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法大老师将开课教“别对我说谎” 编微反应教材

来源:新京报
2010年12月24日03:20
姜振宇在观察被测试人。前日,他展示利用“微反应研究”测谎的成果。本报记者 王申 摄
姜振宇在观察被测试人。前日,他展示利用“微反应研究”测谎的成果。本报记者 王申 摄

吃惊表情超过1秒有“做作”嫌疑
吃惊表情超过1秒有“做作”嫌疑

嘴角单侧上扬表示轻视
嘴角单侧上扬表示轻视

笑时只有嘴和脸颊变化,而没有眼睛的闭合动作(通常表现是没有鱼尾纹)属假笑
笑时只有嘴和脸颊变化,而没有眼睛的闭合动作(通常表现是没有鱼尾纹)属假笑

  法大老师将开课教“别对我说谎”

  自编“微反应”教材,教授学生“读懂”他人语言、神态和肢体动作,增加人际沟通能力

  一部《Lie to me》(别对我说谎)美剧风靡全球,主角卡尔·莱特曼博士可以从一个人的面部表情、不自觉的肢体语言、说话的声音和言辞中,知道该人是否在撒谎、为什么撒谎。

  该剧引起了中国政法大学法律信息中心主任姜振宇的关注,他认为微反应是合理并且有效的。他计划明年9月份,开设“微反应研究”选修课,使学生增加人际沟通的能力。

  一个陌生男人,坐在中国政法大学法律信息中心主任姜振宇的办公室里,两台摄像机架在陌生男子两侧。

  姜振宇则坐在陌生男子对面,并仔细观察着他——“测谎”开始了。

  “喝酒吗?”姜振宇问。

  “不喝。”陌生男子回答。

  “为什么不喝?”

  “没有为什么,就是不想喝。”陌生男子舔了一下嘴唇,挠了挠脸,回答道。

  舔嘴,挠脸。“这是典型的安慰反应,说明此刻他紧张不适,可能说谎了。”姜振宇指出。

  研究“说谎” 美剧启发开课

  美剧《Lie to me》风靡全球,主角卡尔·莱特曼博士是世界顶尖的测谎专家,能从一个人的面部表情、不自觉的肢体语言、说话的声音和言辞中,读出一个人的想法。他不仅能从某人耸肩、摆手或撅起下嘴唇中,知道某人在撒谎,而且知道其为什么撒谎。

  此剧的播出,使很多人知道了有“微表情”的存在。剧情中“微表情”的运用和莱特曼博士测谎能力“淋漓尽致”的表现,使《Lie to me》的粉丝们对“微表情”测谎深信不疑。也有人认为,依据剧中类似“眼睛紧盯着对方的反应”来推断一个人是否在撒谎,缺乏科学性,“微表情”为“伪科学”。

  “对微表情极度信奉或者极度否定,都是不正确的。”姜振宇称,早在《Lie to me》热播前,他和同事们就一直研究能够用于司法应用的心理测试方法,并对国外“非语言信息”的研究内容保持关注。该剧播出后,姜振宇有了开课的想法。“让学生能够秉持科学的精神来学习和应用微反应,相信使用微反应分析人类心理,是有科学依据的。”姜振宇称。

  今年3月,姜振宇正式成立政法大学微反应研究小组,计划明年9月,在大学开设中国第一门“微反应研究”选修课。

  性经历是“揭谎”切入点

  姜振宇介绍,所有教材自编,教材除参考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外,还融入了关于进化论、神经系统、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并结合他们研究小组所做的大量实验素材。实验素材的一部分,便是人物测试。

  姜振宇举例称,测试时,要对被测试者录像,还要设计测试方案,其中每道题之间除了逻辑关系之外,还要力争引起被测试人产生不同的情绪,要扰乱被测试人正常的情绪变化曲线,从而找出破绽。根据中国人的伦理标准,性经历是拆解被测试人防御心态的有力切入点。因为在性经历问题方面编造谎言,心理压力较大。但这类问题,对有些国家或者特殊行业从业人群来讲,压力很小。

  测试完还要分析每一段视频。“被测试人的表情需要放慢反复观察。”姜振宇称,一个“微表情”,在人脸上转瞬即逝,常见的只有1/8到1/4秒。

  选修课教授学生“读懂”对方

  姜振宇称,在国外,微反应多用于协助司法机关查案、商业谈判、心理咨询等领域。在学校开设选修课,不仅是教授如何识别一个人是否在说谎,还要教授在与人交流中,“读懂”对方的神态和肢体动作,进而揣摩人物心理,在正确的时间点,提出自己的观点,“知道他什么时候能听进我的意见……让学生增加人际沟通的能力。”姜振宇称。

  ■ 对话

  李刚父子道歉

  愧疚但不强烈

  新京报:什么是“微反应研究”?

  姜振宇:它的全称是“心理应激微反应研究”,是通过观察、分析被测试人的表情、肢体动作、语言意义等,判断被测试人的真实情绪,可用于测谎。

  新京报:测试方案中,总是要让被测试者做基线测试。什么是基线测试?

  姜振宇:基线测试很重要。被测试人回答与核心测试内容无关的问题后,测试者将答案与已掌握的客观信息进行对比,判断、分析被测试人在说真话和假话时不同的习惯反应,作为基线反应。核心测试时,可以根据基线反应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反应。

  新京报:如何设置题目证明是否说谎?

  姜振宇:为了确认一个关键信息(主干测试题)的真假,会以1∶8比例设计辅助题。这些题有内在逻辑联系,会导致被测试者产生不同情绪和表情,通过分析被测试者回答问题的逻辑性、陈述细节的合理性,面部、肢体等外在表现,确定主干题答案偏真还是偏假。

  新京报:你们经常对社会热点事件进行分析吗?

  姜振宇:是的。比如,某一档相亲节目中,在女嘉宾是否答应与男嘉宾牵手时,我们观察到女嘉宾表露出“不愿意”的情绪,但还是选择了与男嘉宾牵手。我们私下里曾和节目组沟通过,证明是安排好的。

  再比如,河北大学交通事故中,李刚父子的道歉视频,他们父子有愧疚表现,但没有他们想要表达的那么强烈,整个过程的悲痛情绪时间过长,肌肉运动有勉强和故意之嫌。通过分析,我们认为他们最关注的是对自己的处理结果而非愧疚。

  新京报:目前为止,你们实际测试了多少案例?

  姜振宇:实验数据很多,但对当事人测试案例不到100个。这也是我要到明年9月份才开课的原因,期间还要搜集更多不同类型的反应。横向比,这个数据不算落后。按100人算,每测试一个人,我们会设计80道以上的测试题。8000道题的测试,会有8000个不同情绪的微反应。人类共通性的情绪大概有10种,我们掌握近千个微反应作为每一种情绪的案例库,这个数字还可以。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黄海)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