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要送他老爸去老人院, 我一定要抗争到底”!春节将至,83岁的张婆婆却没有了过年的心情。老伴瘫痪卧床,儿子要送他去老人院,张婆婆痛斥儿子“不孝”,倍感伤心。因为不愿和老伴分开养老,为“保护老头子”,她甚至不惜两度报警。
张婆婆诉苦 我一定要抗争到底 不许儿子送老伴走! 83岁的张婆婆家住越秀区广仁路,与瘫痪卧床、患有帕金森症的老伴相依为命。张婆婆患有心脏病,行动不便,长期请保姆服侍瘫痪丈夫。
前一阵,服侍张婆婆丈夫的保姆回家十多天,回来时发现老人身上长了褥疮,连忙将其送到越秀区人民医院附属医院住院治疗。“保姆还没回来,四儿子就和我说打算送爸爸去老人院。”张婆婆坚定地说,“我当然不同意!我要保护老头子!不让他去老人院!
“四媳妇说,他们找过几家老人院,觉得花地湾那边有一家挺好的,四人一间房,每个房间配备一个护工。”张婆婆于是反问,“四人一间房,只有一个护工来回巡逻,谁来关心老人?” 她控诉:“我和老伴生活60多年了,我一定要抗争,不许儿子送老伴到老人院!”
过于担心的张婆婆甚至两度打110报警。警察上门了解了情况,安慰张婆婆道:“若家人强行送老人去老人院,警察才能干预。”张婆婆强调:“警察对我说,一定会支持我,不让老伴去老人院的。”
“都说养儿防老,但我养的四个儿子,在我们老的时候,是怎么对待我们的?”张婆婆哭诉道。“孩子们经济收入很稳定,最小的孙子都出来工作了,生活无忧,但是却没有想过要照顾老人。”
张婆婆的四个儿子,都不和老人同住。“大儿子和二儿子出国了,三儿子老说忙,逢年过节才来看看我,只有四儿子每天中午和晚上都来我家吃饭,算是相互照顾”。
据了解,目前张婆婆的三儿子和四儿子都在广州工作,但三儿子甚少陪张婆婆吃饭。每当张婆婆打电话给他,他都会以“很忙”为由挂电话。而四儿子虽然每天中午和晚上都来吃饭,但以张婆婆的话说:儿子只是给了伙食费,一切饮食都是由年迈的张婆婆张罗的,平常交谈也不多。
“我自己有房子,我和老伴每人每月有2500元的退休金,还有积蓄,用来维持我和老伴的生活完全没有问题”。张婆婆的精神很好。“我能照顾自己,主要是老伴病得厉害,要人照顾,王姨在这干了7年,我都把她当成亲女儿了,真的不用去老人院”。新的一年,张婆婆的愿望是:和丈夫共同携手度过余下的日子。
四儿子喊冤 分开养老是出于孝心 被母亲曲解实在心酸 听了张婆婆的诉说后,记者联系上张婆婆的四儿子陈先生,他的第一反应是:“不是老妈子又以为我们兄弟要谋她的房产吧?” 据陈先生说,这次的矛盾,缘于干了7年的保姆王姨请假回家。“王姨回家10天,换了3个保姆,她们不是嫌照顾卧床老人太辛苦就是被老妈子骂走的。”陈先生说,母亲自己没能力照顾父亲,但又担心别人照顾不周,一紧张就扯起嗓门开骂。“看着老妈子那么辛苦,我想倒不如送父亲去老人院,起码有医生和护工照顾。”
谁知这个意思一说出来,老太太反应很大。“我已和她解释了多次,父亲都成植物人了,话也不会说眼也看不见,与其让一个83岁的老人照顾另一个老人,倒不如送一个到老人院,剩下一个也好照顾。”没想到张婆婆却说“要送两个一起送”。“我也和老妈子说了,她的生活习惯与别人不同,很难适应几个人一个房间生活。没想到老妈子却以为我们想把两老赶走,谋她的房产”。
陈先生觉得自己“很冤”。“前两年两老已立了遗嘱,这套房子在他们百年后自然分给我们四兄弟,我们何必在这个时候分房产?况且我们都有房子住,我们没动机要赶走两老啊”!
本月初,当陈先生提出送父亲到老人院后,他竟然接到警察的电话。“我妈很固执,不仅打110报警,还打电话到我三哥的单位投诉,老是对别人说儿子不孝。”陈先生说,自己的儿子也出来工作了,全家人生活无忧。每天中午和晚上,陈先生必携妻儿回母亲家吃饭,母亲或父亲生病,也是陈先生送去医院打点一切。
“就拿去老人院来说吧,我和太太跑遍全市的老人院,就是想给父亲找一家规格较好的,我可不是想随随便便将父亲扔去就算的人。你说我这种二十四孝的儿子上哪儿找?老妈子还不满足……”
记者问陈先生,若送父亲去老人院,母亲是否会感觉孤独?陈先生愣了一下,说:“若父亲龙精虎猛,我们也不想送他去老人院;现在他像植物人一般,母亲也是一样孤独的。”
最后,陈先生表示,目前保姆回来了,老父住院,他们也暂时打消送父亲去老人院的念头。
保姆证实 儿子们其实挺孝顺 但都不和老人聊天 保姆王姨在张婆婆家干了7年,张婆婆与儿子的关系,她看在眼里。
“其实张婆婆的儿子也算不错了,每天回来吃饭看望一下老人,逢年过节也会回来,父母生病他们也会及时送院照顾。”王姨说,“不过这几个儿子就是不大爱说话,在家也不和张婆婆聊天,在张婆婆心中,他们在家等于不在家。”
王姨表示,她也常劝张婆婆看开些,多与朋友聊天,“张婆婆和朋友聊天时,有些话虽然说过了头,但心里还是向着儿子的。”王姨相信,如今她回来照顾老人家,儿子们不会再提送老父进老人院的事了。
骆苹、汪昭 (来源:羊城晚报)
(责任编辑:侯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