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天津3月4日电(记者周润健)6日将迎来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节气。此时节,春雷乍响,气温回升快,降水量逐渐增多,我国部分旱区旱情将进一步缓和。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天文教育专家赵之珩介绍说,惊蛰是一年中的第3个节气,在每年公历3月5日或6日。“惊蛰”的含义是,到此时节开始有雷,蛰伏的虫子听到雷声,受惊而苏醒过来,结束了冬眠。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但是事实上,使冬眠动物苏醒出土的并不是隆隆的雷声,而是气温回升到一定程度,适宜它们活动了。惊蛰时节,我国大部地区都已进入春耕大忙季节。
赵之珩表示,“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冬日景象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经升到0℃以上。
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迎来大范围降水,大部旱区的旱情明显缓和,干旱范围缩小,程度减轻,但部分地区旱情依然持续。
天文和气象专家在此特别提醒说,惊蛰时节,虽然气温回升快,但雨量增多却有限。因此,我国各地尤其是旱区要提早准备,利用各种科技优势,在做好监测预报的同时,相关部门也积极捕捉机会,开展飞机和地面高炮、火箭人工增雨作业,为旱地“打下”更多的甘霖。
此外,植树造林应该考虑惊蛰时节的气候特点,栽后要勤于浇灌,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同时,搞好病虫灾害的防治工作。
(责任编辑:UN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