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10中国魅力榜评选

民间魅力人物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2010年12月20日11:10

  曹敏 惊艳之魅

  本刊记者 陈磊 发自上海

  由他主导设计的概念车在上海车展全球首发,被评论称为“惊艳”。一个国际品牌的全球概念车,由中国人来做,“是中国汽车设计史上的第一次”

  “设计师出黑板报”的时代

  什么是汽车设计?

  从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突破1364万辆开始,中国赶超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消费国,这似乎已不再是个问题——满大街川流不息的车流、欧美日三大车系构成的各类车型,让人眼花缭乱。

  可中国是个汽车强国、有经典的车型设计吗?

  让我们来看一组画面:

  汽车在道路上疾驰,两旁的田野如飞退去,一张父亲抱着孩子、驾驶拖拉机的老照片逐渐显现,画外音响起:“我热爱汽车,从坐上爸爸的拖拉机开始,我的梦想,就是设计出中国人喜欢的汽车。”

  镜头很快切换成汽车设计(绘图):“虽然,这不是一条平坦的路,但我庆幸,人生中的每一天,都在接近儿时的那个目标,它在我的心里,坚定而美好,我的热爱能走多远,直到中国制造,变成,为中国而造……”

  这个广泛传播的故事,泛亚汽车技术中心(1997年上海通用汽车(中国)公司与上汽集团合资组建,下简称泛亚)的前期首席设计师曹敏说,“并不完全是虚构的”,因为,这几乎是他们那一代人的梦想。

  出生于70年代初的曹敏记得,小时候,坐在爸爸的膝盖上,看着他画汽车、画火车——“到现在还记得很清楚,画了三种车子:一种叫拖拉机、一种叫解放牌(卡车),一种叫火车,就这么三种车子。”

  后来,曹敏喜欢上了绘画。而爸爸画汽车的原因,这也只能归结于时代——1960年代毕业于清华大学汽车拖拉机专业的曹敏父母,因为“文革”,被分配到县城,无法再从事本专业工作,只能将热爱诉诸笔端。

  “他指着画好的车告诉我,这个叫保险杆,这个叫翼子板,这个叫油箱,这个是传动轴……后来,我父亲又回到汽车行业,作为新能源动力系统方面的专家,像世博会里面新能源公交车这个项目,他也有参与的。”

  1991年,等到曹敏参加高考的时候,爸爸帮助他决定了人生中另一件重要的事情:专业——“那个时候,不像现在,对孩子兴趣有多元化培养。我喜欢画图,但功课是不可能放弃的。高考时,数理化成绩不错。父亲说,你既然画图,我最近去了一次交大,有一个叫工业造型设计的还不错。”

  就这样,曹敏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工业造型设计专业学习,“第二年,才搞清楚这个专业是干什么的”。大学三年级后分专业方向,曹敏选择了产品设计,其实,在那时候,另外两个方向平面设计和环艺设计更好找工作一些,“也比较能挣钱”。

  “但我喜欢产品,所以就搞了。”曹敏说,到毕业的时候,他发现,要想找一个地方能够发挥所学,“真的是挺少的”,因为,产品设计师在当时的企业中定位并不清晰,很多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这个职位的价值。

  他的一个同学,学的也是产品设计,到了一家生产家电的工厂,设计电熨斗等东西,可由于产品更新太慢,很大一部分时间没事情做,“厂里请他出黑板报”。

  曹敏去了一所大学。他对汽车依然能保持兴趣。上学时,他画了很多车子。“就是很喜欢。看到好的车子,我都感觉很有激情,感觉自己也一定要搞。”

  3年后,当“教书匠”的曹敏,变身为“汽车设计师”,招他进去的外国总监依然在慨叹,汽车设计教育在中国,“几乎就是零,没有这个产业,没有需求,也不知道培养什么。”

  那一年,中国汽车销量最好的上海大众,只卖出20多万辆汽车,主打车型桑塔纳已进入中国十多年,是国人心中“老三样”的代表之一,很少人知道,中国汽车业的黄金时代即将到来了。

  中国人也能设计出全球品牌概念车

  现在,时隔十多年以后,曹敏依然记得他进入泛亚时的面试题目:你是一位中国设计师,假如给你一个机会,让你去设计一款低成本的、大家都用得起的车子,你会有什么样的概念?

