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上海社区居家养老逐渐普及 独生子女难养儿防老

来源:解放网-新闻晚报
2011年03月07日14:47
幸福养老,提高老人们的幸福生活指数 晚报记者 龚星 资料图片
幸福养老,提高老人们的幸福生活指数 晚报记者 龚星 资料图片

社区医生在公园陪老人健康锻炼 晚报记者 陈焕联 资料图片
社区医生在公园陪老人健康锻炼 晚报记者 陈焕联 资料图片

  □晚报记者 王楠 报道

  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上海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 315.7万,占总人口比22.5%。今后十年,上海将进入高速老龄化时期,80岁以上老人增长速度更快,60岁以上人口峰值将接近700万。面对“沉重的养老账本”,上海将如何应对?

  至去年底,上海已有养老床位近十万张

  提到养老,人们首先会想到“养儿防老”。的确,家庭照料仍然是目前最普遍的养老方式。然而上海市民政局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上海家庭平均人口数不足2.7人,家庭照料功能日益弱化。

  “上海老年人口已超过300万,今后每年将增长20万左右;高龄化现象越来越突出。一方面80岁以上老人增长速度快,另一方面80后的父母逐渐步入老龄。 ”上海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独生子女们来说,儿女照顾父母的传统养老模式将难以为继,老年人生活照料是家庭问题,更是社会问题。

  在“上海民政”官方网站上,罗列着每一年的实事项目。自2005年起,每一年的第一项都是“新增1万张养老床位”。记者注意到,这一数字今年悄悄起了变化,为“新增5000张养老床位”。至2010年底,上海已有养老床位近十万张。这是否意味着老人想住,就可以进敬老院?养老机构“一床难求”的局面有所缓解?

  养老问题专家、市第三福利院院长张乃子曾估算过在上海每增加一张养老床位的成本。

  “开一家100张床位的养老院,首先地皮不算,盖起来就要1400万元。接下来要运作成本,现在我们国家对专护有规定,专护的老人,1.5个—2.5个老人要配一个护理员。护理人员的工资目前每月最少也要2000多元吧。

  张乃子表示,如果再算上水、电、煤等公用事业费和管理成本,没有政府补贴,就凭目前上海老人平均1900元左右的养老金,养老机构根本无法正常运营。

  政府补贴有限,中心城区缺乏土地资源,这些都直接导致上海养老床位紧张。郊区建养老机构成本低,床位有空余,但老人不愿意去。记者从上海市民政局了解到,为破解这一难题,有关方面积极依靠社会力量,引入民间资本。如2007年,本市社会力量养老投资达3.2亿元,占全市投入的62.2%。目前本市615家养老机构中,321家由社会力量所办,床位数占53%。为鼓励老人选择市郊养老机构,本市各中心城区纷纷推出补贴政策,并逐步扩大养老机构医疗部门医保联网结算范围,目前已有72家养老机构被纳入医保联网结算,解除了老人对郊区养老“看病难”的后顾之忧。

  即便10万张床位满负荷运营,服务的老人仍然只占总数的极小一部分。

  “9073”养老服务体系应运而生

  毫无疑问,在这种情况下,上海迫切需要找到一个家庭养老与社会化为老服务共存的新模式,探索一种能够满足绝大多数老年人需求的新形式。在这样一种“大气候”下,“9073”养老服务体系应运而生。

  “9073”指的是,通过完善的社区服务,上海将使90%的老年人实现家庭自我照顾,7%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进入机构养老。记者从2011年上海市民政工作会议上了解到,目前,本市已初步建成“9073”的养老服务体系。截至2009年底,全市已拥有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83个,为8000余名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社区助餐服务点339家,受益老人3.4万名。全市共有21.9万老人享受过各种各样的居家养老服务。 到 “十二五”末,还将新建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100家,老年人社区助餐点200家。

  家住卢湾区的罗阿婆喜欢这种新型养老服务模式。阿婆是位遗孀,属无业居民。早年只有290元的遗孀补助,孩子家境又不好,只是每周来一次买点菜放在冰箱里。老邻居随着房屋搬迁走了,左邻右舍早就不认识了。老人的生活经常就是看着自己肿胀的两条腿,听听收音机。

