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首次在珠江流域实施统一禁渔期制度,专家称此举将有效改善珠江的水质和生物多样性。沿岸渔民群体面临行业人口萎缩、转业困难等诸多现实问题;要实现初衷,2个月的时间是否足够?
千年珠江首禁渔。今年4月1日起,整个珠江流域将史上首次统一禁渔,这是我国继实施海洋伏季休渔和长江禁渔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禁渔。专家认为,此举对维护广州取水口西江水域的生态平衡和饮用水水质都有着非常长久和重要的意义,因为鱼类增多可以有效消解江水中的氮、磷、硫等营养盐,使得水体富营养化的趋势得到控制,西江水将变得更加洁净。
珠江禁渔是长久大计,但对于世世代代生活在珠江边的打鱼人来说,一系列现实问题困扰着他们。记者在肇庆西江边的一些渔村走访了解到,渔民们支持政府禁渔,但禁渔期内不少渔民为生计而担忧。
据统计,目前肇庆从事渔业捕捞的人员只有3128人,其中85%已年过四十,他们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有些甚至连自己的姓名都不会写,这使得他们很难从事其他行业。与此同时,渔民的子女们几乎没有人愿意承继祖业,二三十年后,西江渔民这个群体或将成为历史。
这项势在必行的环保新政呈献给我们诸多的问题。
本报记者武威、王丹阳
通讯员杨明伟
珠江得名,始于宋代。南宋方信孺的《南海百咏》记载,一波斯商人偷窃镇国宝珠来广州贩卖,后被国人重金赎回。在归国途中,宝珠突然飞起,坠入江中。化为巨石,称海珠石,珠江因此得名。千年以来,珠江从未统一禁渔,珠江是沿岸百姓世世代代的水产“菜篮子”,似乎永不枯竭。
事实上,我国自古就视禁渔为保障万物休养生息的重要措施,殷商开国之君成汤给我们留下了“网开一面”的典故。这种休养生息的思想也一直影响至今,如今珠江干流西江上的传统打鱼人若捞到小鱼,仍会将它们放生。
记者在西江沿岸的渔村采访时,有不少渔民对珠江实施禁渔措施表示支持,因为珠江这个“菜篮子”并非“无底洞”。
老渔民的心声:
“宁可禁渔5年!”
“禁两个月根本没用,就算每个月给我5000元,西江里的鱼也不会多出来。要禁就禁5年,这样才能让鱼儿全部长起来。”65岁的老渔民何亚友对记者说。
珠江干流西江的肇庆段有个厂排社区,社区里有58户专业渔民家庭,70艘捕捞船是他们的生产工具。何亚友就住在那里。他十几岁就开始跟随父母打鱼,这辈子打到的最大的鱼足有71斤重,但那已经是30年以前的事情了。
“那是条大黑魭,但现在西江里已经没多少大鱼了,那么大的鱼再也打不到了。”他叹息道,“我最愤恨那些电鱼的人,电网一拉,大鱼、小鱼都被他电死了,大鱼是由小鱼生长起来的,小鱼都死了,怎么可能有大鱼?”
