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北京治堵综合方案引热议 媒体称须政府市民合力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12月17日09:00
  北京治堵综合方案本周公开征求民意并引发热议,相信经过此番探讨,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终版方案将进一步体现公众意愿,更加细化、更加合理、更加可行。

  当下,交通拥堵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的现实难题,北京的交通形势则尤为严峻,如何摘掉“首堵”的帽子,一直是众说纷纭。在治堵方案征求意见稿亮相的前几天,社会上还在疯传若干带着专家名头的小道消息,说北京将拍卖车牌者有之,说在京购车须先有车位者有之,说北京将限制外地人购车者亦有之,甚至由此带来了一波相当火爆的购车行情。现在看来,传言中的“猛料”、“杀招”无一出现在治堵方案里,但对这份远不如预期严厉、综合性非常强的方案,一些市民依然不无疑虑,一些媒体更把目光锁定在“调整停车费”、“择机收取拥堵费”这几句上,大谈对“收费式治堵”、“迷信经济杠杆”缺乏信心。

  实际上,通读数千字的治堵方案,我们不难发现,收费只是治堵的多项措施之一,而有限度、有选择地利用所谓的经济杠杆治堵、提高些用车成本也不能断言为迷信。对治堵,市民有些疑虑、有些不情愿很好理解——城市化还在进行,城市病就已凸显,汽车社会刚刚来临,自由买车和相对低成本随意用车的时代似乎就要过去,但也正因为如此,才更需要政府与市民双方通过公平正义的程序,就相关公共决策对话、沟通、达成共识,对畅通北京形成合力,而不是纠结和放大分歧,让已迫在眉睫的系统性治堵再拖延下去。

  “汽车保有量突破470万辆,平均日增2000辆”,这对北京来说不是什么令人闻之色变的坏消息,汽车多了、普通人家圆了私家车梦体现的是社会发展与时代前进,是更多人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这也是不能“一刀切”、不能以封堵治堵的根本原因。反过来看,道路畅通关系到近2000万在京工作、生活者的切身利益,严重拥堵是政府与市民双方都不愿看到的事情,而在因拥堵支付巨大成本与有限买车用车让渡部分权利之间,如何抉择、如何找到平衡点,是政府与市民必须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当然,为了就治堵获得市民的认可、理解与配合,政府需要拿出更多诚意。比如在“公车零增长”问题上更加透明,让市民有监督公车的可能性;比如尝试公开停车费和其他费用的收支,确保这些费用“取之于堵,用之于治堵”;再比如为校车出行、班车出行、拼车出行这些好主意落地创造良好政策环境。政府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科学管理水平,让市民出行更便利、更体面,都是治堵的“牛鼻子”,这点毋庸置疑。

  与此同时,治堵还需要市民出行方式和汽车消费观念的转变,更多人科学出行、理性出行,将为发展公共交通争取到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最终形成交通更顺畅、公交更便捷的良性循环。普通市民不仅是一座城市资源和现代化生活的分享者,也是这座城市的主人翁,不仅是公共政策的批评者,也是制定公共政策的参与者。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少些抱怨,多些建言。

  对任何城市来说,治堵都很难,其最大难处是,不存在立竿见影的新鲜办法,也不存在令所有人满意的完美方案。有人说,北京治堵方案是打出了“组合拳”,与其说“组合”的意思是要把各种措施拧在一块,倒不如说是要把政府和市民的力量拧在一块,从治堵方案的修订开始,合作攻坚。毛颖颖 (来源:北京日报)
(责任编辑:杨建)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