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0年12月15日
来自草根的感动
过去一年的新闻视野里,
我们又见到草根的容颜。
他们是社会朴素的榜样,
用感动点燃人性的光焰!
这感动,源自血浓于水的骨肉情深,
这感动,源自执着坚守的爱岗奉献,
这感动,源自面对苦难的不屈不挠,
这感动,源自热心公益的大爱无言。
这感动,或许因人物的平凡不足以“名垂青史”,
这感动,或许因事迹的琐细转瞬成“过眼云烟”。
但谁又能否认,正是来自草根的感动,
注定将成为这寒冬里
慰藉你我心灵的一丝温暖!
--网视80秒,洪流中的揪心与感动
一段名为《吉林省永吉县口前洪水实拍为遇难者祈福》的80秒视频,于7月29日出现在网络上。抖动的画面,记录了洪水来袭当天,被围困的一名不会游泳的市民卢续和同事,用电话线、床单、测量尺,这些简陋、原始的救援设备,奋力营救在洪流中挣扎的一个个落水者的情景。
视频中,小区内洪水滔滔,楼房一层被完全淹没。在夹杂着大量玉米秆、垃圾等漂浮物的激流中,顺流冲来的一名男子成功抓住救援者伸出的长竿获救,一名妇女却未能抓牢,被湍急的水流裹挟而去……
这些画面,让数以万计的网友在感叹灾难无情的同时,为与“生机”擦肩而过的落水者惋惜祈福,也为施救者的义举叫好,为获救者加油。
正因为“真实、温暖、揪心”,到8月7日凌晨,这段网络视频已被点击数百万次,留言不计其数,网友们用鼠标和键盘传递温暖与善良,驱赶冷漠和孤独。
新华社发
北京,2010年12月15日
来自草根的感动
过去一年的新闻视野里,
我们又见到草根的容颜。
他们是社会朴素的榜样,
用感动点燃人性的光焰!
这感动,源自血浓于水的骨肉情深,
这感动,源自执着坚守的爱岗奉献,
这感动,源自面对苦难的不屈不挠,
这感动,源自热心公益的大爱无言。
这感动,或许因人物的平凡不足以“名垂青史”,
这感动,或许因事迹的琐细转瞬成“过眼云烟”。
但谁又能否认,正是来自草根的感动,
注定将成为这寒冬里
慰藉你我心灵的一丝温暖!
--路灯下芭蕾舞女孩
昏黄的路灯投射在大慈寺小广场上,一名瘦小的女孩单腿直立,安静地趴在护栏上,另一条腿被在她身后的父亲轻轻扳起。简单的画面,定格了一名家境贫寒的女孩,为坚持自己的舞蹈梦想不畏艰难勇于追梦的故事。
今年10岁的姚启凤出生在成都市一户低保家庭,从小对舞蹈痴迷的她,梦想有朝一日能成为芭蕾舞演员。然而父母每月不过千元的收入,难以负担她进舞蹈班的培训费用。
从开始练习舞蹈那天起,懂事的小启凤就和其他孩子不同。她站在家里不足六尺宽的床上,对着屋里那台破旧的电视,一招一式地模仿着画面上舞蹈演员的动作。为了让女儿有更大的练习空间,父亲每天傍晚将一张捡来的毯子铺在家附近小广场的路灯下,帮女儿练习基本功。她身上穿的练功服,是父母从地摊上淘来的处理货,家里唯一一双打着层层补丁的舞蹈鞋,也是别人穿旧扔掉后被启凤捡回来洗干净,缝了又逢,补了又补。从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身处艰难环境却依然执着不灭的闪光梦想。
这是姚启凤在父亲的辅助下练习芭蕾舞基本功(10月9日摄)。
朱建国摄(新华社发)
北京,2010年12月15日
来自草根的感动
过去一年的新闻视野里,
我们又见到草根的容颜。
他们是社会朴素的榜样,
用感动点燃人性的光焰!
这感动,源自血浓于水的骨肉情深,
这感动,源自执着坚守的爱岗奉献,
这感动,源自面对苦难的不屈不挠,
这感动,源自热心公益的大爱无言。
这感动,或许因人物的平凡不足以“名垂青史”,
这感动,或许因事迹的琐细转瞬成“过眼云烟”。
但谁又能否认,正是来自草根的感动,
注定将成为这寒冬里
慰藉你我心灵的一丝温暖!
