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心理辞典里,对非洲的解释的关键词是“贫穷落后”,实际上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不客观也不公正。
非洲是复杂的综合体,容不得一概而论和不分青红皂白的一刀切。
非洲的两极分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之间贫富悬殊,人均GDP相差数十倍;二是人与人之间贫富悬殊。大部分非洲人的收入低到可以忽略不计,而极小部分非洲富豪却富可敌国。社会财富分配严重不均,成为影响非洲发展的一个障碍。改变这种状况已成为非盟和大多数国家政府的政策目标。
国家之间经济指标相差数十倍 非洲大陆是全球穷国集中的地方,世界上最穷的50个国家中有33个在非洲,人均GDP最低的10个国家中有9个国家在非洲,而这些国家2009年的人均GDP不足800美元。比如布隆迪人均GDP只有401美元,由于饱受长期内战的煎熬,布隆迪国内约80%的人生活在贫困中,有57%的5岁以下的孩子患慢性营养不良;中非共和国几乎全靠外国及一些非赢利组织援助;利比里亚失业率高达85%,国内平均预期寿命只有44岁。
虽然非洲总体贫穷,但也有一些国家资源丰富,近年来经济呈稳定增长之势。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数据,有11个非洲国家的人均GDP排名在世界前100位,并全部超出中国(中国名列第100位)。如北非重要的石油生产国利比亚2009年的人均GDP达9000多美元;南非盛产黄金、钻石等贵重金属,其经济占非洲的1/4,是南部非洲及整个非洲经济的火车头,属于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
尽管GDP不是反映老百姓真实生活水平的唯一标准,但也是体现国家实力的重要指标。
相比之下,非洲一些经济表现好的国家人均GDP是非洲穷国的几十倍,国家之间的差距十分巨大。
个人之间:收入支出相差甚远 《非洲》杂志特约记者在贝宁认识了一位身强力壮的马里籍搬运工阿玛杜,因为有工作,他基本上能填饱肚子。但所谓“吃饱”,当然是伙食简单,标准较低。他一般在街上露天的饭摊上,花75西非法郎(简称“西法”,1西法约合0.013元人民币)买一份木薯煮成的饭,50西法是饭,25西法则可以额外得到一勺鱼卤。记者很少见他吃菜,印象中他只吃过两次,一次生病,另一次是在节日期间。然而,他还不算最节俭的,他的许多同行因力气不够,挣得更少,通常连鱼卤都省了。
碰巧,记者在贝宁还有一位富豪朋友,他得知记者的车送修后,毫不在意地借了辆八成新的奔驰S-400给他用。过了几天,司机不慎将车撞了,送进了修车铺,他又借给他一辆宝马。这位朋友平均每年买6辆新车,淘汰的旧车要么随手送给穷亲戚,要么半卖半送地处理掉。他随身装着4部手机,都是最新、最豪华的款式,每逢有手机新款出现,不出半个月,他就会将4部手机全部更换。
据了解,他公开养着好几个情妇,他向每个情妇都赠送了一座一模一样的四层小楼,同时还赠送可以坐吃租金的仓库和铺面。
这位朋友是当地豪族,身世高贵,在欧洲受过高等教育,既是报关人、车行和货运公司老板,又是大地主、大房主,还是议员和商会会长。他曾经炫耀自己的身家“绝不会比巴黎的大人物低”,而事实上,在贝宁这个又穷又小的国家,他还排不到富豪榜前列。
在非洲很多国家,工薪阶层的工资少得可怜。搬运工阿玛杜每运一车货能挣200西法,一天的收入顶多不过1000西法,有时或许颗粒无收,算下来一月收入合人民币最多400元。而他每月须将收入的一半寄给家里,每月能到手的钱够吃不够住。因此,他就在商业街某个店铺门口安营扎寨,一是省房钱,另外就是指望相熟的店铺老板给一些小费,算义务值夜的辛苦费。搬运工最累但并非最穷,那些看门、看仓库的人和临时工与他们相比,收入低得多。比搬运工高的,是工人、店员,每月通常能挣2万西法;再往上就是技工、司机和办公室职员,每月能赚5~6万西法;能赚10万以上的,基本上就是主管和科长一级的“体面人”了。
