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京华时报:别让教师的熨斗烫伤教育精神

来源:京华时报
2010年12月19日01:16
  在我国普及基础教育、强化学前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显得更为重要。因为,最终决定教育高度的,不是阳光下教学楼的物理高度,而是讲台上执教鞭者的精神高度。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名言,道出了教育的真谛,也反映了人们对教师保有一份天然的爱的瞩望。然而,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无情地冲击着道德底线和社会心灵。

  在江苏兴化一所幼儿园,一名幼教老师用熨斗接连烫伤7名幼儿的脸,对家长谎称“厕所滑,挤倒摔伤的”;在北京房山区一所小学,一名美术教师让成绩不好的孩子排队领受嘴巴和侮辱。这些残忍冷酷的行为,不禁让人想起另一位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话:用殴打来教育孩子,不过和类人猿教养它的后代相类似。

  在我们的印象中,老师的“道具”是粉笔、是地图、是折尺、是幻灯机。它们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也在无形中凝结了一份温暖的记忆。然而,在近年来的教育暴力事件中,少数师德败坏者,用拳头、棍棒、胶带、紫外线消毒灯、注射器针等道具上演“全武行”,要么将其视为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要么丧心病狂地折磨孩子,要么把个人情绪、生活不满宣泄在孩子身上。

  从这些事件中,人们感受不到为人师长的丁点儿爱心,相反,那些受害孩子伤心的哭喊、累累的伤痕、受惊的眼神,总让人感受到一种彻骨的冷漠。没有爱,就没有温暖与光明,也就没有以人为本的教育。滚烫的熨斗,烫坏了孩子的脸,也烫伤了教育精神,更烫痛了整个社会一再受到刺激的神经。

  教育暴力不仅伤害孩子的身体,也在侵蚀他们的心灵。斯宾塞在《教育论》中说: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言传身教,耳濡目染,老师滥用暴力,学生又将如何?不可忽视的是,在“老师打学生”新闻此起彼伏的同时,“学生打学生”事件也层出不穷。最新的例子是,西北大学一名大一女生因对同宿舍两名同学“霸道”的行为表示不满,深夜遭到对方纠集的众多女生围殴。被打时,她发短信向爸爸求救,却不敢道出实情。

  更值得反思的是,教育暴力事件中,一些无良教师行为恶劣,处理却很宽松。许多恶意伤害孩子且造成人身伤害的暴行,不仅有违师德,而且涉嫌违法,却常常被解释成“误伤”“不小心”“不认真”“好心办坏事”,结果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了了之。可见,治理教育暴力,固然需要重铸师德、弘扬师风,更需要彰显法治,依法问责,软硬兼施,方能匡正风气。

  “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

  被周恩来总理称为“国宝”的教育家霍懋征老师,爱每一个孩子,“相信人人都可以成才”。60多年的从教生涯中,她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没有体罚过一个学生、没有跟一个学生动过气。斯人已逝,其教育理念和精神却不能成为绝唱,我们的民族需要千千万万这样的爱孩子的好教师。尤其在我国普及基础教育、强化学前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显得更为重要。因为,最终决定教育高度的,不是阳光下教学楼的物理高度,而是讲台上执教鞭者的精神高度。

  相关报道见昨天10、15版

  本报特约评论员鲁岳凌

  作者:评论员鲁岳凌
(责任编辑:杨建)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