆”,而前面提到的,只是其中的两个例子而已,“全国的公车大致是230万辆,开支在1500亿元到2000亿元之间。”

  他说,调查报告得出一个“结论”:2005年到现在,大概每年行政经费的增加额度是以1000亿元的速度在递增,中国公务员的职务消费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近1/4。

  他列举的数据显示:从1978年至2003年的25年间,中国财政收入从1132亿元增长到3万亿元,约27倍;同期行政管理费用则从不到50亿元升至7000亿元,而且近年来平均每年增长23%。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2003年已上升到19.03%,“中国行政成本高居世界第一。”

  财政部长谢旭人:中央部门经费统一压缩5%

  新快报讯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控制行政经费增长。”财政部长谢旭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09年就成功实现了财政支出的压缩。

  他介绍说,2009年提出的财政压缩目标是,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用支出,要在近三年平均数的基础上压缩15%,公务接待费用支出要在2008年基础上削减10%,因公出国境经费要在近三年平均数基础上压缩20%。而去年这一目标已经实现。

  “今年将进一步压缩一般性支出,努力降低行政成本。”谢旭人表示,将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在去年大幅度压缩的基础上,今年进一步压缩公用经费等一般性支出,中央部门公用经费统一压缩5%,项目支出原则上都按零增长严格控制。“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支出,不得超过2009年压缩后的规模。”谢旭人说。

(责任编辑:项劼)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