《非洲》杂志驻埃及记者对当地两户人家做了简单调查。给一处房子看门的艾哈迈德来自乡下,他每月收入只有100埃及镑(1埃及镑约合1.13元人民币),每天买些大饼就凑合过去了,从没见过他吃肉。在他住的一间类似地下室的门洞里,像样的家电只有一台老掉牙的彩电,由于时间太久,几乎变成黑白的了。而在开罗城里,一位名叫阿蒂夫的律师,月收入高达2万埃及镑,还有两套房子出租。阿蒂夫有高档住房,开着高级奔驰车,家具和电器都有,而且是最新款式的。他的3个孩子上的都是外国人办的贵族学校,学费极贵,他告诉记者,他用在这方面的钱,每月不下8000埃镑。
在南非,超过80%的农业用地被白人农场主拥有,私营企业70%以上的中层管理职位由白人掌握,黑人在经济方面与白人相差甚远。黑人由于教育程度不高,大多从事体力劳动,月收入多在3000兰特以下(1兰特约合1人民币)。1960年出生的Stephen Nkgadima是一名司机,月收入2500兰特,他的妻子是商场售货员,月收入2800兰特,他们有3个孩子。与月工资不到1000兰特以及大量失业的黑人相比,他已经算是“中产阶级”了。而大多数白人从事医生、律师、工程师等技术含量较高的职业,担任中高层管理职位,月收入在一两万兰特以上。
物价比欧洲高,日用品相当于中国的三四倍 非洲大多数物品,比如家电、日用品、工业品、服装鞋帽和手机等,价格甚至比欧洲都高。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很多日用品价格极高。如今随着中国货的大量涌入,价格已被拉低了很多,但还是比中国和欧洲的高,日常用品定价大约是中国的三四倍。在纳米比亚,无论是矿泉水还是饭菜都很贵。饮料大多要几美元一瓶,简单的套餐最少要10美元一份(只有沙拉咖啡和主食),酒店住宿要数百美元。
一些服务费也贵得吓人,比如上网,赞比亚1M宽带网月费高达1500多美元,且只有个别地区才可以接通;在马里,使用网络接通宽带服务,月费高达28万西法,相当于当地高级白领3个月薪水。在赞比亚,汽车每跑5000公里就需保养,每次保养费折合人民币6000多元,而油价也高出中国一倍。
据统计,2010年世界上消费最贵的前10个城市中,非洲有3个,分别是卢安达(安哥拉首都,排名第一)、恩贾梅纳(乍得首都,排名第三)、利伯维尔(加蓬首都,排名第七)。同时,世界上通货膨胀最严重的前十名排行当中有6个是非洲国家,包括塞舌尔、厄里特立亚、加纳、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刚果(金)及安哥拉。
通货膨胀严重,高文盲率使贫困延续 前面提到11个非洲国家人均GDP高于中国,那么它们的实际生活水平是否就比中国高呢?并非如此。除了物价高,很多非洲国家存在着恶性通货膨胀。过去两年,津巴布韦的超级通货通胀,发行过100亿津元的钞票,让人咋舌。
还有几个非洲国家,高涨的通胀率也让人们生活变得更为困顿。几内亚在2006年及以后5年间发行了4次新币,造成了高通货膨胀。2006年几朗兑美元的汇率为1美元兑4000几朗,而2010年底则高达1美元兑7800几朗,几乎翻了一番,而普通家庭的收入并没有增长(几内亚人的工资90%以上都以几朗结算)。
通货膨胀让很多贫困家庭举步维艰,而高文盲率使得这种贫困形成了延续。整个非洲大陆有近4亿文盲,占非洲总人口的60%,占全世界文盲总数的40%,35%的非洲国家学龄儿童入学率不到40%,世界上文盲率最高的10个国家全部在非洲。其中,布基纳法索、马里、乍得、尼日尔、几内亚五国的识字率都低于30%,而这些国家也正好处于世界最贫困的国家行列。贫穷迫使孩子们辍学,从而产生文盲,而通常文盲又处于劳动力的最低层次。文盲延续并加剧了贫困,形成了恶性循环。尽管非洲国家这几年在加快扫盲工作,但文盲人口却在不断增加,根源也在于贫困人口的增加。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责任编辑: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