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沈阳日报

立足新起点 谋求新发展 实现新跨越(组图)

来源:沈阳日报
2011年01月21日04:56

丁香湖总体鸟瞰图
办事大厅
丁香湖承办国际龙舟赛
核心提示

  奋战三年,再造一个于洪;五年实现全区跨越式发展!

  明晰,准确,凝练,简洁。

  新年伊始,于洪人为“十二五”划定了新的跨越目标。

  创造辉煌和接续辉煌,从工业强区向全域城市化,于洪这块投资立业的热土,沈阳城市拓展的希望之地,在世人面前展示着一次次华丽转身。站在新起点,谋求新发展,实现新跨越,一场波澜壮阔的大剧已拉开帷幕……

  新思维 高点谋划求发展

  1月20日,记者踏进隆冬中的于洪区,到处是涌动的建设热潮,是留给记者最深刻的印象:

  蒲河于洪段城市景观区,冬季施工如火如荼,“玉林叠翠”、“平湖望月”等景观节点基础建设进展顺利,拓河、蓄水、建湖、造岛……蒲河生态廊道建设正在提速中;投资百亿的中国沈阳国际特种机床装备城一期15.4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已完成主体工程,中铁沈阳集装箱中心站项目通过铁道部评审正式落户于洪……重大项目引进实现历史性新突破;九龙河现代农业示范区,沈阳市第一家农业专业合作社院士工作站落户于洪,中国首家蔬菜工厂果红叶绿……农业产调实现新转变。

  于洪区大发展、快发展、科学发展的脚步,正在演绎着城乡二元向全域城市化的新蜕变!

  在于洪,无数个第一,垒叠了加快发展的坚实基础:全市第一个生态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全市第一家中日农业技术合作企业,全市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于洪由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经济总量弱小的农业区发展成为以非农产业为主导、经济总量雄厚的现代新型城区!

  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4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28.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实现292.3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实现12274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9936元。

  站在更高的发展平台,将迎接更为严峻的挑战,如何变压力为动力?如何化挑战为机遇?于洪领导班子,把“调研”列上工作日程,带着发展好于洪事业的责任感和服务好全区人民的使命感,深入基层了解民情民意,视察园区熟悉建设项目,远赴异地参观借鉴他山之石。

  在全区领导干部大会上,区委书记戴贺臣就如何实现于洪科学发展提出:“我们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经济增长和调整结构的关系,实现率先发展;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自主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实现创新发展;要把握和处理好城市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实现统筹发展;要把握和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把握和处理好经济建设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实现和谐发展。”新的思维,让于洪的发展具有更明确的遵循;新的思维,让于洪人站在更高的起点上规划、发展、壮大自己。

  “奋战三年,再造一个于洪,五年实现全区跨越式发展!”1月20日,区长连茂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新突破 支撑新跨越跳板

  “那片快要完工的楼群,就是我们的新小区,听说建完后是全市最大的高标准农民社区!”1月19日,原居住在丁香湖畔的王丽红兴奋地告诉记者,“明年我们就可以在新楼房里过大年了!”

  “你看,这宣传牌后面就是我原来的家,现在要建机床城了!”东民村农民张永华不舍的表情中,流露出更多的期待,“没准以后我也能成为里面的工人呢!”

  2010年,对于于洪区来说,是一个大变迁、大发展的一年。新突破,成为于洪发展的代名词。

  新规划,科学谋划新突破。于洪区高标准编制了全域城市化发展规划,确定了“建设现代化生态新城区、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的总体定位,明确了“一带、两城、五市镇”的城市发展布局,完成了永安新城、丁香湖新城、蒲河温泉新市镇、平罗湾新市镇和蒲河生态廊道等重点区域开发建设的控详规划和城市设计,为全面拉开城市化发展新格局提供了坚实的规划保障。同时确定了“一城、五园”的装备制造配套产业格局和“一带、一港、五中心”的现代服务业产业格局,为加速优势产业集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结构,发展水平新突破。于洪区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实力,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77家,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实现887.8亿元;全区新建、续建3000万元以上项目160个,有力推动了城市化建设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繁荣发展商贸服务业,沈阳国际汽车城、北方不锈钢市场、碧桂园五星级酒店等大型项目有序推进,城市商业配套功能显著增强。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德丰浮板菜二期和食用菌一期工程竣工投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业合作社、农村经纪人队伍,使农产品商品化生产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新环境,城乡统筹新突破。于洪集中力量开展蒲河生态廊道建设,以生态湿地景观区和城市景观区为重点,投入4.7亿元,实施了景观绿化、土地整理、河道拓展和平罗湖土方工程、建设滨水路和堤顶砂石路,启动了平罗桥、集体桥橡胶坝工程,沈通桥橡胶坝已经建成投入使用。投入5.3亿元全面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完成沈阜、沈彰产业大道一期工程,沈胡路三环跨线桥建成通车,新改建临河路等15条市政街路和后三线等15条农村公路。开展“四大战役”,实施了沈胡路、中央大街、北部开发大道绿化工程,建设了21个“花卉村”,完成城乡绿化780万平方米,强化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启动了数字化城管系统,城乡环境整治效果位居全市前列,顺利通过国家生态区技术核查。

