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中学古诗词考级引争议 校方称意在推广经典诵读

来源:新华网
2011年02月24日16:35
  (新华调查)应试思维下的文化传承——江苏扬州一中学推行古诗词考级制度引发争议

  新华网南京2月24日电(记者蒋芳)见过英语考级,见过艺术考级,也见过职称考级,听说过“古诗词考级”吗?近日,江苏扬州一中学新学期欲推行古诗词考级。学校方面表示,考级并非强制,意在推广经典诵读。

  此举引起一些家长和教育人士的质疑:以考级方式推行古诗词诵读,是否将古典文化的传承陷入庸俗化和功利化陷阱?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将“古诗词”通过考级硬塞进学生的课堂,能否让下一代真正爱上古老的文化艺术。

  考级又现“新科目”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新学期伊始,江苏扬州中学树人学校内书声琅琅,该校初一、初二的学生正积极准备着即将于3月举行的首次古诗词等级考试。

  据了解,树人学校将针对英文经典以及国学经典实施考级制度。其中,国学经典主要针对古诗词进行考级,内容就是学校校本教材《古诗词读本》中的200首诗词,依据不同的考察难度分为初级100首、中级65首、高级35首,共三个级别。而上文提及的杜甫《春望》,属于“中级”诵读诗篇。

  该校语文老师姜亚芹告诉记者:“对于中学生来说,这种难度的诗词背诵起来并不难,但可别以为光背诵就是考试的要求了。除了常规书面考察,初级考诗歌吟诵,中级要能以古诗词为素材进行写作,高级则是以"诗人与诗"为专题作文。”

  以中级考试为例,书面考察占70分,其余占30分。具体要求包括,首先要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吟诵诗歌,准确默写古诗诗句;然后要了解作者,把握诗歌的情感、思想,并对其中的名句进行赏析;还要能够在写作中灵活引用古诗词,化用古诗词,进而运用古诗词中的哲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记者调查了解到,从编写校本教材《古诗词读本》,到真正拿出考试方案,扬州中学树人学校的语文教研组已经认真研讨、商议了近两年。自去年9月将教材下发后,一直要求学生利用自习和寒暑假时间进行自学,而首次考试也正在积极筹备中。预订3月初由学校教研室统一组织全校初一、初二学生参加,合格者颁发学校统一印发的等级证书。

  对于古诗词考级的目的,学校负责人表示,无论是英文经典还是古诗词考级,都不是强制性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古诗词诵读赏鉴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操。“考级只是吸引学生诵读经典,激发对国学经典兴趣的一个手段,不是目的。”语文教研组长侯敏霞表示。

  考级是在庸俗化古诗词?

  记者调查了解到,近年来像扬州这所中学一样试图推广“古诗词考级”的学校不在少数,福建晋江、江西瑞安、浙江衢州等地的中小学均有过类似尝试,校方主要目的都是推广经典诵读。

  “古诗词考级”初衷虽好,却毕竟是在以等级考试的方式操作,争议也由此而生。

  “古诗词怎么能考级呢?”一位教育人士对此疑惑,认为考级是在庸俗化古诗词,用这种方式“刺激”学生诵读古诗词,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落入“应试教育”的窠臼。“而且,对于文学每个人审美不同,要拿一个怎样的标准来评论等级高低呢。这就是现代教育的悲哀,什么都要有一个立竿见影的效果,却不问学生究竟领会了多少,是否感兴趣。”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武秀成教授表示。

  也有一些家长和教育人士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推行国学经典的考级是必要的。树人学校一位初二学生的家长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读古诗词,百益无一害。学校的做法无可厚非。”

  儿子在南京二十九中读书的王晓琪说:“书法、英语都是语言类的,不都考了吗?考级只要不与升学挂钩,未尝不可。”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殷飞认为,以一种看似功利的手段去刺激中小学生多背、多读、多理解国学经典,不失为一种对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虽然从反面来看,这种大环境也有可能将好的想法变成学生新的负担,成为一种弊端,但并不能因此就否定考级的意义。”殷飞说。

  姜亚芹表示,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眼见着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越来越大,有各种各样的考试压迫着孩子们的神经。“我们也想通过完全自觉学习的方式,让孩子们自觉地诵读经典,但缺少一个考察的方式,很难检查学习的效果。”

  文化传承能依赖实用至上的方法吗?

  考级的目的意在促进学生多学、多读、多理解古代的诗词歌赋,起到传承文化的作用。然而,为什么一提到文化传承,教育者总想用考试、考级的办法,立竿见影地检验学习的效果?如此实用性至上的教育方式,又能在多大程度上起到应有的作用?

  有关专家认为,在一切唯分数是瞻的当下,只要不与升学挂钩,那么这种培养兴趣类的教学方式,只会被划入边缘化的行列。

  “正如艺术考级一直处于尴尬的地位,以考级的方式推广文化,原本就是一把双刃剑。”殷飞表示,一方面它培养学生兴趣,推动艺术普及,增强素质教育。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学生和家长对考级自身的热衷,它又要与中考高考指挥棒若即若离,显得功利性不那么太强。

  “古时候人们"唯有读书高",因此无论喜欢与否,孩子们都要从小把国学经典背得滚瓜烂熟。然而,如今社会早已不复当年,成功的道路千万条。如果把考级硬塞进中小学生的课堂,有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或者如小和尚念经一般不求甚解。如此一来,又何谈传承中国文化?”语文教师沈洁说。

  武秀成教授认为,教育者有如此想法和做法与整个社会环境的趋利化、实用化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与升学、与找工作直接相关,很难引起学习者的兴趣。而学习古典诗词的意义和作用是长远的、长效的,是能够影响一个人的精神层面,这一切并不能从某次等级考试中立竿见影地看出结果。“太急功近利,太急于找到一种解决方案往往是徒劳的。因为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武秀成说。
(责任编辑:侯俊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