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山西因煤而兴因煤而困 艰难转型煤矿“让”石窟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11年02月16日02:45
在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古城居民在城墙下欣赏展出的图片。记者 燕雁 摄
在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古城居民在城墙下欣赏展出的图片。记者 燕雁 摄

舞剧《一把酸枣》剧照。 记者 燕雁 摄
舞剧《一把酸枣》剧照。 记者 燕雁 摄

  文化之绚

  本版采写/记者高风 李建平

  大院文化:

  展现中国古建筑之美

  “统领商界五百年、纵横欧亚九千里”,被誉为中国十大商帮之首的晋商,在明清年间积累了惊人的财富。受传统文化和改善生活状态的双重驱使,富贵之后的晋商开始大兴土木,兴建豪宅,营造了一座座富丽深邃的晋商大院。

  而今,晋商巨大的财富和荣耀已随历史远去,晋商大院却在历经风雨洗礼后风韵犹存。最为著名的有乔家大院、王家大院、渠家大院、曹家大院、常家庄园、李家大院等,它们各具特色,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之美。

  乔家大院:皇家有故宫 民宅看乔家

  《大红灯笼高高挂》《乔家大院》让高墙巍巍,绝世而独立的乔家大院让人熟知,一排排的大红灯笼将青砖黑瓦映衬得喜气洋洋。

  乔家大院位于祁县乔家堡村正中,从高空俯视院落布局,很似一个象征大吉大利的双“喜”字。乔家大院分六个大院,内套又有20个小院,313间房屋。

  大院形如城堡,三面临街,四周全是封闭式砖墙,高三丈有余,上边有掩身女儿墙和了望探口,既安全牢固,又显得威严气派。其设计之精巧,工艺之精细,充分体现了我国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被专家学者赞美为“皇家有故宫,民宅着乔家。”

  进入乔家院大门是一条长80米笔直的石铺甬道,把六个大院分为南北两排,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坡。西尽头处是乔家祠堂,与大门遥相对应。大院有主楼四座,门楼、更楼、眺阁六座。各院房顶上有走道相通,用于巡更护院。纵观全院,从外面看,威严高大,整齐端庄;进院里看,富丽堂皇,井然有序,显示了我国北方封建大家庭的居住格调。

  整个大院,布局严谨,建筑考究,规范而有变化,不但有整体美感,而且在局部建筑上各有特色,即使是房顶上的140余个烟囱也都各有特异。全院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堆金立粉,完全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确实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王家大院:王家归来不看院

  王家大院的建筑,有着“贵精而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熳”的特征,且凝结着自然质朴、清新典雅、明丽简洁的乡土气息。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民居艺术珍品,开放几年来,在海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被广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山西的紫禁城”,称为“王家归来不看院”。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建筑规模宏大,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别被喻为“龙”、“凤”、“龟”、“麟”、“虎”五瑞兽造型,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目前有做为“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和“力群美术馆”开放的红门堡(龙)、高家崖(凤)、崇宁堡(虎)三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座,房屋2078间,面积8万平方米。

  高家崖建筑群两主院均为三进式四合院,每院除都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厢的绣楼外,还有各自的厨院、塾院,并有共同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家丁院)。周边墙院紧围,四门因地制宜,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其或隐或现,多种多样的门户,给人以院内有院,门里套门的迷宫式感觉。现在,高家崖各院厅堂及居室内,依照“尊卑分等,贵贱分级,上下有序,长幼有伦,内外有别”的封建礼制格局,将静升王氏家族历代流传下来的大量家什物品已分门别类地陈列于其中,基本上恢复了王家当年的历史风貌。

  李家大院:善行之美 中西合璧

  作为后起之秀,位于运城市万荣县的李家大院最大的特色在于她的中西合璧,以及与中国传统的善文化交相呼应的人性之美。这种以慈善文化为主景,以晋商精神为依托,以西欧风格为点缀的豪华宅院,在灵山秀水、白云微风的交相互动下,孕育出风情别致的大院文化特色。

  李家大院的主人李子用上世纪初被选派至英国留学,与英国女子麦克蒂伦结为伉俪,归国后兴办工业,实业兴国。李家大院的部分院落带有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门楼外形的整体轮廓高、直、尖,线条轻快,造型挺秀,表面砖雕图案又为晋南民间艺术,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特色。这在山西的大院中是极为罕见的。

  和其他晋商大院相比,这里的整个建筑为井式聚财型四合院,同时又带有徽式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南北两大建筑特色。每个院落的南房、北房、腰厅及东西房山墙都是用砖砌筑的马头墙。高出屋面的马头墙,是借鉴徽式建筑风格而作,不仅能防火,而且还能起到防盗的作用。这种高大封闭的马头墙,错落有致,高低起伏,使静止呆板的墙体显现出一种动态的美感,给人视觉上产生一种万马奔腾的感觉,也隐喻着整个家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