--桨声·梦想
25年、2公里湖面、往返3万多次、撑坏了8艘小木船;
双手老茧、言语不多、个头不高;
老师、家长、保姆,多重身份;
这就是对45岁的广西上林县西燕镇大龙洞村内泽庄刁望教学点教师石兰松25年的“速写”。
石兰松所在的刁望教学点,负责接收大龙洞村内泽庄、刁望、北乐、岜那、石盘5个自然屯二年级以下孩子就读。内泽庄和刁望两屯之间尽管直线距离大约1公里,但背后是陡峭的石山,脚下是深不见底的湖水,孩子上学只能靠坐船。
1985年9月,石兰松高中毕业后回大龙洞村当代课教师。从那时起,他就开始了这样的周而复始地划着船带着孩子们到学校上课。
如今,学生换了一拨又一拨,小木船换了一个又一个,石兰松的桨声依旧。他说:“桨声承载着梦想,我要依然坚守15年,直到离开三尺讲台。”
这是清晨,石兰松划船送孩子们去学校(9月7日摄)。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摄
北京,2010年12月15日
来自草根的感动
过去一年的新闻视野里,
我们又见到草根的容颜。
他们是社会朴素的榜样,
用感动点燃人性的光焰!
这感动,源自血浓于水的骨肉情深,
这感动,源自执着坚守的爱岗奉献,
这感动,源自面对苦难的不屈不挠,
这感动,源自热心公益的大爱无言。
这感动,或许因人物的平凡不足以“名垂青史”,
这感动,或许因事迹的琐细转瞬成“过眼云烟”。
但谁又能否认,正是来自草根的感动,
注定将成为这寒冬里
慰藉你我心灵的一丝温暖!
--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生活在贵州省毕节市的维吾尔族人阿里木,靠卖烤羊肉串维生。8年间,他先后捐赠10多万元,资助了上百名贫困学生继续学业,这几乎是他卖出30多万串羊肉串的全部所得。
这个身材壮实的新疆汉子,一件15元的粗线毛衣,穿了4年多,一个馕加一杯水,常常打发掉一顿饭,却对眼下的日子满足得不行,“很多有钱人把自己的生活弄得太复杂,我不喜欢。生活嘛,吃饱就可以了”。
接济他人时,节俭的阿里木总会特别仗义和慷慨。
2006年秋季,阿里木揣着烤羊肉串攒下的5000元钱,来到毕节学院学生资助中心,提出想每年出资帮助学院里的困难学生。
“一大摞钱,什么面值的都有,还带着一股子烤羊肉串的味道。”毕节学院党委副书记汤宇华还记得当时的情形,“这对他而言,几乎是倾其所有。”毕节学院将这笔全校金额最小的助学金命名为“阿里木助学金”。
阿里木对孩子们怀有朴素的愿望,“我不敢肯定他们长大后都会去帮助别人,但我资助的孩子,至少将来不会是坏人”。
人们称他为烤羊肉串的“慈善家”,对他的事迹,不吝赞美之词。但阿里木却有自己异常朴素的看法,“人关心人多一点,这个社会就多一点和谐。我是这样想的”。
这是阿里木在卖烤羊肉串(12月1日摄)。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北京,2010年12月15日
来自草根的感动
过去一年的新闻视野里,
我们又见到草根的容颜。
他们是社会朴素的榜样,
用感动点燃人性的光焰!
这感动,源自血浓于水的骨肉情深,
这感动,源自执着坚守的爱岗奉献,
这感动,源自面对苦难的不屈不挠,
这感动,源自热心公益的大爱无言。
这感动,或许因人物的平凡不足以“名垂青史”,
这感动,或许因事迹的琐细转瞬成“过眼云烟”。
但谁又能否认,正是来自草根的感动,
注定将成为这寒冬里
慰藉你我心灵的一丝温暖!
--回到那个让人牵挂的地方
这是1月30日在江西南昌火车站拍摄的一幅画面,一位背负着超大行李的母亲怀抱孩子匆忙赶车,准备回家过年。
春运路上,有千里归家的艰辛,有亲人们携手同行的温暖。一个个沉重的行囊,装载了一年的收获,填满了游子归家的渴望。月台上那久违的乡音和火车驶来的一声汽笛,是一曲绵长的思乡谣。有亲人同行,回家的路不再遥远。
新华社记者 周科 摄
北京,2010年12月15日
来自草根的感动
过去一年的新闻视野里,
我们又见到草根的容颜。
他们是社会朴素的榜样,
用感动点燃人性的光焰!
这感动,源自血浓于水的骨肉情深,
这感动,源自执着坚守的爱岗奉献,
这感动,源自面对苦难的不屈不挠,
这感动,源自热心公益的大爱无言。
这感动,或许因人物的平凡不足以“名垂青史”,
这感动,或许因事迹的琐细转瞬成“过眼云烟”。
但谁又能否认,正是来自草根的感动,
注定将成为这寒冬里
慰藉你我心灵的一丝温暖!