  新方向 勾勒全域城市化蓝图

  “十二五”规划详细地展望了于洪未来的生活图景,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着理性和热情的区域,正在城市化背景下的新城区建设中快步向前。

  未来五年,于洪区将以打造现代化生态新城区、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为目标,将继续实施蒲河生态廊道建设,以创新促改革、以项目调结构、以环境树形象、以发展促和谐,加速推进全域城市化进程。

  “蒲河时代”,引领于洪。在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蒲河生态廊道建设总体部署之后,于洪区提出了以“蒲河生态廊道建设为重点,加速推进全域城市化发展”的发展战略,对蒲河于洪段全线整治做出了概念性规划,提出了“九龙归蒲、大御绿洲”的总体理念,确定了打造生态蒲河、休闲蒲河、人文蒲河、产业蒲河的发展定位和建设沈阳城市“后花园”的发展目标,规划了“一带、三区、六点、九桥”的总体发展布局。依托区域水系和主干交通路网,围绕未来总体空间摆布,形成以生态水系为核心、以城市绿楔为骨架、以环路绿带为支撑的绿水相伴、水景相依的区域生态环境系统。丁香湖新城与永安新城,应水而生,拔地而起,将演绎成于洪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双塔;平罗湾新市镇、马三家新市镇、蒲河温泉新市镇、光辉新市镇、九龙河新市镇规划和建设,将为于洪插上双翼,助推于洪全域城市化进程。“六横、六纵”的主干路网体系,将畅通于洪与外部的联系,强化与中心城区的连接,促进各重点发展空间的有效交流和各大产业组团、基地间的要素流通,为形成全域城市化大格局奠定基础。

  谋划长远,立足当前。今年于洪区以全面开展“环境年”和“机关建设效能年”活动为契机,以强力开展蒲河生态廊道建设为重点,全力抓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环境提升、民生改善等重点工作。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工作体制和项目管理体系,完善招商政策和办法,组建100个招商团队,开展好招商引资“百团大战”,确保全年新引进3000万元以上项目不少于100个,新开工3000万元以上项目不少于100个。进一步做优发展空间,全力推进中国沈阳国际特种机床装备城、工业基础件产业园、永安国际物流港和九龙河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启动实施环境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将今年确定为“环境年”,从根本上改善于洪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提升于洪对外的整体形象。加快蒲河生态廊道建设,举全区之力确保“五一”前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城市景观区8.97公里建设任务,将蒲河建成展现于洪形象的景观河、靓丽的风景线。推进沈彰、沈阜产业大道二期、沈胡路东延、丁香湖景观大道、机床城规划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煤气、供水、供热管网和公交线路向重点地区延伸,全面拉开全域城市化的发展格局。深入开展“机关建设效能年”活动,切实推进行政职能转变,规范行政行为,强化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切实构建“无费区”,着力将于洪打造成为审批环节最少、收费最低、效率最高、服务最优的最佳投资区。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大民生工程投入,全面落实好15件实事工程,真正让全区人民共享于洪改革发展成果。

  未来于洪,将成为经济持续繁荣、城市功能齐备、生态环境良好、公共事业发达、保障体系完善、社会安全和谐的沈阳新地标!

  总体目标

  “十二五”时期,全力建设沈阳装备制造配套产业基地、沈阳经济区现代物流基地、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基本建成经济持续繁荣、城市功能完备、生态环境良好、公共事业发达、保障体系完善、社会安定和谐的现代化生态新城区、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

  经济发展预期指标 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1%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4.2%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1%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1%以上;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5%以上;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以上。

  结构调整预期指标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6:51.2:46.2,第三产业比重明显提升;装备制造配套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80%以上。税收收入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保持在80%以上。

  城市建设预期指标 城乡建设水平明显提高,城市化率由2010年的61%提高到80%左右,力争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城市管理水平显著提高,数字城管系统实现城市建成区全覆盖。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成为国家级生态区,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1%。生活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大于85%。节能减排工作取得实效,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按国家规定持续下降。

