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综合

杭州图书馆免费向民工开放 拾荒者进馆前主动洗手

来源:中国广播网
2011年01月22日01:46
以下为中央电视台《新闻1+1》2011年1月21日完成台本:

把“公共”还给图书馆!

  导视:

  字幕提示:

  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杭州图书馆馆长 褚树青

  解说:

  一条微博,一则旧闻成为新闻,一个馆长成为明星,只因一家图书馆大门对所有人免费开放。

  农民工:

  看看书、休闲休闲,我们打工的辛苦。

  解说:

  平等、无障碍、免证阅览,浏览者、民工、拾荒者均可进入。杭州图书馆用开放面对质疑。

  褚树青:

  因为公共图书从诞生这天起,就是服务所有人群,尤其是服务社会底层人群。

  解说:

  不设门槛,一个简单的举动为何引发热烈讨论?公共图书馆,这个本属于平民的地方,离公共还有多远?《新闻1+1》今日关注:把“公共”还给图书馆。

  主持人 董倩:

  欢迎收看《新闻1+1》。

  公共图书馆是用来做什么的?是进去读书的,还是进去御寒的?公共图书馆到底谁能进?是生活已经富足了了市民,还是衣食无着的乞丐?公共图书馆到底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是让有学识、有知识的人更加有学识?还是说,能够让那些看不到希望的人能够看到希望?这一切问题在杭州图书馆有了答案。

  解说:

  “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这句话出自一个图书馆馆长,杭州市图书馆馆长褚树青。在图书馆工作了30年的他,从来没有像这几天这么忙,事发来自一条微博:“杭州市图书馆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包括乞丐和拾荒者”。一夜之间,杭州图书馆馆长褚树青,在最近迅速成了舆论的焦点。

  赵奕 本台记者:

  这两天在杭州,好像各大媒体、网站,好像还有包括《光明日报》,还有新华社,好像都跟他们有接触,这个事情弄得确实还是比较大,好像反应也比较大。他们这两天,我听办公室的主任,感觉就是她的电话从来都没有停过。

  解说:

  其实早在2008年10月份,当时杭州图书馆的新馆建成开放,有媒体采访图书馆长褚树青,说到图书馆免费、公平时,褚树青做了以上会回应。而就是这句两年多以前说过的话,在最近通过一位网友微博上旧事重提后,引发了大家的回应。到今天,这条微博已经被16000多人转发,4000多人评论。

  褚树青 杭州图书馆馆长:

  图书馆服务的宗旨,因为公共图书馆从诞生这前起它就是服务所有人群,尤其是服务社会底层人群的。因为一般来说,社会的上层,他不存在读书困难或获取知识困难的问题。但图书馆的存在,就是来弥补社会本身存在的,某一部分人群他没有办法方便或者快捷地获取知识和文化。

  解说:

  就在自己的言论引发巨大关注的时候,图书馆馆长褚树青对媒体做了一点澄清,那就是,他的原话其实是“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换个区域”。虽然原话不如网络版给力,却依旧让很多人推崇不已。

  褚树青:

  无论是一个儒者,或者是一个丐者,只要走进来都是读者。

  解说:

  杭州市图书馆新馆在国内赫赫有名,数项排名第一。但是免费开放的做法早已有之,开始于8年前建馆之初,杭州市委市政府给图书馆确定的性质是:平民图书馆、市民大书房。在图书馆里,阅览图书不需要办理任何手续,没有任何费用,而且不需要押金。即使是借阅读书,也仅仅出示一张市民卡就能办理。所以,当这条两年前的新闻被再次挖掘出来,并认为热议的话题,杭州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第一感觉不是惊喜,而是诧异。

  褚树青:

  可能大家觉得突然碰到这个以后,觉得好像这个题目新新颖。其实我们作为公共图书馆,无论是杭州图书馆还是其它城市图书馆,都一直在这么做。

  解说:

  对于为何自己突然成了名人,馆长褚树青实际也相当不解。因为国内的很多图书馆也都在这么做,他表示,为什么大家对公共图书馆这么不了解,需要反思。

  褚树青:

  实际上到公共图书馆各种人群都有,也包括外来民工,也包括这些我们认为的拾荒者。但是他们进来的目的,到了图书馆,他能够走进来,本身就说明他没有对命运屈服,本身就说明他对命运充满希望。

  解说:

  时至今日,在赞誉之时,我们依然可以从网络上听到不解的声音。环境被破坏怎么办?书被损坏怎么办?设备被损坏又该怎么办?面对媒体,馆长褚树青用一个数据做了解答:目前杭图的图书丢失率远低于西方国家及日本的平均水平0.5%