--和你在一起
通过网络,两个身有残疾的年轻人走在了一起,并相约走下去……
男孩董志军今年23岁,家在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患有先天性佝偻病,四肢发育畸形,身高只有80厘米,被称为“袖珍人”。女孩袁婉瑜是广东肇庆人,今年21岁,1岁时因为意外被火烧伤了脸、头部和左手,左手只剩下了手掌。20年来她不能闭眼睡觉,没有鼻子,只有两个鼻孔。
2009年,婉瑜在残疾人就业网站上认识了一个能听她倾诉,帮她打开心结的网友,他就是董志军。和婉瑜在网络上相识的时候,小董已经是一名网站建设的高手了。诚实、坦荡、乐观让两个孩子相互间充满好感。今年4月初,董志军向婉瑜表白,“我是真的喜欢她,想用一生温暖她!”于是,婉瑜从广东来到辽宁,来到董志军的身边。他们相处了半年,在生活上互相照顾、帮助。“现在的生活真的太幸福了!”婉瑜快乐地说。
如今,董志军拿出积蓄为婉瑜做植皮和整形手术,小董也开始事业的新发展:他和几个亲戚合办了台安县感恩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市场提供无公害蔬菜。董志军说:“婉瑜是我心里最最纯洁、美丽的女孩。等她全部手术恢复后我们就会结婚,我要让她穿上漂亮的婚纱。今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都要和她一起走下去!”
这是两个人打扑克,赢了的婉瑜在弹董志军的脑门(10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姚剑锋摄
北京,2010年12月15日
来自草根的感动
过去一年的新闻视野里,
我们又见到草根的容颜。
他们是社会朴素的榜样,
用感动点燃人性的光焰!
这感动,源自血浓于水的骨肉情深,
这感动,源自执着坚守的爱岗奉献,
这感动,源自面对苦难的不屈不挠,
这感动,源自热心公益的大爱无言。
这感动,或许因人物的平凡不足以“名垂青史”,
这感动,或许因事迹的琐细转瞬成“过眼云烟”。
但谁又能否认,正是来自草根的感动,
注定将成为这寒冬里
慰藉你我心灵的一丝温暖!
--王收秋的长征邮路
山西省太原市南寒邮政分局大虎沟投递组,今年44岁的王收秋在这里迈入了步班邮递员的第26个年头。一天35公里山路、一个月1000元左右的工资、一年12双穿坏的鞋、6个背坏的邮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1985年,王收秋成为南寒邮政分局大虎沟投递组的邮递员。从那时候起,他就一直背着邮包走在莽莽的大山中,用双脚量出来的邮路累计达到30万公里。
作为太原市最后一位步班邮递员,王收秋负责给太原市万柏林区王封乡所辖的15个山区行政村送邮件。虽然王封乡大部分村子都已经通车,但是由于路况太差只能步行投递。这26年来,王收秋几乎没休息过。无论刮风下雨,他都坚持为村民们送邮件。两个饼子,一瓶凉水,35公里山路,26年的坚守,这就是太原最后一位步班邮递员王收秋的长征邮路。
王收秋和村民打招呼(3月16日摄)。
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北京,2010年12月15日
来自草根的感动
过去一年的新闻视野里,
我们又见到草根的容颜。
他们是社会朴素的榜样,
用感动点燃人性的光焰!
这感动,源自血浓于水的骨肉情深,
这感动,源自执着坚守的爱岗奉献,
这感动,源自面对苦难的不屈不挠,
这感动,源自热心公益的大爱无言。
这感动,或许因人物的平凡不足以“名垂青史”,
这感动,或许因事迹的琐细转瞬成“过眼云烟”。
但谁又能否认,正是来自草根的感动,
注定将成为这寒冬里
慰藉你我心灵的一丝温暖!
--大凉山送衣人
29岁的彝族小伙俄木尔坡身体壮实、鼻梁高挺。他原是个山里娃,冬天山里刺骨的寒风在他幼时的记忆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长大后,俄木尔坡立志要为大山里依然衣衫单薄的孩子们做些什么。2005年,俄木尔坡在新浪开设博客,并在“彝人论坛”发帖,开始通过网络为贫困彝乡寻求爱心捐助。
5年来,他每年都要向当地的贫困村运送捐赠物资30多趟,节假日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这上面。大约有一半的村子运输要靠人背马驮,有的村子去了不止一次,仍是杯水车薪。“把衣服送给这些山里的娃娃,让他们暖暖身子,好好上学!这是我目前能做的。”俄木尔坡说。
5年来,俄木尔坡通过网络让50多个村的贫困村民累计得到了30多万件衣物、棉被等物资捐赠,还有50多名贫困中小学生得到了每年400元至4000元不等的资助。“这些年,全国各地寄包裹来的网友有成千上万人,除了前些天终于见到了几个网友之外,我几乎没有见到过其他人。”俄木尔坡说,“网络和天底下不知名的网友,让贫瘠彝乡的孩子们收到了最好的礼物。”
如今,俄木尔坡的博客点击量已经接近10万。
这是俄木尔坡(前左)和村民在前往四川美姑县波莫峨泽村送衣物的路上(11月11日摄)。
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责任编辑: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