  文化:山西的一张金色名片

  2010年12月10日至12日,大型民族舞剧《一把酸枣》在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连演4场,这是美国最高艺术殿堂上演的首部中国民族舞剧,是由山西省精心打磨的一部文化大戏。

  美国媒体对这部舞剧给予了盛赞。《华盛顿邮报》将这部爱情悲剧比作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特别是对气势恢宏的音乐设计,柔美华丽的民族舞蹈赞誉有加。C N N评论:“演出非常精彩,情节富有张力,音乐恢宏大气又典雅含蓄,非常能体现中国文化元素。”

  《一把酸枣》的成功并不是孤立现象。在山西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由自然人文资源大省向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跨越的战略目标,积极推动山西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山西省近年来文化精品层出不穷。

  好戏连台:文化精品结出累累硕果

  “除了黑色,山西还有万紫千红。”看着舞台上精彩的话剧《立秋》,来自香港的一位客商在太原感慨地说。

  “十一五”期间,山西文化产业连年以年均21%的增长速度突进。2009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为229亿元,占当年G D P比重3.10%,文化旅游产业正在成长为山西省的支柱产业之一。

  被誉为“新世纪中国话剧里程碑”的《立秋》,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舞剧《一把酸枣》,被称为催泪的“山西芭蕾”的《解放》,夺得全国奖项的京剧《走西口》、晋剧《麦穗儿黄了》、上党梆子《赵树理》;既有继承传统的《蒲剧折子戏专场》,也有《九曲黄河》等具有原创精神的舞台艺术作品,部部走红,盛演不衰。

  从《昌晋源票号》《驼道》到《龙票》和《白银谷》,从《乔家大院》到《走西口》,近年来国内荧幕上一部部围绕“晋商”做文章的影视剧,让久藏于深闺的晋商文化开始为中外熟知,成为山西耀眼的“文化名片”。

  “山西题材文艺作品能够如此兴盛,源于山西省持续着力于打造地方特色的文化精品。”山西大学晋商学研究所所长刘建生说:“山西省委为挖掘有特色的地方传统文化提供了很多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学者们对地方史料的不懈挖掘整理给艺术创作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四轮驱动”、强推文化体制改革

  山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胡苏平说:“为了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山西省实施了‘四轮驱动’战略,即领导决策驱动、舆论造势驱动、政策保障驱动和督导检查驱动。”

  山西省委、省政府将文化体制改革作为“一把手”工程,省委常委会4次专题研究文化改革与发展问题,研究破解困扰改革的诸多难题。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明确指出,山西要加快科学发展,必须做好煤炭资源和文化资源这两篇文章,煤炭资源会越挖越少,而文化资源却越“挖”越多。一定要把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将文化体制改革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

  同时,山西加大投入并引导社会资金流向文化产业。山西省级财政从2009年起,每年在预算内安排不低于5000万元的资金,作为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省发改委从2009年起,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主要用于未纳入服务业“1+10”项目扶持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和文化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也加大了对“1+10”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的支持。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化惠民:让百姓共享文化硕果

  不仅要出精品,更要让文化成果与人民共享。山西首开了“政府掏钱埋单,百姓领票看戏”的先河。

  “晋商文化艺术周”期间,只需5元,就能亲眼观看名角演出的精品剧目;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北方片)展演期间,45场演出,针对部队官兵、矿山工人、农民工、社区群众、老年观众等不同受众群体的公益演出就有15场,并且以10元、30元、50元三个等级的超低票价实行“戏剧惠民”。

  此外,基础建设的完善也为文化惠民提供了完善条件。山西各市、县积极规划和建设与当地城镇规模相适应的文化设施,如县一级开展“五个一工程”建设,即兴建一个图书馆、一个文化馆、一个文化广场、一个文化中心或影剧院,扶持一个剧团,每个乡要建成一个综合文化站,每个村要建成一个文化活动室或文化大院。一大批市、县、乡级文化设施得以新建或改扩建。

  凭借文化产业破土而出的发展势头,山西憧憬“绿色”未来的步伐执著而坚定。

  平遥:旅游雪球是如何滚大的

  恢弘城垣,巍峨城楼;四合院落,青砖瓦屋;寺观庙堂,亭台楼阁……烙刻着深厚汉民族文化情结的印记,历经千年风雨的平遥古城古朴宛然,风姿依旧。自1997年申遗成功以来,平遥古城旅游产业“一年一个样,年年大变样”。目前,平遥旅游产业已初步形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产业集群,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 D P的比重从1997年的5.6%增长到2009年的46.2%。全县接待游客人数、门票收入、综合收入分别从1997年的5万人、125万元和1250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112.66万人、8827万元和8.1亿元。旅游业的雪球可谓越滚越大。