何亚友告诉记者,尽管渔政部门多次声明要严打“电鱼”,但电鱼行为屡禁不止。
“他们花三五万元买来工具电鱼,你(渔政部门)把他捉了之后要罚款,他们出来后会更加疯狂地电鱼。我认为渔政部门要狠抓执行,要禁渔就一起禁、严厉地禁。如果还有人电鱼,禁多久都没用。”
据广东省渔政总队肇庆支队支队长林建志透露,电鱼的人一般都在夜间作案,行踪非常隐蔽。“我们昨天晚上刚刚抓到两个电鱼的人,将给予他们严厉的处罚。”他说。
何亚友虽然没怎么读过书,但常在水里走,他基于丰富经验的观点得到了专家的支持。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李新辉向记者表示:“如果有条件的话,确实应该禁渔一年,这样西江的生物资源就可以得到有效恢复。”
艰辛的渔家:
八旬老翁仍在工作
渔民们是怎么生活的?何亚友向记者介绍起了当地渔民的生活方式。厂排社区的渔家大多都夫妻一起出动打鱼,每天打鱼10多个小时,劳动强度非常大。
从目前的情况看,一条渔船平均每天只能打上三四十斤鱼,拿到邻近的市场上去卖,每斤只卖3元左右。
一天下来,光是柴油费就要花掉30多元。粗略一算,夫妻两人平均每天只能赚五六十元。渔家的经营成本绝不止柴油费,比如,渔船每年都要上岸涂漆保养一个月,花费1000多元。加上折旧费用等其他零散费用,渔家的纯收入非常有限。
去年,何亚友的两个女儿花费4万元给他和老伴一次性购买了社保。现在,何亚友和老伴每月能领到1300多元退休金。两个女儿都已嫁人,她们不愿再从事捕捞行业。
“我们有子女扶养,有些渔民借钱之后才买社保。背着债,有些人要把社保卡放在债主家里。”谈到同行的生计,何亚友难免心酸。
据农业部南海区渔政局杨少松处长介绍,在计划经济时代,渔民的生活还属于社会中上层。他认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渔民的日子比农民甚至城里的工人都要好很多,他们可是吃商品粮的。”可市场经济大潮一来袭,他们的光景就不如往日了。
“我们都不愿意儿女再干这一行,太苦了。劳动时间长,收入也差。”几位老渔民向记者抱怨道。“可能再过二三十年,西江上再也不会见到渔民了!”杨少松分析道。
“这个村子上,凡是房子靓的,都不是打鱼的;凡是房子烂的,都是打鱼的。”
在西江支流新兴江畔的江口村,渔民梁先生手指着岸上的一排建筑说道。
梁先生家的房子是1987年盖的,从那之后,他再也没盖过新楼,因为没有钱。邻居们都放弃了打鱼的营生,有的开饭馆,有的采石做端砚,一个个都发了财;但干老本行的渔民日子却越来越清苦。
“1998年以后,污染多了,江里的鱼一下子少了很多。虽然这些年鱼的价钱是涨了一些,但我们的收入没什么大的提高。”他说。
“西江确实应该禁渔,再不禁渔都要没鱼打了。我现在45岁了,儿子在深圳打工。我的家太小了,我的母亲至今都还只能睡在木船上。渔民里老人特别多,他们干不动活了,养老成为一个大难题。”梁先生手指着老母亲睡的木船,表情透着悲凉。
记者看到,那艘渔船十分破旧,船篷用竹片编制而成。因为年久失修,船篷上还有几个透风的孔,被人用木板遮住。梁先生回忆道,在他小的时候,这艘面积不过3平方米的船上曾睡着一家6口人。
就在这艘木船的不远处,一位老渔民正在用他长满老茧的手编织着抓虾的网袋。这位渔民也姓梁,已经80多岁。梁大爷的儿子以捕鱼为生,而他年纪大了干不动了,只能“退居二线”编些网袋帮把手。
转型困境:
除了捕鱼啥都干不了
禁渔在即,这些失去了老本行的渔民可以做些什么呢?
杨少松介绍,渔民们普遍年龄都大于40岁,文化水平比较低,几乎没有几个是初中毕业的,有些人甚至目不识丁。这些现实造成渔民转业非常困难。
在采访中,不少渔民向记者抱怨,他们已“跟不上这个时代了”。“我顶多只会做点小手工,很难养活自己!”渔民老梁告诉记者,大多数渔民除了打鱼其他事情都不会做,年纪大了,也学不了东西了。
此前,李新辉教授向记者提出了这样的设想:政府投资,变这些传统渔民为西江的生态护养员。走生态旅游的发展思路,使得西江水域成为广东的高功能水质保护区,同时也能解决这些渔民的生计问题。但杨少松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就目前渔民的年龄和受教育程度,走生态旅游的线路不大现实。”
林建志告诉记者,休渔期间对于渔民的经济补偿方案目前尚在调研和商讨之中。据了解,农业部南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的有关负责人曾允诺,禁渔之后国家将照常发放两个月的柴油补贴。肇庆、梧州、贵港等地方政府负责人也表态,将向困难渔民发放临时补贴。肇庆市农业局副局长卢锦汉表示,政府会参考地方最低生活标准给予困难渔民相应补贴。
渔业专家:
珠江被割成若干“大水塘”
珠江全长2214公里,贯穿滇、黔、桂、湘、赣、粤六省,流域面积44万平方公里,珠江流域的人口超过一亿。这一流域的水生生物超过400多种,鱼类总数占全国淡水鱼类总数的一半以上。
早在2002年,长江流域就已开始实行春季禁渔。为何珠江流域要在十年后才这么做呢?禁渔能否成为生态保护的切实可行之法?