  社会建设预期目标 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学前三年教育率达到95%以上,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9%,受益面实现全覆盖,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市先进水平,全区人口达到77万人。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万人,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4万人和4.7万人,新增被征地农民全部参加社会保险体系。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下。

  空间布局

  未来五年,于洪区将按照区域空间结构安排和产业发展导向,科学构建“一带、两城、五市镇”的区域空间发展布局。“一带”即蒲河生态发展带;“两城”即丁香湖新城和永安新城;“五市镇”即平罗湾新市镇、马三家新市镇、蒲河温泉新市镇、光辉新市镇、九龙河新市镇。

  发展轴线蒲河生态廊道。按照“九龙归蒲、大御绿洲”的总体理念和“一带、三区、六点、九桥”的总体发展布局,加快水系整治,实施环境改造,全力推进新城、新市镇建设,力争用三年时间完成蒲河生态廊道建设,基本建成沈阳城市“后花园”。

  新城样板丁香湖新城。重点发展高档商贸居住产业,积极承接城市外溢功能所带来的人流汇聚,拉动沈阳城区西北方向扩张。

  产业布局

  于洪区将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结合空间布局,合理构建沈阳装备制造配套产业基地、沈阳经济区现代物流基地、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产业总体发展布局。

  服务业布局:规划为“一带、一港、五中心”,“一带”即蒲河休闲旅游产业带;“一港”即永安国际物流港;“五中心”即永安新城商业中心、丁香湖商业中心、黄海路商业中心、北陵商业中心和于洪新城商业中心。

  工业布局:规划为“一城、五园”,“一城”即中国沈阳国际特种机床装备城;“五园”即工业基础件产业园、电气设备配套产业园、电力设备配套产业园、化工静设备产业园和建材机械产业园。工业重点发展工业基础件、机械配套设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电力电气设备、现代建筑五个潜力产业;生物产品、清洁能源、智能物流和物联网装备、环保及资源循环利用装备、文化创意五个新兴产业。

  农业布局:将重点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和高端设施农业。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满足城市农产品需求为目标,以提升科技水平为手段,加快以工厂化农业为龙头的设施农业发展,促进农业集约化、设施化、标准化进程,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到2015年,农业增加值实现13.8亿元,新增农业园区8个,设施农业小区40个,发展涉农龙头企业达到150家,全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积将达到7.5万亩。

  保障措施

  提高政府服务水平。着力转变政府职能,规范行政行为,推进政府机关和公务员工作规范化、服务标准化,提升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

  加快构建信用于洪。坚持依法行政,不断完善行政决策程序,健全重大事项的协商和协调机制,完善行政监督机制,注重发挥法律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等多种监督作用,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加快投资硬环境建设。按需实施供排水、电力、供热、燃气管线以及水厂、污水泵站、热源厂、变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工业企业发展,不断提高产业集群的保障和承载能力。

  健全招商体系。按照企业化管理模式,组建专业招商团队,实行全新的招商管理体制,创新招商引资工作制度,切实提高专业化招商水平。实行全员招商,分解落实招商任务,形成人人懂招商、人人会招商、人人抓招商的全员招商格局。

  加强项目培育。继续高水平包装策划一批投资大、效益好、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形成雄厚的项目储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改善投资环境,提高重大项目签约落地率。到2015年,力争全区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达到650个,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260个,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50个。

  提高项目服务水平。开辟“绿色审批通道”,探索实行并联审批,进一步完善项目服务机制,公开审批办理要件、时限、收费标准,提高项目审批服务效能。对符合产业政策、满足环境准入条件的重大产业项目、民生工程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建立审批跟踪督办制度,为项目建设提供优质服务。

  规范土地资源配置管理。逐步设立更为科学的产业准入门槛,从投资强度、建筑密度等量化标准以及审批程序上加强对建设用地的管理。优先安排对全区有重大牵动作用、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投资项目用地需要,严格按照园区产业发展方向引进企业和项目。

  深入推进市场化运作模式。继续实施“市区联建、投资商整合开发、行业协会组团建设”三个具有于洪特色的成功融资模式和BT、BOT模式,深入开展市场化运作,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探索企业资金开展土地一级整理途径。

  优化创业环境。建立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制定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奖励办法,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给予奖励。鼓励各类创新人才以技术、专利、管理等要素创业。支持高层次人才以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创办、领办科技型中小企业。

  本版撰稿 特约记者赵辉、王阳、贾宏峰

  本报记者 杜争华

  图片提供:于洪区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Newshoo)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