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山西因煤而兴因煤而困 艰难转型煤矿“让”石窟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11年02月16日02:45
山西省阳泉市南煤集团投资2.4亿元建成年产2.6亿块煤矸石免烧砖厂,以煤炭工业废料煤矸石为主要原料,无需燃料,利用煤矸石自燃烧制成砖,每年可消耗煤矸石30余万吨。不仅减少了污染,还有效利用了资源。资料照片
    山西省阳泉市南煤集团投资2.4亿元建成年产2.6亿块煤矸石免烧砖厂,以煤炭工业废料煤矸石为主要原料,无需燃料,利用煤矸石自燃烧制成砖,每年可消耗煤矸石30余万吨。不仅减少了污染,还有效利用了资源。资料照片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污水处理作业区。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污水处理作业区。

  转型之路

  记者 燕雁 摄

  本版采写/记者 吕晓宇

  技术转型:

  全循环多联产抓高端

  “大同煤矿集团不仅负担着70万员工及家属的生存和稳定责任,而且每当国家急需煤炭的时候,企业必须全力保障煤炭供应,不能打任何折扣,企业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大同煤矿集团一名中层干部对记者说。

  1949年8月成立的大同矿务局累计生产煤炭18亿吨,现已经成为产销量超亿吨的大同煤矿集团。这个有60多年历史的资源型老企业业已迈开转型步伐。2009年,中国煤炭行业第一个产业链条最完整的循环经济园区———大同煤矿集团塔山循环经济园区建成。

  大同煤矿集团公司董事长吴永平说,老企业转型要全面导入“新型资源观”,对地质环境、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对矿产资源开发最优,资源综合利用效果最好,就是塔山循环园区的发展原则。

  “上海世博会上,行驶在黄浦江的游船使用了中国自主技术研制的煤制柴油。这种油热值高,而且是超洁净液化燃料,它能直接用于柴油车,也可与普通柴油调配使用。”在山西潞安煤基合成油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孙志强拿着一瓶清水样的液体对记者说。

  孙志强又拿出一块乌黑的煤块说:“这就是油的原料,一种含硫量高达3%的煤炭。几十年来这种煤因不符合环保要求一直弃采不用,现在经过清洁利用就变成清洁燃料。潞安集团有120亿吨弃采煤可以被盘活。”

  潞安煤油循环经济园区“煤不见风、煤不见天”。原煤洗选后,喷吹煤外运、矸石用于发电和制砖、矿井水循环利用、瓦斯抽采用于发电,排放的氮气、氢气和二氧化碳回收利用制成合成氨和尿素,原煤基本实现“吃干榨净”和低碳排放。潞安集团董事长任润厚说,目前的生产装置每年可减少27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同时回收利用低热值尾气,进行IG C C (整体煤气化联合生产)联合发电,实现煤炭的高效低碳利用。除清洁柴油以外,弃采煤还能转化出被广泛用于食品、医疗等行业的石蜡以及石脑油等十多种产品。

  “多联产、抓高端、全循环”,正在成为山西工业企业的发展理念,过去一些工业“废、害”废弃物经过技术处理创造出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山西省古交市有一个叫“矸石沟”的地方,堆弃了30多年的煤矸石。以前煤矸石无法利用,只能采用碾压、覆盖、复垦、绿化等办法处理,煤矸石自燃和产生煤尘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仅古交市每年有1000多万吨煤矸石和原煤洗选产生的洗中煤、煤泥。2005年,古交发电厂投入运行后,每年可消耗洗中煤、煤泥和煤矸石180多万吨用以发电。目前二期工程正在建设,投产后一、二期工程每年可以“吃掉”古交矿区600万吨洗中煤、煤泥和煤矸石。

  据估算,山西每年至少有6000万吨煤矸石、洗中煤被堆弃。到去年,仅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建成煤矸石、洗中煤发电厂20多座,年消耗煤矸石等低热值燃料1000多万吨。目前,山西每年电厂粉煤灰排放量达3000多万吨。“十二五”期间,山西将对有工业利用价值的粉煤灰进行深加工,利润可达数十亿元。

  观念转型:突破“资源优势怪圈”

  山西流传着一个故事:有人问一个放羊娃:“你为什么放羊?”“挣钱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生娃。”“生了娃让他干什么?”“放羊。”

  有人把故事的主角换成了一个“煤老板”。问:“你开煤矿干什么?”“卖煤挣钱。”“挣了钱干什么?”“再开更多的煤矿。”