日前,农业部珠江流域渔业管理委员会(下简称“珠渔委”)办公室副主任陈楚荣向公众介绍了珠江流域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陈楚荣说,珠江流域的渔业资源面临的困难有三点:一是种群结构发生大的变化,“土著”品种逐渐减少。以鲥鱼为例,上世纪20年代,鲥鱼产量高达40万吨,而目前鲥鱼已近乎绝迹。二是“入侵”的外来物种已成为了珠江流域主要的捕捞品种,比如来自外国的罗非鱼和来自长江流域的太湖银鱼等。三是渔业捕捞量大幅减少,存在渔获小型化和渔民收入低质化的问题。
而究其原因,“水坝建设、过度捕捞、水体污染、航道疏浚和采矿挖沙”是珠江流域渔业和生态资源恶化的主要因素。
陈楚荣认为,造成过度捕捞的原因是方方面面的,其中,“电鱼、毒鱼、炸鱼”屡禁不止,在局部地区仍然存在。而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珠三角能源、交通需求,水体污染和采矿挖沙也严重破坏了渔业资源,如:广州到虎门大桥这段20公里的水体已成为“死河”,鱼类剧减;2003年,肇庆水利局对西江大桥至德庆40公里的河段进行采砂招标,平均要将河道挖半米深。
“珠江已经被分成了一个个大水塘。”陈楚荣表示,水坝建设对生态造成的影响最值得关注。他介绍,目前珠江全流域建成江海围堤20500多公里,水闸8500多座,修建各种类型的水库14000多座。但是这些水坝绝大部分都没有修建过鱼设施或者补救措施。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水坝建设后阻碍了洄游性、半洄游性鱼类上溯和下行的通道,淹没了鱼类产卵场。而在珠江的经济鱼类中,有70%是产漂浮性卵的鱼,也就是说水坝的建成直接影响了鱼类的生殖。
此外,陈楚荣援引广西水产研究所的调查报告称,以2006年开始运营的、黔桂交界处的龙滩水电站为例,水电站建成后鱼类种数由原先的70种减少为28种;区域性河流性的鱼类转为池塘性鱼类;鱼类数量下降,并造成了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增多问题。
“水坝忧虑说”也得到了李新辉研究员的认同。“珠江和它的干流、支流就好比一棵大树的枝干和茎叶。”在李新辉看来,一条河流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而水坝恰好切断了大树的“营养通道”。
陈楚荣坦言,无论在海洋还是内河,都一直存在水利、海事、航道、渔政、环保等部门“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局面,有一定负面影响。流域生态保护涉及水利等部门的利益,相关法规并无完善的明文规定,渔业又在GDP中处于“弱势”,一些地方政府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
“我们渔政部门也希望利用这次禁渔契机,来唤起对生态保护的重视。”陈楚荣说,考虑到各方面的原因,这需要更高层面的配合。
记者手记
从白鳍豚的“丑表妹”说起
它的学名叫“江豚”,但人们更喜欢称呼它白鳍豚的“丑表妹”,它和白鳍豚都是长江中仅有的2种淡水豚类。然而,由于水污染和“电鱼”,有学者预言“丑表妹”将在15年内灭绝。
在本月中旬举办的一次环保记者沙龙中,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学位委员会主任王丁对长江江豚的生存状况表示了担忧。作为对话嘉宾,原长江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陈正国表示,希望长江能够实施全面禁渔。
去年7月,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杂志曾发文聚焦长江流域的生态问题。文章引用了中国科学院水生所研究员曹文宣院士的一个观点:在整个长江流域,应该禁渔十年。长江禁渔十年,这究竟是一个学术空想,还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这在国内一度引发争论。
