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青年报
过度开发非遗项目捞钱不长久
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谈如何解决“申报热”、“保护冷”
本报记者 张 鹏 白 雪
“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有望通过‘非遗法’来解决。”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今天接受了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批评各地愈演愈烈的“名人故里”争夺现象,并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出现的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提出看法。
从老子、李白、三国美女“二乔”、赵云、曹雪芹、朱元璋到诸葛亮躬耕地,近年来各地纷纷争夺“名人故里”,甚至出现五省十地争夺帝尧故里,还有三地争着“打造金瓶梅文化”,均表示西门庆、潘金莲等人物与当地有各种牵连,打起了口水仗。
“这种争夺是为了扩大地方知名度,本来无可厚非。但如果毫无依据,甚至子虚乌有,无非是想成为噱头。”王文章说,如果不是出于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向公众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而争,“出名是出名了,但这样的名对地方的形象有益吗?”
不难看出,经济利益是争夺的核心。一旦名人故里的名分得到承认,地方政府必然大兴土木,新建文化广场、主题公园,期望这些投资能拉动GDP增长。据悉,一些地方打出“故里”牌之后,门票收入由7万元轻松涨到百万元。有报道称,去年随州市旅游局局长易发明算账说,一个“炎帝故里”将带来旅游效益25亿元。
王文章表示,一些地方政府在申报时很积极,但到保护的时候,各方面应该实施的保护措施都没落实,非遗项目被当做经济项目,被过度开发,反而形成了破坏,根本没有得到有效保护。
“这说明地方官员素养不高。”王文章说,“这种捞钱方式不会长久!”
他表示,在评判究竟哪里是名人故里时,“一要看是不是实事求是,再要看该地究竟出于什么样的目的。”
和火热的名人故里之争相对应,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工作偏“冷”。一些富有创造力的民间艺人,生活境况不佳。比如陕西曾有一位“剪花娘子”,虽然作品在国际上获奖,但从未拥有一间真正意义上的创作室,也没有人给她提供更好的制作材料,一直坐在土炕上剪花贴花,直至去世。
“对传承人的评审是急迫的。”王文章说,文化部会将各地报上来的传承人以一定的原则去评审,达到标准后才能认定。由于杰出的传承人一般资历很深,有的年龄偏大,我国有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人,但仅过了3年多,就有69位传承人去世了。
王文章说,国家对濒危的项目将进行强制性的扶持,2011年,文化部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的津贴已从每年8000元增至1万元,“十二五”期间对传承人的扶持力度还将加大。“尽管1万元看起来不多,但对于很多生活在农村的艺人来说,足以补贴他们的生活和创作。”
此外,传承人的标准问题备受关注。比如有人曾质疑,赵本山是否应看作是二人转的传承人。
王文章说:“就我个人看来,赵本山应该是二人转优秀的传承人,他的工作得到民间的广泛认可,是二人转在当代艺术里的呈现,是对传统的继承。”
由于传承人由各地申报,因此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地方搭台、传承人唱戏”的现象,并由此获得收入。传承人是否应该“卖艺”?
王文章表示,项目的传承离不开项目赖以生存的环境。不过,传承人去一些公园、博览会去展示技能,也能起到传承的作用。“如果是用这种办法去挣钱,是合理的,也是值得肯定的,而且这些收入应归个人所有。”
一位专家曾告诉本报记者这样一件事:某单位将一位手艺人报上去,被有关部门认定为传承人并奖了10万元。结果,奖金的30%被申报单位拿走,接着出书、录像、作展览等,都由这位手艺人出钱。最后手艺人所剩无几。
“这种现象确实存在,我们也发现了。”王文章指出,国家给传承人的钱要用于本人,怎么用要尊重本人的意愿。如果发现上述情况,应及时纠正。有关部门也会在一定时段内,对传承活动作出鉴定和评价,并将逐步形成评价体系,不断完善这笔补助金的使用追踪。“一方面,不宜看得太紧,另一方面,还是要尊重传承人的意愿。”
本报北京3月10日电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与搜狐网独家合作,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