  “人家是‘好’县,有煤,有钱!”,“我们县没煤,穷啊!发工资都困难”。在山西采访经常能听到这样的“一声叹息”。

  “煤情结”和“煤文化”在山西与老百姓息息相关。与煤的相关产业成为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煤文化’集中反映了山西人因循守旧、创新不足的一面。资源红利蒙蔽了人们的眼睛。这是众多资源型地区发展的悲哀,也是山西持续发展的致命隐患。”山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复明这样认为。

  资源型产业的过度繁荣,导致资金、技术、人才、土地等要素向资源型产业单向流动,接续替代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空间受到严重制约。张复明认为,实施转型发展是规避“资源优势陷阱”的理性选择,是资源型地区步入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根本出路。

  长治市沁县是太行山区一个无任何矿产资源的“穷县”。“与‘有煤县’相比,我们的工资低1000多元。因为财政没钱。”沁县一名科级干部说。

  “上天是公平的,一个地区不可能只有劣势没有优势。”对于一度因无煤而失望的沁县,2007年上任的县委书记田志明却充满信心,他说,沁县有8条河流、300多处泉水、21座人工湖,水资源拥有量是全省的3倍,这是最大的资源。

  以建设“北方水城”为目标,三年来沁县招商引资100多亿元用以修路、栽树、治水和兴教,吸引了400多家投资商前来考察。沁县规划建设了农业科技园区、商贸园区、养殖园区,34类农产品达到有机转换的产品生产标准。田志明说,沁县将利用水和土地优势建设全国一流的有机食品基地,已把仅有的一座焦化厂拆迁,今后坚决不上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煤炭是资源,水、土地和绿色食品同样是好“资源”。

  “有煤县”的“资源观”也在悄然改变。2010年,原煤产能达1200多万吨的煤炭大县长治县开讲了三堂解放思想的“大课”,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举办现代农业、文化旅游业、以煤兴业等十场主题论坛,组织干部对“守成求稳”、“靠煤吃饭”的思想展开大讨论,到清华大学等名校专题培训和赴省外考察学习。长治县确立了新材料、医药、汽车等新兴产业作为“十二五”的转型项目。

  长期以来“一煤独大”的山西如何转型,如何跨越?给山西带来“红利”和“困局”的煤炭产业又如何发展?袁纯清说,山西将依托四条路径实施转型: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和城乡生态化,其中工业新型化被视为转型跨越之本。山西省长王君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山西将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积极推进能源经济绿色化和高碳经济低碳化。

  资源本身并不是“麻烦制造者”,落入资源型经济怪圈的原因在于“发展观的扭曲,资源制度的缺失和开发方式的失当”。国家批复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目的就是通过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率先突破,破解长期制约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实现资源型地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山西开展实施这项工作,就是要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和尝试,尤其要解决体制机制障碍的问题。”张复明说。

  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体制机制,包括矿业权管理体制机制、资源型产品价格形成、交易与收益分配机制、资源税改革,还有低碳经济导向下产业优化升级的体制机制,推进转型发展的支撑与保障机制,还有“煤炭预期收益证券化”探索等,都可能是山西重点改革探索方向。目前,山西通过“省部(国家部、委)合作”方式进行的矿用土地管理机制探索已展开。

  产业转型:艰难地“先行先试”

  为解决资源型经济的种种弊端,山西省在转型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包括实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试点、循环经济试点和生态省建设试点,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加快民生社会事业建设等,取得了显著成效。山西省副省长牛仁亮说:“中央对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煤矿“避让”石窟“绿色”取代“黑纱”

  大同市是全国最大的动力煤基地,有“煤都”之称。大同又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着2300多年的建城历史和600多年前的建都历史,具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其中始建于北魏年间的云冈石窟驰名中外,它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云冈石窟周围分布着大小数十个煤矿,大量煤炭运输车辆从石窟附近的109国道驶过,对石窟造成了严重污染,许多石窟雕像被煤尘披上了“黑纱”。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大同市投巨资对109国道进行了改线。2001年,云冈石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9年,大同市对景区内部的一条车流量大的省道进行了改造,成为旅游专线。至此,“煤都”的旅游品牌得到了优化升级。

  山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孟原生说,大同市优质煤炭资源已接近枯竭。近年来大同市实施“转型发展、绿色崛起”战略,在壮大新兴产业的同时,重点发展了第三产业,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旅游产业体系和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格局,旅游业逐步向支柱产业迈进。

  太原市曾有1200多个小煤矿,全市高投入、高污染、高排放、低产出的问题曾经十分突出。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太原市对按规定时限和标准完成关闭任务的县区给予奖励,每关闭一座奖励500万元。全市矿井由2000年的696座减少到2010年的53座。

  太原市市长张兵生说:“再不能前50年赚钱,后50年看病了。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对我们既是目标,更是现实选择。”经过几年的绿色转型实践,太原市“绿色文化”逐步成型,有58个农产品获得了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40多个产品被评为国家级优质产品,涌现出了像太钢集团、西山煤电等循环经济先进企业,生物制药、新能源、环保产业等逐步成为太原市的经济增长点。

