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广东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 挖本地人潜力

来源:南方日报
2011年02月28日09:39
通过技能培训的农村青年逐渐成为企业急需的高素质劳动力。
通过技能培训的农村青年逐渐成为企业急需的高素质劳动力。

中山市火炬区农村妇女在大嫂工作坊从事手工装配。
中山市火炬区农村妇女在大嫂工作坊从事手工装配。

  完善技能培训机制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能力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仅靠培训机构是不够的,我们发动社会的力量来做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中山市副市长韩泽生说。为此中山市建立了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制度,发挥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形成政府重视、部门配合、社会支持、定点培训机构参与的良好局面,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力。

  据介绍,中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教育、宣传、农业等部门及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加强合作,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特别是根据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意愿开展高产值水产养殖和特色农业技术培训,不仅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而且推动农民实现农业创业,让更多的农民走上了富裕之路。

  中山市充分发挥培训机构作用,鼓励技工院校、中等职业学校、社会培训机构和企业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落实职业技能培训补贴,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全市评审认定40家农村劳动力定点培训机构,采取分片负责方式,针对不同对象,积极开展订单式培训、技能提升培训、自主创业培训。

  2008年,中山市投资5500多万元的市人力资源市场落成使用,在全市人力资源配置中起到主体、骨干、示范带动作用。该市还结合各镇区的产业优势和人力资源状况,重点加强东(火炬开发区)、南(三乡)、西(小榄)、北(黄圃)等中心镇区以及4所高校的公共就业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在镇区和高校已建成15个二级人力资源市场,有效地满足了当地企业的用工需求。

  2008年4月,市政府出台《中山市社区(村)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站建设方案》,制定了村级劳动保障平台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市劳动保障局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山市社区(村)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站建设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劳动保障服务站工作职责、建站标准、管理制度等,为推进建站工作提供具体的政策指导依据。目前,全市共设立279个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覆盖所有镇区、社区(村),2009年以来累计为辖区居民提供服务6万多人次。

  2008年以来,中山连续三年举办“同是中山建设者”百佳流动务工人员评选活动,298人获“百佳”称号。中山小榄镇率先在全市推行流动人口积分管理制度,这一举措在全市乃至全省得到推广。中山根据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创新流动人口管理办法,出台《中山市流动人员积分制管理暂行规定》、《中山市流动人员积分制管理实施细则》,完善积分管理指标体系,健全积分管理制度。此外,中山还设立市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从2009年开始,按照“总量控制、统筹兼顾、分类管理、分区排名”方式,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入读公办学校、入户指标给流动人员,通过树立典型,激发广大流动人员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积极性,激励其立足本职创造业绩。省出台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的指导意见后,中山又对原有政策进行调整,保持与省政策的衔接,2010年,中山共吸纳4503名流动人员通过积分制入户中山。

  “大嫂工作坊”:充分挖掘本地人力资源潜力

  2009年年底,珠三角部分地区面临招工难问题,但记者在中山黄圃镇采访就没有听见多少企业反映工人不足。仔细一打听才知道企业的许多工作都由本地的“大嫂”和“大叔”构成的车间和作坊来完成,企业也由此缓解了用工压力。

  其实从2004年开始,当招工难问题不断地困扰珠三角部分地区,一些企业因为招不到工人不得不减少订单时,同样的情况也让中山市黄圃镇感到非常的纠结。“黄圃是珠三角传统的食品加工基地,很多著名产品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远销东南亚,尤其是每年过节前的几个月,订单都会像雪片一样飞来,但食品加工就是需要人手”黄圃镇委书记方维廷说。

  据方维廷回忆,2006年最缺人时,一些著名的品牌也不得不停下了飞快转动的机器,老总亲自带队前往四川、湖南招人。然而就在一些企业因为大量缺工影响生产的时候,黄圃镇农村却有不少农民无所事事,因为他们不缺钱,林立的厂房租金为他们带来了滚滚财富。而游手好闲必然酿造一些事端,那些闲散的人群中有赌博的、有玩六合彩的、甚至还有吸毒的。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本地人勤劳致富,但富裕之后不少人却丧失了最基本的劳动能力,这样下去会把人毁掉的”方维廷认为。在他看来,只有劳动才会让人感到自身的价值和幸福。因此在全省上下轰轰烈烈搞“双转移”时,他就把目光投向了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