  精心呵护 古城古朴风韵凸显

  1997年,平遥古城入列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评语说:“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13年来,平遥人始终奉行“遗产保护是最大责任,发展经济是第一要务”的理念,倍加珍惜、精心呵护古城。

  在财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平遥县严格按照平遥古城保护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持续加大遗产保护的投入力度,先后投入20多亿元,全面实施了文物本体保护项目、古城内中小街巷综合整治项目、古城内人口外迁项目、环城地带综合整治项目等一大批遗产保护项目。完成了对城墙、双林寺、镇国寺等遗产组成部分以及慈祥寺、金庄文庙等国、省级文保单位进行了重点维修,对古城南大街、东大街、衙门街、城隍庙街等主要历史街区进行了全面整治、维修和复原,对现存较为完整、有较高保护价值的雷履泰故居等18处典型民居进行了重点维修。

  2010年以来,平遥县又大手笔启动了国家进出口银行贷款4.5亿元的平遥古城旅游文化国际化项目。随着旅游服务基地建设、环城地带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3大类19个子项目全面实施,平遥古城将以更独特的魅力、更优质的服务展示在各方游客面前。

  减压古城 新城建设拓展框架

  “干巴巴、灰蒙蒙、脏兮兮”,这是“申遗”以前平遥城市形象的真实写照。如今,漫步古城,每条街巷青石铺就,卫生整洁;行进于新城区,马路笔直宽阔,广场绿柳新风。

  近年来,平遥县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狠下工夫,相继实施了10余条新城区道路的改造、建设。目前“五纵四横三循环”道路网络的构建搭起了新城发展的大框架,新城区总面积由此拓展到了14平方公里。与此同时,一批地产项目建设的积极实施,为古城人口减压、解决困难群众住房、推动新城建设发展奠定了基础。

  城区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平遥县把栽树与修路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从2004年至今,城区绿化累计投入资金超过5000万元,城区绿化覆盖率以每年5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2009年已经达到42%,形成了总数19处、服务半径千米左右的公共休闲游园体系。并先后栽植各类园林绿化树木250余万株,完成320余公里通道绿化,基本形成了以通道为骨干、比较完备的景观走廊和生态体系。

  据统计,目前平遥城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72%,燃气普及率达到80%,亮化率达到97%,污水处理率达到86%。通过大力推进“蓝天碧水”工程,城区二级以上天气从2006年的101天,上升到了2009年的350天。

  旅游腾飞 惠泽古城普通百姓

  基于对县情的深刻把握,历届平遥县委政府扬平遥优势,确立了以旅游带动为核心的城市发展战略,积极引领全县上下致力打造国际更具知名度、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晋商文化旅游中心城市,以旅游为主导的第三产业不仅鼓起了当地居民的“钱袋子”,也成为目前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在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旅游发展组织保障体系建设的同时,平遥县围绕旅游发展抓要素,较好地继承、发掘和整理了古城蕴含的建筑文化、吏制文化、儒教文化、票号文化等诸多文化内涵,先后开发了《晋商乡音》、《一把酸枣》两大文化演艺项目,丰富了县太爷升堂、状元祭孔、镖局走镖、县太爷迎宾等特色表演项目,不断提升了以及平遥牛肉、推光漆器、长山药、手工布鞋、剪纸等数10种极具地方特色文化的产品质量和产业规模,着力打造了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平遥中国年”“漆文化艺术节”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省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文化品牌。

  以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为例,大展目前已举办了十届,每年吸引着几十个国家、数百名国外摄影师前来参加展览,国际化特色浓郁,成为目前为止全球最大的摄影节庆活动。大展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的融合,为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搭建起了一座广阔的平台,成为国内外公认的具有浓郁民族性和多元国际性的一张强势文化品牌。大展先后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十大节庆”、“中国节庆50强”等称号。

  目前,平遥21处文物旅游景点、6条特色产业街区、200余家旅游特色商铺、2个大中型文化娱乐项目等为主的旅游产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全县各类宾馆饭店、民俗客栈发展到150余家,国内旅行社21家,导游600余人,旅游车辆400余辆;全县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行业的人员达到6万余人,解决了近2.5万名城市下岗职工和3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上一页] [1] [2] [3] [4]
(责任编辑:梅智敏)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