陈正国在任时曾极力促成长江禁渔三个月,但他在此次沙龙上表示,仅三个月对保护长江水生物而言并没有太大的作用。“我的观点是长江全面禁渔,而并非十年。”陈正国还提到,现在长江流域真正靠捕鱼为生的只有鄱阳湖和洞庭湖的渔民,以我国的财力完全可以帮助他们转业。
为何禁渔只有两三个月?禁渔后是否会出现疯狂的捕捞?记者曾询问过相关人士,得到的答复是,禁渔时间越长,渔政部门面临的管理压力就越大,而这远非渔政部门能够单独运作。
2天后,珠江将实施史上首次统一禁渔。如何协调各部门共同保护珠江的生态环境?如何筹划那些教育程度低的渔民转型?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有赖各界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
筹划6年禁渔终实现
实际上,从1995年开始,我国就开始在东海、黄海、渤海海域实施伏季休渔制度;1999年,南海海域也开始实行;2002年,长江流域沿江11省(市)实施了春禁制度。
此次珠江禁渔因何而来?农业部珠江流域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陈楚荣介绍,2002年珠渔委正式成立,主任委员由农业部渔业局局长担任,副主任委员由农业部南海渔政局局长担任,委员则由珠江流域各省的渔政领导、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担任。
早在2005年,时任农业部渔业局局长的李建华在珠渔委会议上首次提出“珠江需要禁渔”。当年年底,珠渔委组织调查方案,并参考长江流域禁渔方案,形成了禁渔草案。
2006年,珠渔委在中山、清远、桂平等地开展调研,并将禁渔方案发到各省渔业主管部门。2007年1月,珠渔委首次向农业部上报了“珠江禁渔”方案,禁渔范围是珠江流域所有的干流和支流,时间是每年的5月1日到6月30日。陈楚荣介绍,当时部里考虑到特困渔民的问题,所以没有批准。
随后,珠渔委在珠江中上游的广西、云南、贵州等部分地区对渔民生活进行调研。2009年9月,珠渔委正式向农业部提出“珠江禁渔”申请,禁渔时间改在每年的4月1日到6月1日,范围也改为珠江流域的干流与重要支流。
直到去年10月,经国务院同意,农业部正式颁布禁渔制度,决定从2011年起实施。至此,我国的禁渔期制度已覆盖了近海海域和内陆的长江和珠江两大重要流域。
陈楚荣说,此次为期2个月的禁渔是珠江史上首次统一的禁渔。此前,一些省份已开始禁渔,如:贵州省有三分之二处于长江流域,三分之一处于珠江流域,早在十年前,贵州已实施全省禁渔,禁渔时间是每年的2月1日到5月30日。而在云南,高原湖泊实行全年性禁渔,每年的开捕期只有20多天。
“禁渔”之利:
能有效改善珠江水质
“我们不能把目光盯在一时的利益损失,必须对子孙后代负责!”广东省渔政总队肇庆支队支队长林建志表示,珠江禁渔是一项具有长期意义的措施,尽管短期内会对一小部分渔民的利益造成损失,但禁渔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整个珠江流域的生态多样性和珠江水质的提高。
林建志介绍说,禁渔期间,渔政部门将在禁渔水域范围内禁止所有捕捞作业,确保江上无渔船捕捞,市场、饭馆无江河渔获物经营售卖;对在禁渔水域违规作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没收渔获物和非法所得,最高可处5万元的罚款。同时,渔政部门将采取积极措施保障禁渔期渔民的基本生活。
李新辉则指出,珠江禁渔能有效提高珠江的生物多样性和水质:“鱼类能有效消解江水中的污染物,随着工业、生活污水的排入,江河中的氮、磷、硫营养盐造成了水质的富营养化,这时水中就会产生大量浮游植物,鱼类吃掉这些浮游植物,就消解了水中的污染物。但是现在西江中鱼类总量严重不足,无法消解这么多排入西江的营养盐,这样就会直接造成一个恶性循环,水中浮游植物越来越多,同时造成水体含氧量下降,鱼类越变越少。”
“通过禁渔,江水中鱼类的总量显著回升,平均一斤鱼含有2至3两的干物质,可以吸收江水中2两至3两的营养物质,水质的富营养化就能得到明显改善;作为广州取水口的西江,水质就会变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