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轶芳老师。
退休之后教国学
第一个学生是外孙
张轶芳并非小区业主,与小区结缘是因为帮住在这里的女儿带孩子,现年6岁的外孙,成了她《弟子规》课程的最早“学生”。
200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从武汉十中退休9年的资料员张轶芳开始接触圣贤教育,蔡礼旭以《弟子规》为基础的“幸福人生讲座”让她的心难再平静。
2008年,张轶芳租下小区一个朋友30多平米的房子,开始教外孙学习《弟子规》,由于私下和小区业主谈国学和“弟子规”,知道她的业主也越来越多。
去年8月1日到8月22日,张轶芳的“少儿国学夏令营”活动迎来了小区里40几个孩子,最小的只有3岁。孩子们人手一本《弟子规》,还有统一的黄色“校服”,为缓解酷暑,张轶芳在租住屋内安装了一台空调,每天还为孩子们准备好西瓜和绿豆汤。
“念诵《弟子规》,逐字逐句为他们讲解,并让他们按照书本所说去做。”张轶芳说,她的授课重点在于“行”,不少孩子回家后主动给父母行90°鞠躬礼或帮父母洗脚,她自己的外孙每次见她必行礼问好。
记者探访“国学班”
不少分享者动情流泪
夏令营活动结束后,张轶芳又组织了“亲子”班,年轻妈妈们带着宝宝一起来学习《弟子规》。随后她又组织起“幸福人生”讲座的成人班,每周二、四上午9:0011:00开课,并组织孩子们每周六上午继续学习《弟子规》。
记者到访时正值张轶芳上课时间,20多名业主和来自武大、华师的3名学生围在客厅的一张椭圆长桌边,人手两本书《弟子规》和《幸福人生》,桌上摆着香蕉和瓜子等零食。讲课流程是先诵读《弟子规》或讲解《幸福人生》里的一个篇章,随后每人分享“孝”的个人经历,不少人讲到动情处流下眼泪。
食物、书、教学工具,这些钱从哪里来?张轶芳说,钱来自她的一些志愿者朋友,日常教学开支大部分她来承担,后来不少业主和她“抢”着买单,常有人主动送水果、食物和教学用具等过来。
开办国学班共花了多少钱,张轶芳说她没有概念也没统计过,几年下来仅刻录光盘的花费已过万元,自己的退休工资大部分都花在其中,还有不少捐给了灾区,“现在资金方面比较紧张,正在攒钱,希望买一台教学用的投影仪。”
子欲孝而亲不待
58岁老人心中有悔
谢婆婆几年前从鄂州搬来和儿子一起住在小区里,学习了《弟子规》,她为没能更尽心照顾公爹的事情后悔不已。
原来今年58岁的谢婆婆上有78岁的公爹,一个多月以前去世,她告诉记者,没听国学课之前,她觉得自己对公爹已经照顾得很好了,公爹有冠心病,吃喝住都由她亲自照顾,但由于公爹住的房间里味道大,她送完饭就出来,很少和老人聊天。
“听了张老师讲课之后我才意识到,自己对公爹照顾得并不好,老人很寂寞,总希望我多陪他,我知道这点但没去做。”谢婆婆说,现在是“子欲孝而亲不待”了,如果早点接触圣贤教育就不至于后悔了。
和谢婆婆不同的是,武汉大学大一学生小袁还有机会为父母尽孝,他决定寒假回家做一件事情给奶奶和自己的父母洗脚,并让自己的父母给奶奶洗脚。“我从小和奶奶住,父母常年在外与我很疏离,想要报答奶奶却不知从何做起,听课之后感觉自己找到了方向。”
培养“种子”学生
让国学教育进更多社区
“锦绣良缘”小区附近有一个铁路涵洞,由于位置特殊没有划入小区物业管理范围,垃圾常年无人打扫,但却是行人必走之道。
张轶芳住到小区后,发现了涵洞这个卫生死角,便隔三差五拖着扫帚悄悄将涵洞打扫干净,“慢慢的就被不少业主发现了,国学班开设之后大家又主动"请缨",最后就把时间定在了周二。”张轶芳说,现在小区就像一个大家庭,大家都是亲人。
“国学班开办以后,每周二张老师上完课都会带着人过去打扫,涵洞现在干净多了。”小区物业管理处的陶经理告诉记者,由于课上张老师倡导大家积极交物业费、爱护小区环境等,现在物业管理比以前更轻松了。
张轶芳介绍说,她正在培养“种子”学生,希望把这种国学传承模式发展到其他社区。
本版文图/见习记者 史凤玲
通讯员 郑隆毅
坐落在洪山光谷水蓝路水蓝郡的“锦绣良缘”小区里,不少孩子见到父母行90°鞠躬礼,陌生业主见面主动说“你早,你好”,每周二都有一群拿着扫帚等工具的业主去打扫无人管理的“涵洞”。然而4个月前的小区并非这个样子,而转变的秘诀在于社区国学义教班。
自租房子,不收学费,国学班创始人、现年68岁的张轶芳在该小区俨然成了一个“传奇”式人物,她去年8月份正式开设的国学班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孩子、中年男女、老人,甚至周边的大学生们。
(责任编辑:侯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