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民众幸福感调查:大城市人口难说比落后地区幸福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2011年01月11日00:51
[提要] 媒体针对中国人幸福感的调查显示,44.7%的人感到生活幸福,而感到自己不幸福的达到11.1%;而不同人群所面临的困难都是收入、住房和医疗,调查显示在预期房价上涨的人中,如果涨幅在10%以内,对于幸福感的影响并不明显;若超10%,则不幸福群体明显增大。

  事业决定幸福观

  根据2009年“大调查”数据中幸福感与“2010年预期收入”的分析结果(图2)可以看出:

  个人主观幸福感受预期收入影响明显,预期收入增加的人中61.43%的人感觉幸福,而预期减少的人中只有29%的人感觉幸福,同样,在感觉幸福的人中有71.74%的人预计收入增加,只有5.398%的人预计收入会减少。

  在预期收入减低的人群中感觉不幸福的比例为28.65%,远高于预计增加的6.07%和预计持平的9.02%;同时从不幸福人群看,预期收入变化对其幸福感影响也很显著。

  爱投资者更幸福

  为进一步分析财富对幸福感的影响,我们还根据2008年调查结果(图3)分析了家庭金融资产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家庭金融资产变化对居民主观幸福感也是影响明显,感觉幸福的人中56.42%的家庭金融资产不同程度增加,感觉很幸福的人中62.42%资产增加,而家中资产增加的有70.2%的家庭感觉生活幸福,其中43.35%的人感觉很幸福,只有5.44%的人感觉不幸福;随家庭金融资产的减少,生活感觉幸福的人逐渐减少,不幸福的人逐步增加。

  为什么财富降低会对人们的幸福感有如此大的影响?曾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卡尼曼教授的研究表明,经济损失给人们带来的沮丧要比同等数额的收入带来的欣喜大得多。

  综上所述,家庭财富,尤其是家庭年收入和家庭金融资产是反映我国居民物质生活条件的主要指标,较好的家庭财富状况自然会提供一个较好的生存基础和发展机会,较差家庭财富的居民通常也是低收入家庭,他们会因物质条件的限制,只能得到较低层次生活基础,成长、发展的机会也很少。所以,家庭财富是居民生活幸福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尽管近年来我国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但目前低收入群体还相当大。因此,增加居民收入依然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金钱之外的幸福来源

  研究表明,人们的健康状况、年龄、教育程度等因素也会影响个人主观幸福感,我们结合“大调查”数据分别加以讨论。

  老年人更幸福,年轻人幸福感低

  从2006—2009年调查结果看,幸福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连续4年数据(图4)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

  60岁以上年龄组幸福感强,说明大部分老年人会享受生活乐趣、颐养天年、安度晚年。这与老年人的知足、物质需求低有关,也与他们豁达心态有关。老年人经过生活历练,自我有较为清晰的认知和比较客观的评价,更能以宽容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问题。

  36~59岁年龄组幸福感居中,说明中年人正是事业、家庭、生活等方面的主力,能明显享受自己的进步以及对社会资源的掌控,体验更多的正向情感,同时,繁重的工作家庭负担,也会造成较大的负面压力,使之幸福感低于老年人。

  18~36岁年龄组幸福感低,是与就业难、收入低直接相关,与青年人的物质生活期望和实际收入的差距大有关。

  教育机会越多越幸福

  国内外均有学者的研究表明,教育程度与幸福体验成正比。从图5表示的连续4年的调查数据来看:文化程度越高总体幸福感越强,在很不幸福人群中低学历比重最高,高学历的比重最低。

  教育程度与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正相关性,这很可能是与现实社会中人们从较高的受教育程度中获得的实际利益有关,人们的受教育程度与其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所能得到的各种待遇和发展机会密切相关,教育程度越高则总体的生存条件越好、发展机会越多,所以就会更多地体验幸福。

  同时,教育也使人获得了感受和追求幸福的能力,教育的核心是文化知识,人们通过掌握、运用知识完善了自身的人格和智慧,从本质上提升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拓展了人类的快乐和幸福的意义。事实证明,受教育多的人可以优先获得良性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并且这种发展可能是可持续的,他们往往更幸福。

  健康是幸福之基

  2007年的“大调查”中曾询问个人幸福的关键因素,调查结果(图6)得到的排序是身体健康、收入稳定、社会保障和社会关爱。但从不同幸福感群体的选项来看差异十分明显,感觉幸福的群体更注重身体健康,而感觉不幸福的群体更关心社会保障和社会关爱。

  身体健康是幸福的基础。调查数据显示,在感觉幸福的群体中首选健康的比率达到了60%。尤其是在我国社保和医疗保障还远不够完善的情况下,身体健康就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还应看到的是不幸福和很不幸福的人群更需要的是社会保障、社会关爱,这也说明影响幸福的不仅是财富和健康等物质环境,社会福利、人际交往、社区建设、人文关怀等社会环境的改善更能直接降低“不幸”,从而增加幸福感。

  社会让你感觉幸福吗?

  就业、家庭面临的主要困难以及主要消费情况等社会因素对居民生活幸福感的影响,是主观幸福感研究的主要部分。

  就业、住房难,幸福也难

  从历年的“大调查”数据(图7图8)来看,不同幸福人群所面临的困难基本相同,前三项都是收入、住房和医疗,这说明我国居民整体生活结构还比较一致,整体尚处在温饱阶段。根据2006年统计年鉴,我国城镇居民中等偏下人群的恩格尔系数大于40%,总体处在简朴型消费结构,这与本次调查对象50%以上是家庭收入2万元以下的数据相一致。

  与全国平均相比,“很不幸福”的群体更为关注就业和住房。这表明“很不幸福”的群体更希望改善物质生活状况,其就业困难更大。因此,促进就业将是改善“很不幸福”群体感受的关键。

  家人有工作,幸福会更多

  2008年的问卷中增加了家庭是否有失业人口选项,调查结果(图9)表明:失业影响居民幸福感是与家庭面临的主要困难的结论相一致的。失业对幸福如此重要,是因为工作岗位不仅是取得收入和地位,也是赢得尊重的主要手段。同时,工作除具有获得收入以满足当前的消费支出,还具有因工作本身而得到长期生活保障的幸福感。

  “看病贵”减少幸福感

  2007年调查结果显示,城乡居民实际支出前三项是教育、医疗、房产。医疗和房产这两项与家庭面临的主要困难的选项基本一致,教育在实际支出中比重最高,可在面临主要困难中“上学”是最低的第6位。

  感觉幸福的群体与感觉不幸福群体在汽车和旅游、医疗与赡抚养等支出方面形成鲜明对比。幸福的人在汽车、旅游方面均高于全国平均,而不幸福人群在医疗、赡抚养两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基础性保障不足仍是造成我国居民不幸福的重要原因。

  购车与幸福

  从2007年的调查数据(表2)看,各群体的2008年计划支出(图10)与2007年的实际支出的选择结果非常吻合,总体关注点在房产和教育,幸福人群关注汽车、旅游,不幸福群体关注医疗和赡抚养。

  幸福者更关注环保

  2007年调查结果(图11)表明人们在下一年最期望改善的是医疗、住房和养老,与家庭面临的主要困难基本相同,相比之下,幸福群体更关注环保和医疗的改善,说明幸福群体已体现出舒适型消费特点,希望得到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医疗服务;而不幸福群体则更担心养老和就业方面的问题,希望有更好的工作与生活保障。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UN913)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