  2007年,太原成为全国第一家系统制定绿色标准体系的城市,2008年以来,太原市“绿色学校标准”、“绿色园区标准”、“绿色工业企业标准”等27个绿色标准正式颁布,成为全国拥有最多绿色标准的城市。2009年,《太原市绿色转型促进条例》正式实施,太原成为全国第一个以地方立法形式推动绿色转型的城市。

  “绿色转型”成为山西各地调整产业结构的主攻方向。山西重点煤矿企业的非煤产业销售收入也正在“赶超”煤炭产业。煤炭全行业在装备制造、汽车、交通运输、生物制药、旅游服务、生态农业等多个领域走出了多元发展的路子。2010年1至10月,山西省属五大煤炭集团累计实现非煤销售收入1609亿元,占五大集团总销售收入的55%以上。

  “煤炭基金“反哺“母亲河”

  2010年11月,山西省环保厅发布消息称,山西省地表水水质明显改善,汾河上游水质首次达到一类水质标准,为20年来最好水平。这是2009年以来汾河的又一“利好”。2009年,汾河太原以上河段实现清水复流,湿地面积增加、地下水位回升,有的水源地升高16米。

  汾河是山西的“母亲河”,这条纵贯山西南北的山西第一大河流、黄河第二大支流的上游有着繁茂的森林。在古代,上游的奇木古树能顺流而下运到晋南,古称“万木下汾河”。上世纪50年代,《人说山西好风光》的歌曲描绘了“汾河流水哗啦啦”的景象。但随着汾河两岸工矿企业的增多,这条“母亲河”逐渐被污染、干枯。

  2007年,国家在山西正式启动“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工作。煤矿企业按吨煤提取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煤矿转产发展资金三项基金,为“反哺”支离破碎的生态环境奠定了政策保障和资金基础。山西省社科院能源研究所所长王宏英说,这项政策改变了过去煤炭开采只计开采直接成本,而对资源动用、生态破坏和安全成本不予计算的做法。

  “老账渐还、新账不欠。山西利用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山西省发改委主任李宝卿说。

  2007至2009年,山西省共安排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113.4亿元,用于跨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集中支持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太原西山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10个中心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应急水源等六大水利工程、造林绿化工程、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循环经济项目等重点工程。山西还集中解决了煤矿采空塌陷区23万多名农民的住房安全问题和饮水困难。

  山西还通过摘“黑帽子”、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工业污染源关停行动、三高企业“末位淘汰”等措施,建立了各类环保、治污的责任考核、监督管理制度。临汾、阳泉、大同三个重点污染城市全部摘掉了“黑帽子”。2010年12月,山西已全面完成“十一五”污染减排目标,并可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任务。

  整合一个“废矿”“捡”回10亿元

  山西兰花集团莒山煤矿是个建于1958年的老矿,上世纪末莒山煤矿加入兰花集团时上报说,井下资源已经“枯竭”。从2002年起,兰花集团开始组织人员技术攻关,对莒山煤矿进行复采。经过几年“刮锅底”式地复采,莒山煤矿累计复采优质无烟煤290万吨,每吨煤市场价达800至1000元,总价值达10多亿元。

  过去,山西许多中小煤矿的资源回采率只有15%左右,每采1吨煤要破坏和浪费近6吨资源,每年要破坏和浪费约20亿吨煤炭资源。很多小煤矿少投入甚至不进行安全投入,在矿难发生高峰期,山西煤矿每年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重特大事故13起左右,几乎都发生在中小煤矿。2007年,全省乡镇煤矿的事故死亡人数占到全省煤矿死亡人数的70%,百万吨死亡率是国有重点煤矿的17.8倍。2008年,全省乡镇煤矿的事故死亡人数仍占到全省煤矿死亡人数的61 .09%,百万吨死亡率是国有重点煤矿的7.25倍。

  2009年以来,山西在全国率先开展煤矿企业重组兼并,矿井数量由“十一五”末的4000多座减少到现在的1053座,70%的矿井规模达到年产90万吨以上,年产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全部淘汰,保留矿井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全省形成了4个亿吨级、3个5000万吨级、11个1000万吨级的特大型、大型煤炭集团。

  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前提下,重组整合后的山西煤炭产业正在实现“华丽转身”。煤矿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2010年1至11月,全省煤矿事故同比下降5%;死亡人数同比下降24.57%,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0.1982,同比下降了38.14%,远低于全国的0.727。2010年山西煤炭产量将达到7.2亿吨,比去年增加1亿多吨。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梅智敏)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