  赵奕:

  其实那些所谓的农民工兄弟或者是乞丐,其实他们在很多方面都很注意,反而是那些觉得好像自我价值特别高的人,做得却不如那些农民工朋友,或者是乞丐他们做得那么好。

  解说:

  旧闻怎么会成为新闻,这或许才是值得关注的现象。

  主持人:

  刚才短片里提的这个问题你怎么看,本来是一条很久之前的新闻了。

  白岩松 评论员:

  因为那个时候对人与人之间平等的这种追求,还不像现在这么猛烈。更何况在这个季节里,岁末年关的时候,恰恰是大家对社会公平,尤其对农民工兄弟和无家可归者,更关注的时期,因为你透过他们买不着票,他们走着回家、骑摩托回家等等,全社会都在通过这样一种关注方式,其实期待着社会的公平,一步一步更加建立起来。这条新闻正好处于这两者碰撞在一起,就释放出了前两年这条新闻诞生的时候所不具有的力量。

  主持人:

  那回过头来就得好好琢磨琢磨,这个图书馆的用途到底是什么。因为有些资料里面说,有人比较把它看成藏书楼或者资料馆了。为什么不可以把它看成跟自己密切相关的地方?

  白岩松:

  我们对图书馆的理解的确太过狭隘了。其实馆长透过这次旧闻突然变成新闻也感到诧异,为什么大家对图书馆这么不了解?这句话恐怕有两层含义:第一,怎么大家好像觉得天方夜谭一样看到这件事情,其实我们已经做了很长时间了。而且我非常相信全国有很多图书馆都已经采取了这种做法,它不一定主动欢迎谁,但是它起码已经开始不拒绝谁了。也就是说,不管拾荒者还是农民工兄弟,我相信在全国会有很多与杭州图书馆相类似的这种图书馆。

  因此,你别看网上转帖很多,大家的微博转来转去等等。这些热烈夸赞杭州图书馆的人,应该已经有相当大的比例,相当长的时间没有去过现在的图书馆了,并不了解现在图书馆的状况,就是这种开放度和自由度与过去不一样了。大家用想象去营造了一种称赞,这太牛了,其实不知道已经悄悄地变了。

  另外还有一点我必须提醒,接下来可能会有时间详细展开。因为我去美国专门制作了“公共图书馆”这样的专题,真正改变了我的概念,原来图书馆不是一个只能看书的地方,而是一个公共活动空间。各种各样与公共有关的活动,比如说学语言,包括活动,甚至御寒、取暖,包括到这儿来寻找希望、找工作等等,都是公共图书馆所具有的功能。

  主持人:

  那我们不妨回过头来看一下,那一年岩松去美国看图书馆时候的情形。

  (播放短片)

  字幕提示:2009年《岩松看美国》资料

  白岩松:

  公共图书馆有什么看头呢?

  艾米 莱恩 波士顿公共图书馆馆长:

  图书馆最能体现获得知识的自由,每个读者都可以得到图书馆的资源,免费、所有人都能获得,不管是百万富翁还是穷人。

  记者:

  我在图书馆里看见很多无家可归的人。

  玛塔 帕迪金 波士顿公共图书馆公共服务部主任:

  图书馆欢迎每一个人,不管你是长是幼,是贫是富,不管是美国公民,还是他国移民,或是游客,图书馆欢迎所有人。

  记者:

  但有的读者可能对此感到不舒服,所以你们是怎么做的?

  玛塔 帕迪金:

  他们是社会的一部分,有人对这社会的一部分感到不舒服,但这也是生活在民主社会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受到欢迎,我们都要学会共存,学会如何与他人融洽相处。

  白岩松:

  让我很感动的是,这个图书馆不仅给人们提供知识,在这样一个相对寒冷的时代下,还会给人温暖和慰藉,这是不是也是图书馆的一种功能?

  艾米 莱恩:

  是的。在这里人们可以和家人共度时光,而且在这儿的计算机可以给那些没有计算机的人用。

  白岩松:

  对,有人说,甚至有很多人可能是在这里头找到工作的,是不是这样?通过免费的资讯以及计算机。

  艾米 莱恩:

  是的。这真正体现了公共图书馆的力量。

  主持人:

  当我们回过头去再看你在美国看图书馆的时候,发现杭州的图书馆不管是在硬件上,还是在他们今天的理念上,都跟美国图书馆接近了。

  白岩松:

  对。所以我们给美国这家波士顿全美最早的公共图书馆,当时我们给这期节目起的名字叫“自由穿行”。其实这是我给它翻译过来的,更准确的话应该是“对所有人都是自由和免费的”,我把它翻译成“自由穿行”,就是看到了很多无家可归者。其实那一瞬间我很感慨,我也很温暖。我们坐在那儿去拍摄,包括想下一段串词的时候,旁边桌子上就是无家可归者在吃早餐,而另外的桌子上有无家可归者在看那儿报纸。

  主持人:

  你当时看了以后怎么想?