  如今,街道配膳服务中心的师傅会定时来给阿婆送餐。助老员不仅陪着唠家常,还给阿婆梳头发、洗澡、一起散步……老人的孤独感慢慢化解。

  未来5年,“9073”体系将继续成长。在30万老人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之外,本市拟新增2.5万张养老床位,探索建立养老设施土地储备制度,鼓励利用农场等资源建设养老设施。无论是居家养老还是机构养老,要满足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 “到2015年,本市将形成10万人左右的职业化、专业化养老服务队伍。 ”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居家养老地方标准将提升为国家级

  养老服务是一种特殊的老年公共服务产品,目前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凸显,因而社会化的同时必须专业化。

  由市民政局会合行业专业人士历时4年编制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定义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老年人助餐服务点”等各类服务机构的概念;分别从事前、事中和事后具体规定各项基本服务内容与要求,明确了从业机构和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以及意外事件处理的要求,基本覆盖了服务过程的质量控制、并确定了质量评价的指标与方法。例如《规范》中明确了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行、助医”等基本生活需求的服务要求,还重点关照了个性化的乃至心理服务的特殊需求——“代购、代领物品和代缴费”的代办服务、康复辅助以及“读书读报、谈心交流”的相谈服务。

  “一开始,我们采用陪聊这个词,概述服务的性质,在和专业心理人士商量后,我们改成了相谈服务,即以谈心交流的方式对老年人进行心理疏导,目的是给老年人以心理慰藉,排遣他们的孤独感,让他们感到没有脱离社会大家庭。 ”市民政局福利处处长对《规范》作了简要的解读。

  明确把居家养老的服务量化,并列入了指标体系,社区居家养老作为地方标准出台,这在全国也属首创。在今年民政部门的工作计划中,明确要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规范》提升为国家标准,逐步形成上海完善的养老服务标准化体系。同时还将建立从业人员服务补贴制度,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领域,培养一批有资质、有能力、有品牌的养老设施专业化运营管理机构。

  ◎记者手记

  “老有所养”需要全民支持

  今年春节期间,一位老父亲写的家书在网上迅速传开,引起社会对“空巢老人”问题的又一轮讨论。

  “……除了遥远的回忆,我和你妈妈似乎已经没有什么更温馨的谈资了。家中的一切,还如同14年前。我的床头,还摆放着你儿时的黑白照片,那是你小时候我们一次次带你上玄武湖留下的印迹……”这是江苏省南京市一位名叫王绍铭的老人,在网上晒出的写给在海外留学、春节未归的孩子的家书,这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和同情。

  眼下,我国“空巢老人”越来越多,进入空巢的年龄越来越年轻,空巢期也越来越长。与之相应的社会问题包括:“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缺少照料,有的地方甚至出现老年人在家中死亡多日才被发现的悲剧;“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非常突出,在一些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老年人自杀现象也较为普遍。

  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的出现,折射出我国传统养老方式和保障体系正遭遇着巨大的冲击。

  部分“空巢老人”在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不安、孤独、失落、抑郁等情绪。与病痛等肉体上的伤害相比,缺乏精神慰藉对许多“空巢老人”来说则是一种更大的伤害。

  不断增多的“空巢老人”使现有的养老体系面临三大挑战:生活保障、日常照料服务、精神慰藉。对于数量庞大的老年人群体而言,“老有所养”是摆在全社会面前一个严峻的问题。政府显然有责任要面对,但是,我们每一个人,是否也要面对呢?

  社区搭建平台、社会参与和全民支持更加重要。曾经采访过一个公益项目,该项目的主要内容就是“听老年人讲故事”。创始人是个80后,参与的志愿者们也都是些80后。他们一开始是觉得新鲜、好玩,后来在倾听的过程中,无一例外都与家中的长者、祖父母、外公外婆多了一份亲近,而老人也乐于找人怀旧。

  这样的活动看似不经意,却很有意义。老人的问题不应该只有老人,或是“准老人”才关心。国外还有种做法就是“养老银行”,或是“时间银行”,即招募志愿者为老人服务,通过记录养老时间,实行养老服务回馈机制。无论回报多少,都有很多人会参与,这便会很有价值。

  

(责任编辑:news6)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