  一个礼拜的时间,曹敏泡在上海图书管,查资料,“想了很多东西”,和他的父亲讨论,最后,他画了整整一本设计图。“现在看,是幼稚了,绝对不敢拿出来”,但当时,他就那么交上去了。

  进入泛亚后,他才知道,这个题目,就是后来中国第一款概念车——“麒麟”的雏形。而这款由他参与主导设计的概念车,比世界公认的最早概念车——诞生于1938年的通用Y-Job,晚了61年!

  这当然是两个国家汽车工业起步的距离。

  后来,人们这样评价“麒麟”:“虽然这款概念车没有投产,但它的本土化设计思路还是颇具开创性。它是中国设计师根据国内消费者需求和市场环境设计的一款家用轿车。”此后,每隔两年,泛亚便会推出一款概念车。

  也因为“麒麟”,曹敏得到了一个到通用设计总部的培训机会,导师分给他们这批来自全球各地的学生任务:打造9辆概念车,大家各提设想,看哪个设想适合哪一种品牌,再分开去做。

  那时的曹敏没有驾照,刚造完第一辆概念车,“对汽车的了解还很浅薄”,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得他英语磕磕巴巴。更重要的是,那批来自发达国家的同学都是在车轮上长大的,而他与国内多数同龄人都在和自行车、公交车打交道。

  于是,一同培训的同学在外面玩的时候,曹敏闷在屋里画图——“对他们(一同实习的外国同学)来说无所谓,因为仅仅是一个暑假实习而已。但对我来说,必须要做好这个东西,如果做不好,就感觉对不起谁一样。这样的培训机会很宝贵。”

  最终,导师给了曹敏作品“很高的评价”。这给了他莫大的信心。当时他还不到30岁,从未出国开过眼界,忽然站在国际舞台上和人同台竞技,而且受到了好评,确实是让人开心的事。

  回国之后,曹敏参与了上海通用一款畅销车的全新改款,作为汽车前期设计师,他开始思考“到底这个车卖给谁,客户的需要到底是什么,用途是什么,在意这个车子哪些方面,是外型设计还是内饰设计”等问题。

  与此同时,国内汽车市场也呈井喷之势,大街上早已不是“老三样”的天下,各大品牌争奇斗艳——2000年,中国汽车产销量200多万辆;2003年,已升至400多万辆;至2006年,中国汽车销量超过720万辆,第一次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新车销售市场,占世界总销量的1/10。

  也是那时,已经是泛亚设计骨干的曹敏接到了一项新任务,为GM设计一辆能引领未来的全球性概念车。

  曹敏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历史溯源——“回溯历史上GM的很多经典车型,最后锁定Riviera。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是能够挖到这个精髓,然后再去把它阐述出来,等于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

  这一次,他又大获成功——由他主导设计的别克未来(Buick Riviera)概念车在2007年的上海车展全球首发,备受关注——一个国际品牌的全球概念车,由中国人来做,“是中国(汽车)设计史上的第一次”。

  在美国展出期间,很多Riviera迷们跑过来看这款概念车,指着车身上Riviera旁的中国字,问曹敏是什么意思,曹敏给他们解释:“Riviera发音听起来有一点像未来,所以起中文名未来。”

  “能够从事自己喜爱的汽车设计工作,能有机会参与那么多带有‘第一’的伟大项目,很幸运——作为本土设计师,没有必要觉得自己比别人什么地方差,差的可能就是一个机会。”曹敏说。

  热爱我的热爱

  人物周刊:作为本土培养的国际级汽车设计师,看得出你很自信,我们想问的是,你是如何建立自己的信心的?

  曹敏:我觉得就是一个机会。机会有很多形式。比如,没有汽车工业,就不会有汽车设计教育。几十年造同一款车子,需求单一,所以,不需要设计。一下子打开国门,可能有人会一下迷失,容易失掉信心。但通过一系列锻炼的机会,你会发现,自己还不差,进步速度好像还蛮快的,而且你只要真正全身心去做,努力去做,你是一定能够做出很好东西来的,甚至可能比别人还要好。

  这十几年来,我其实都是憋着一股劲来做,就是不服气,就是要证明我们中国设计师也能搞出最优秀的设计。

  人物周刊:会不会遇到很多挫折?

  曹敏:会碰到。因为设计师有一个毛病,就是永远不会觉得满意,直到产品定型了,还觉得能不能再给我一个礼拜(修改)。即便这样努力,也有可能通不过评审,因为有可能市场调查中会发现有问题,市场调查通过了,有可能没有满足成本要求,或者管理层评审发现某个问题,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被卡住。

  人物周刊:怎样调节这种挫败感?