  白岩松:

  我希望这一天我看到的是我自己的国家出现这样的画面。其实我觉得,我们可以还重复那句话,“没做到欢迎每一个人,起码可以从不拒绝每一个人开始”,而且我也相信现在有很多图书馆都在这么做。但尤其重要的是,拓宽图书馆这样一种功能,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另外我想讲一个小例子。当时去的时候是2009年3月底、4月初,正是金融危机压着所有人感觉非常沉重的时候。当时美国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数据,不管是上个世纪最大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时候,还是这一次,每当出现经济危机,也就是时代变冷的同时,图书馆的人流量都急剧增长。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为什么环境寒冷了,图书馆反而给人提供更多的温暖?图书馆究竟对一个社会来说意味着什么?我觉得它应该是一个温暖的公共的家,和公共的客厅,该对所有人一视同仁。

  主持人:

  其实就像刚才在《岩松看美国》的美国图书馆里面,馆长也说到,有一些美国的读者会对他身边出现乞丐感到不舒服一样,在杭州这个问题也引发了大家的担忧。但问题是,大家担忧的是什么呢?会担忧这些人有可能把图书馆里面的环境和图书损坏?还是担忧自己作为市民,看书的权利会受到损害?

  (播放短片)

  解说:

  近两天杭州漫天飘雪,气候寒冷。但是位于黔江新城的杭州图书馆新馆里读者却并不少,人群中我们看到了两位衣着特殊的读者,正在捧着书本阅读。

  记者:

  喜欢这里吗?

  杭州图书馆新馆读者:

  喜欢、喜欢。

  记者:

  到这里来基本上做些什么?

  杭州图书馆新馆读者:

  就是玩玩,看看书。

  杭州图书馆新馆读者1:

  我们在这打工的,没事都到这儿看看书,休息休息。

  记者:

  喜欢这里吗?

  杭州图书馆新馆读者1:

  喜欢,怎么不喜欢?到这儿来看看书,休闲休闲,我们打工的辛苦啊!

  解说:

  杭图新馆对读者开放面积达4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90%,在国内排名第一。这个开放的空间是很多人的精神乐园,来自陕西的农民工夏启东是这里的常客,来杭州打工之前他只上过初中,现在辗转于建筑工地和他收破烂的小区之间。他说,图书馆对于他们很重要,看着书,突然就觉得自己的未来有了希望。

  褚树青:

  他们进来的目的,到了图书馆,他能够走进来,本身就说明他没有对命运屈服,本身就说明他对命运充满希望。

  解说:

  同样对知识的渴求,同样得来的平等和尊重,也让这些民工和流浪汉在杭图感受到了无差别的温暖。这里的绝大多数读者对他们都投以善良和礼遇的目光。

  杭州图书馆新馆读者:

  (这个政策)是最人性化的,我觉得这个政策非常适合杭州这边。

  杭州图书馆新馆读者:

  他们也有这个需要,他们成为乞丐,就是因为他们知道的东西,或者说本领不太多,需要来这里更加充实他们自己。

  解说:

  在一片支持声中也不乏另一些声音,为环境保护,书籍爱护等问题提出质疑,对于这些担心,我们听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同期:

  “我在老馆就看见一个拾荒者,背着一个蛇皮袋,里面是瓶瓶罐罐,他把蛇皮袋放在门口,反复洗手洗脸,然后进阅览室读书看报。”

  解说:

  在他们眼中,杭图似乎成了既安全又被珍视的避风港。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2008年启用的很馆位于新区,周围工地比较多,而正在装修的老馆也处于商业街、医院周边,这也是农民工、流浪汉读者常常来光顾的原因。

  褚树青:

  命运的选择是个人不能决定的,但是图书馆的服务,对所有人群是不区分职业的。

  解说:

  沙发、音乐、空调、书籍,杭州图书馆给予这些民工、乞丐和流浪汉的,不仅仅是舒适的环境、自由开放的氛围,更是人性化的关怀。

  音乐分馆的负责人告诉我们,每到节假日期间,尤其是天气最热或者是最冷的时候,音乐馆往往都人满为患,因为农民工比较多,有时会专门组织一些初级的音乐沙龙让他们参加,普及和讲解一些入门知识。而对于他们喜欢看的书籍和报纸,图书馆负责人还会多留心,专门对他们多订几份备着。

  “平民图书馆、市民大书房”,这是杭州图书馆几年来的理念。免费、全开放、书籍环境也没有受损,反而为它赢得了“史上最温暖图书馆”的赞誉。

  主持人:

  面对一些质疑,比如说书会不会弄丢,刚才已经给出了答案,丢书率只有0.5%,低于发达国家。而且对于会不会弄脏图书、弄脏环境,也已经给了答案。怎么看待这种担心和事实的反差?