  “让本镇农民有一技之长,不仅能缓解企业用工的需求,对他们自身来说也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但让他们离乡去工厂却是不现实的,在社区推行灵活就业比较适合他们”方维廷说。

  于是黄圃镇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从本镇开始,根据本镇企业特点选择不同的工种进行培训,在此之后镇政府又动员企业把加工的车间搬到了各个村农民的家门口。

  “以前我从来就没有想到过要去打工挣钱,因为家里每年都有分红。现在不到作坊来做点事都不习惯了,大家在一起说说笑笑的很快乐,何况自己能挣钱让自己感到有用啊”三十多岁的大嫂王爱萍对记者说。

  确实,在遍布黄圃的“大嫂工作坊”和企业社区车间到处都洋溢着欢声笑语。方维廷也告诉记者,曾经让他感到最头痛的赌博、打架闹事最近几年也大大减少。

  黄圃经验不久就在中山市全面推开,中山不断完善社区就业服务有关政策,推动有就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有效地缓解了用工的不足。

  目前,全市建立社区就业服务基地135个(其中大嫂工作坊110个、企业社区车间16个、农业工作坊9个),安置就业困难人员5000多人,带动就业1.5万人。

  同时,中山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推广就业典型,切实转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观念。2010年,中山市在《南方日报·中山观察》开设“就业大讲堂”,每月两期,解读最新政策文件,宣传农村劳动力就业典型,在全社会形成“劳动光荣、就业致富”的良好氛围。

  完善劳务合作机制吸纳外市劳动者到中山就业

  茂名农村姑娘李小花去年过完年就和同村的二十多个青年来到中山板芙镇技能培训中心学习电子技术,三个月后他们被安排在一家生产电讯产品的企业工作。现在她每月可给家里寄回1000元钱。她告诉记者,家里有了这笔钱在当地就可以生活得不错了。

  据介绍,茂名市是农村劳动力大市,有农村劳动力320万人,已转移就业170多万人,尚有100多万人可转移就业,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而中山市是一个产业大市,企业多,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两市合作建立培训基地,由中山市提供培训场地和培训设备,并借助中山市高级技工学校雄厚的师资力量优势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茂名市负责输出农村劳动力到基地接受培训,培训后被安置在中山市各企业就业。

  2008年7月,中山与茂名在中山板芙镇共建首家省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基地,2009年9月,该基地共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近3000人。建设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吸纳外市劳动者到中山就业也有效地缓解了中山的用工不足。

  如今,中山与茂名、湛江等市合作,建成板芙镇游龙基地、民众镇联翔基地、南区诺安基地等3个省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为有意到中山务工的外来劳动力提供免费食宿、培训、职业介绍等“一站式”服务,先后接收东西两翼及粤北地区农村劳动力8000多人培训后转移就业。专家认为,这充分体现了“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为推动两地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提供了重要渠道。

  同时,中山还健全劳务合作长效机制,不断开拓新的劳务市场,定期组织大中型企业,前往粤西、粤北参加大型劳务招聘会,引导企业与劳务输出地进行对接。据薛飞英局长介绍,中山在茂名、肇庆、云浮等地设立4个劳务驻点工作站,签订劳务合作协议书,派驻数名工作人员,及时将中山市的缺工情况、招工信息通报驻点城市,通过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协调输出单位与中山市企业开展劳务对接。

  中山还注重加大技校毕业生引进力度,先后与韶关、阳江、茂名等市达成合作协议,每接收一名技校毕业生给予600元的转移支付培训费,确保技能人才输出有组织、求职有服务、就业有能力、权益有保障。2006年至今,中山共引进技校毕业生2.1万人。

  本版撰文/刘茜 梁嘉敏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news8)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