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以下称“河南人社厅”)向外界表示,河南目前还有800多万富余劳动力亟待转移就业。河南不仅欢迎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也鼓励他们到省外就业。
河南人社厅上述表态的背景是,节后东部沿海地区又现用工荒,并对中西部劳务大省“截留”农民工的指责之声。
一股“涨薪潮”也正从东部沿海地区蔓延向全国。
“在产业由东向西转移加速、东部产业转型升级尚未完成的情况下,东中西部产业同质化、用工需求同质化,是造成用工荒的深层次原因。”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说。
农民工是否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美好时代”?
中西部的人口红利时代
人力资源是中西部招商引资的重要优势。
河南是我国的劳务输出大省。据河南省人社厅统计,2010年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达2363万人,新增105万人。
“中西部地区内部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是产业转移的结果。”张车伟分析道。
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背景下,我国加快了产业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2010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产业“西进运动”提上国家日程。
河南人社厅相关负责人在分析河南省内转移就业增加的原因时指出,首先一点就是河南省经济快速发展,大批产业转移项目落户。
这点对河南而言,最为典型的就是富士康在郑州落户。富士康由沿海向内地转移也被看作是产业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典型案例。
产业转移已经形成一个趋势,对中西部地区的某些地方而言,人力资源乃是其招商引资的重要优势之一。
换言之,对中西部地区而言,更多的劳动力愿意选择在地区内部就业,意味着更多的招商机会。在让东部沿海地区享受了多年的人口红利之后,中西部地区当然希望在西部大开发的下一个十年当中,人力资源优势能够给自身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伴随大力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中西部地区也在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设有相应的目标。
按照河南“十二五”规划,2015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8%,接近中部地区平均水平。而陕西省在“十二五”期间,全省平均每年将有110万农民进城落户。
“产业转移既推动城镇化,也是城镇化的重要表现。在中西部地区,这是个紧密联系的过程。”张车伟分析道。
东部地区的“欠债”
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才是未来的出路。
“用工荒早在几年前就已经表现出来。” 国家发改委长三角综合规划组成员、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建军说,“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转移了大家的注意力,但一个长期存在的因素是,劳动力市场价格的扭曲使用工荒的问题被遮蔽了。”
所谓劳动力价格扭曲,是指价格高低没有充分反映出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陈建军认为,此前农民工和用工企业间的博弈能力悬殊,农民工工资被人为压得很低,从而造成了一种人口红利依旧充足的表象。
“现在农民工在东中西部都有了选择就业的机会。”张车伟说,“这意味着,用工荒并非是劳动力的绝对短缺,而是对招工企业而言很难再以原来的待遇条件招到所需要的工人。”
在这种情况下,“涨薪潮”从东部沿海地区开始向全国蔓延。
2011年伊始,北京宣布最低工资标准调至1160元。紧接着,江苏省也从2月1日起月最低工资标准从960元调整为1140元。广东省3月1日起将执行的最新最低工资标准中,广州提高18.2%,至1300元。
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的薪酬待业也在提高。
在春节后举行的招聘会上,郑州、重庆等地的用工企业提供给普工的薪酬待遇平均提高了10%-20%左右的水平。
“要解决用工荒的问题,还应该考虑给予进城务工人员充分的社会保障。”在张车伟看来,仅靠涨薪似乎已难以应对当下的用工荒,还应该给予农民工与市民同等的“市民待遇”。
无论是涨薪还是提供市民待遇,都是帮助东部地区用工企业在短期内可以招到工人的办法,但并非解决用工荒的长久之计。
“真正推动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才是未来的出路。”在陈建军看来,东部沿海地区眼下出现的用工荒是此前一段时间产业转型升级不力所造成的问题。
“随着中西部地区的崛起,东部地区已不可能再维持以前依靠廉价劳动力的经济模式。用工荒迫使东部地区必须开始认真推动自身的产业转型升级。”陈建军说。
作者:刘涌 北京 (来源:刘涌)
(责任编辑:刘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