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建议借鉴“CPI”模式
设“学业负担指数”让减负动真格
□晚报记者 冯兰蔺 报道
为中小学生减负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但这个难题一直难以解决。市政协委员朱建国、周荣在即将召开的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将提交提案建议:借鉴“CPI”模式,建“学业负担指数”,使“减负”动真格。
课业负担难“监测”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其中“保证中小学生减负”成为一项制度上的要求。但课业负担如何“监测”,纲要中未涉及。
市政协委员朱建国和周荣在调研中发现,中小学生“减负”仍面临7大难题。其中,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家庭作业阻碍减负、“竞赛风”成新大山,严重损害少儿身心健康。“择校风”愈演愈烈,每年中小学招生前,不少家长忙着替孩子找“好学校”,并通过提前购买学区房、甚至交纳一定费用,为择校创造条件。此外,不少家长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和兴趣班,设法进“牛校”,培养“牛娃”,希望孩子将来成为“牛人”。
指数定期对外公布
市政协委员朱建国、周荣在提案中建议,引入第三方社会调查机构,制作 “学业负担指数”。可参照国家用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这一模式。“学业负担指数”也可用来衡量中小学生学业压力。
“就中小学生减负这一话题,调查对象应该主要是家长、学生。考虑到后者是未成年人,开展调查前必须征得其监护人同意。 ”朱建国说。
他建议,调查内容围绕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设计,从“认知”、“态度”、“行为”等三大方面着手。每个方面分若干小选项,如“学校每天布置多少功课”属于认知题,“学校每天布置功课,你觉得多吗? ”属于态度题,“学校每天功课,你能完成吗? ”属于行为题。
利用上述提及的两种抽样方式,分别对一定数量的学生及其家长进行“面”、“点”结合调查。得出的结果,按一定权重处理后,请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统计学等各方专家分析,并选取科学性较强的一部分,制作成“学业负担指数”,形成报告,定期向社会公布,接受舆论监督。
这一“学业负担指数”也应被纳入学校的考核标准。周荣表示,“学业负担指数”还将逐步成为“测量”学校是否在制度上、实践上、效果上,最终完成替学生减负增效的一支“温度计”。
热门读物可作教材
针对《纲要》中提到的“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这一说法,提案亦建议将目前引起社会各界反响的《开明国语课本》选为中小学生的课外读物,并依据后者编撰思路,请当代名家站在学生角度,编选教材。
“成于70多年前的《开明国语课本》,由叶圣陶亲自编写,文章力选各体的模式,词、句、语调贴近儿童口吻,适应儿童心理。初年级课本的文字用手写体,由丰子恺写并绘插图。 ”两位委员建议,教育部门不妨牵头组成一个独立的教材委员会,由各方名家担任委员,共同编制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