  白岩松:

  我不知道,我们为什么刚刚过了几天的好日子,就诞生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哪儿来的这种高贵感?就会觉得好像衣衫不整的,或者说拾荒的,或者说无家可归的,或者说农民工的朋友就会把书弄脏、把书弄破。但是长久以来我们看到的,把书里头给撕掉,把书毁掉的等等,大量都是出现在道貌岸然的人们的身上。为什么会把这些推到农民工或者无家可归者的身上?也许他们有时候会更谨慎、更拘谨。

  我觉得,先要打消我们自己所谓的某种高贵感,我觉得这件事情,一个旧闻之所以还有价值,很重要的一点是让我们这些看客看,其实是对我们看客的一种教育。你能不能接受,有一天你和所有的人,不仅心平气和,而且是非常欣慰和开心的跟拾荒者、无家可归者和农民工朋友,坐在一起看书,反而认为这是你对自己未来命运的一种捍卫。

  主持人:

  其实当我们看到更多赞扬的时候,反而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种赞扬其实参照出了这种居高临下的心理。

  白岩松:

  没错。其实我觉得,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确存在着很多原本应该正常的事情被不正常了,因此才会出现新的夸赞。比如说,夸你这个人最大的优点就是诚实。开始觉得是表扬你,后来觉得不对。你这人最棒的就是说话算数,前几天深圳俩小伙子把一个摔倒的78岁的老人扶起来,最后一人重奖两万。相当多社会热议的原因就是,这俩小孩子胆真大,敢扶老人。这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为什么正常的事情变得不正常起来?所以,我们也希望透过杭州图书馆的事情,让这样的事情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平平常常。

  我特别想说这样一番话,我们这些看似道貌岸然的人,看似衣冠楚楚的这些人,要对那些衣冠不整的人的权利格外的捍卫,捍卫他们的权利就是捍卫我们自己的未来。今天他们只是穿着衣衫不整,但是明天我们有可能身份突然变得“衣衫不整”。比如说,社会把你所谓的知识分子变成了臭老九,打老了臭老九社会底层的时候,你可能就成为更大的受害者。所以,捍卫每一个人拥有平等的权利,难道不是捍卫我们每一个人的权利吗?所以,别看成高贵的,捏着鼻子,或者以为会影响你等等。我觉得馆长说的那句话很温和,但是我希望我们读出更有力量的东西。

  “我们没有权利撵走哪一个人,但是您有权利换个区域”,你可以换个其它的地方去坐着。我觉得这里体现着对双方的尊重,原来那个词体现的好像是单方面的,只尊重拾荒者,没有尊重在这里看书的人,你可以走,你可以离开。都平等,心平气和。

  主持人:

  刚才采访了两位农民工兄弟的时候,他们一个说我就到这里休闲休闲,另外一个说,我就到这里玩玩。说这些话,你觉得会对图书馆的本意产生影响吗?

  白岩松:

  不会。我讲一个小细节,其实杭州图书馆给我们记者介绍过,你可能想不到的是,我们的农民工朋友和拾荒者到这儿来看的最多的是《参考消息》,因为开始订的《参考消息》少,后来图书馆专门为他们多订了几份。你想想,全社会如果都能有图书馆这样一种心态,当他们觉得这个少,有点儿紧俏的时候,为他们多订几份,我觉得这真是一个很温暖的事情。

  而且我不想把矛头全部放到杭州图书馆,因为表扬他们,他们最近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接下来可能有很多事情不太好办。我特别想提醒大家去发觉你身边这么做的图书馆,有的时候鼓励会带来更大的改变,批评会带来改变,鼓励会带来更大的改变。比如说,如果你在这个城市,你在那个城市,最后你发现,你的图书馆也这么做,把它微博了,然后把它转载了,把它宣传出来。最后让他坚定还有些犹豫不决的这种好的做法。我觉得我们现在最该做的不是,再去玩命地只表扬杭州图书馆一个,而是发现你身边所有这么做的图书馆,然后让那些不这么做的图书馆也这么做,一年、两年的时间过后,所有的人都心平气和。 (来源:中央电视台-新闻)
(责任编辑:项劼)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