  曹敏:一上来,实际上是接受不了的。比如,市场调查,有一个你心目中认为最好的方案,然后偏偏表现不好,觉得难以接受,或者你觉得这个方案很好,团队其他人可能觉得不好。当你碰到这样挑战的时候,你就想不通。

  一开始,我们会说客户懂什么,他们又不是搞专业设计的。但时间长了就会发现,大家眼睛都是亮的,说到底,车子不是给你自己设计的,车也不是一个人设计的,是一群人为一群客户设计。每一个人心里都有尺子。随着自己的成长、成熟,你将学会更多思考别人为什么这样说,而不是纠结别人说了些什么。

  人物周刊:能否这样理解,即便一个天才汽车设计师有很好的idea,但距离量产还是要过千山万水,随时可能夭折?

  曹敏:对。一开始,(设计师)发愁没有好的idea,终于找到一个你认为可能的,结果,却可能在某个关口被打回重来。所以它是非常曲折的一个过程,必须要有很高的热情,才能够坚持到底。

  这个工作还有几个特性,首先就是时间,你得考虑四五年以后的东西,下一代车型出来后,再卖四五年,就是十年。十年以后,这个车子能够看上去足够美观并不失新颖,挑战很大。

  人物周刊:你是怎么坚持的?

  曹敏:有一点说不清,喜欢吧。比如,我看到一台很漂亮的车子或一张很棒的设计图,会不由自主感到激动。为什么,我说不上来,可能在别人看来有一点傻,可在我看来就是觉得很有意思。进入这个状态以后,你觉得设计的过程,是很开心愉快的,而时间仿佛过得很快。

  人物周刊:谈谈你设计的通用的未来全球概念车,这是第一次由中国人来设计全球品牌的车。2008年到北美展出的时候,你内心是否很忐忑?

  曹敏:是呀。总的来说,我觉得出乎意料的顺利。是在底特律的 Fisher音乐厅做的北美首发,有非常多记者来采访。我比较惊讶的是,你不用去讲什么,大家从概念车里会读到很多东西,车子本身会说话。

  人物周刊:作为本土汽车设计师的代表人物,你怎么看国内的汽车设计行业?

  曹敏:汽车设计这个行业,建国后有几十年时间应该是断代的。最早一批就是新红旗那个时候,我们的前辈设计师还有机会开发车型,那一代设计师也都是充满激情,是真正的激情,但没有机会。

  到了改革开放后,出来了两批人,一批人像我这种在国内求学,然后逐步在国内的企业走上设计岗位;另外一批,是在国内读书然后到海外留学,进入海外一些设计公司工作。

  今天,中国汽车市场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也成为汽车设计师最伟大的舞台和竞技场。同时,我们也正在面临传统汽车设计向全新动力方式转变的历史转折点。这为我们中国设计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挑战。

  人物周刊:你怎么看自己的成长路径?

  曹敏:我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对设计师的成长来说,我始终认为泛亚是个得天独厚的平台,又正好赶上(中国汽车)高速发展大环境。

  人物周刊:媒体报道,今年上海通用的汽车销量可能会超过100万辆,国内第一,当你看到自己的心血化为满大街的汽车时,什么感觉?

  曹敏:我时常会觉得很神奇。几年前,设计构思还停留在几张纸上,现在车子已经在开了,非常神奇的感觉。好像带孩子,把孩子拉扯大后,回想起那段艰苦时光,你会感觉到一种幸福。

  人物周刊:有没有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比如直到设计某一款车变成全球畅销的经典车,就满意了?

  曹敏:作为设计师,我当然追求越做越好,我希望自己能够说“我最好的设计是下一款”。这其实挺难的。我更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我们整个设计团队,都能够进入一种境界,在设计当中找到激情与乐趣,找到成长的方向,让创造成为习惯,成为乐事。

  雪弗兰魅力人物点评

  在中国正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从步行的民族向开车的民族转换的时代背景下,以70后曹敏为代表的这一代人,可谓是应运而生。从幼年时坐上父亲的拖拉机就已爱上汽车开始,曹敏的梦想是,作为第一代本土汽车设计师,设计出中国人喜欢的汽车,直到中国制造,变成为中国而造。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责任编辑:高莹)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