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高”报告历年在两会期间备受社会关注,今年也不例外。当王胜俊院长和曹建明检察长相继登上报告台,网络直播前早已挤满了围观的网民。
作为国家最高司法机关的年终工作总结,同时也是新一年的工作打算,“两高”报告的审议,不单是一种宪政体制下的政治生活安排,更是普通公民了解、认知这个国家司法现状的契机。代表们需要从中审视司法机关是否履职尽责,普通百姓更需要借此表达自己的正义诉求。报告内容看似简单,但蕴含着司法机关对职能使命的践行,传递给公众的是一份司法责任担当。
如此看来,“两高”报告中诸如办案数量、查获人数、审结率等数字,例行统计中得出的上升或是下降的百分比,并不一定能反映出普通公民对司法的切身感受。作为最高的司法机关,如何准确判断当前的司法现状,评估公众的司法期待值,提出切中时弊的改革举措,更值得关注。
记得2004年,最高法院报告首次变脸,改全面报告各级法院工作为集中报告本院工作,被视为回归宪法原则的一种改革。既然地方司法机关向地方人大报告工作,最高司法机关的报告就应围绕自身职能定位,从更高的层面上回应全社会对司法公正的期待。但考察近两年的“两高”报告,其中“改革”的话语明显弱化,在推动体制变革上着墨不多,诸如独立行使审判权、排除行政干扰等问题明显触动不够。
前不久,人民网推出了“两会调查:你最关心的十大热点问题”。与往年不同,“司法公正”从2008年的“名不进前十”、2009年的第9位和2010年的第7位,一下蹿到“热点”排行的“榜眼”位置。这说明公众对司法公正的期待急剧上升,期待着公开的司法使正义的阳光照到每个角落。
不可否认,中国的司法机关一直处于某种困境中,既担负着“运送正义”的法定职责,又未能享有与职责相匹配的地位保障,所受的外来干扰和矛盾压力非比寻常。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各种利益冲突加剧、矛盾纠纷错综复杂,司法机关不得不更多地肩负起“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任务,以办案化解矛盾、谋求稳定。这在今年的“两高”报告中更有鲜明体现,检、法两家在审理民生案件、加强司法便民、解决涉诉信访等方面下足了工夫。例如,王胜俊在报告中提到,依法公正审理就业、教育、医疗、住房、消费、社会保障及婚姻家庭等涉及民生的案件,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曹建明在报告中提到,严肃查办征地拆迁、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医疗卫生、招生考试等民生领域的职务犯罪。
问题在于,如果不能从体制上痛下决心,从根本上打通制约司法正义增长的通道,再能动的司法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公民的诉求呢?从这个角度看,把“两高”的报告当做观察中国司法改革的晴雨表,或许能得到更多的启示。 (来源:人民网-京华时报)
(责任编辑:UN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