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珠江下游每年给广西10亿元补偿,用于西江流域生态建设和保护。”全国人大代表、广西自治区林业厅厅长陈秋华对本报记者称,他已就此向两会提交议案,“开的是一个保守价。”
珠江年均径流量3412亿立方米,水量仅次于长江居全国第二,发源云南,经贵州、广西流入广东境内,与北江相汇,入珠江三角洲网河区,肩负整个南中国防洪、发电、航运、灌溉等综合功用。
陈秋华称,从“西电东送”、到“千里调水补淡压咸”,再到珠江水质的维护,上游省份广西、贵州付出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代价。
“我们要的是补偿机制。”陈秋华称,珠江上下游、左右岸需要在省和省、地区和地区之间,建立全新的生态协调与利益补偿机制。
广西治水账本
2004年秋,珠三角发生了1951年以来最为严重的干旱,咸潮上溯空前严重,澳门、珠海、中山、广州等地1500多万居民日常饮水安全和200多万亩农作物生产受到严重威胁。2005年1月,国家防总在珠江流域首次大规模压咸补淡应急调水,调水线路长达1336公里,涉及贵州、广西和广东三省区,此后,这种远程调水成为经常性措施。
陈秋华告诉记者,珠三角地区年总用淡水量接近200亿立方米,70%的淡水由广西提供;在冬春季节枯水期,珠江防总的压咸补淡措施主要依靠广西境内的龙滩、岩滩、长洲等10个大型水利枢纽,非常时期可增加调水5亿立方米左右。
去年底今年初,广西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广西依然全力调水,确保澳门供水咸度始终在50度以下,这与保障本地工业用水、农业灌溉之间难免产生矛盾。
“远程调水治标不治本。”陈秋华称,下游咸潮倒灌属水质性缺水,因上游水源性缺水而起。解决问题的根本,是加强中上游地区森林等地表植被的建设和保护。
“获得成效,但代价巨大。”陈秋华称,广西的公益林主要分布于西江上游的重要江河源头、江河两岸、大型水库周围、岩溶地区等生态敏感区,相对集中在桂北桂西等革命老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约涉及林农220万户、900万人口。林改后,公益林与商品林收益差距迅速拉开,7778万亩公益林让林农直接减收38亿元。
据了解,过去10年间广西各级财政为珠江流域生态建设与保护投入的资金,已超过300亿元,仅自治区本级财政植树造林投入资金累计就达到33.8亿元,而2010年全广西财政收入仅1228亿元。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抑制生态恶化,如同逆坡推石。”陈秋华告诉记者,生态维护一旦停下来,马上加速恶化。
为减轻重点公益林的保护压力,广西今年向6000多万亩水源林保护区做补助倾斜,参照广东省做法,将补偿标准由每年每亩10元提高到20元。这块支出在60亿元左右。
另外,珠江防护林规划新造2000万亩,封山育林740万亩,低产低效林改造200万亩,这一块计划总投资60亿元。石漠化综合治理方面计划投资55亿元。
“钱大多用在了珠三角水源上游。”陈秋华说,珠江流域涵养水源量提高50亿立方米,每年向珠三角地区多贡献约20亿立方米供水量,非常时期应急调水量可达到10亿立方米,省界水质保持在II类以上。
在陈秋华看来,为了改善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上游地区投入了数百亿元资金,而下游地区为珠江流域的生态建设和保护给予适当补偿或分担,完全合乎市场经济原则。
提交两会的议案中,广西还援引了国内相关生态补偿案例:2001年浙江省的东阳和义乌两市首次开展水权交易,上游5000万立方米水的永久使用权转让给下游,成交价格4元/立方米;北京市每年向河北省境内承德、张家口水源地支付水源涵养林保护费1800万元;广东省也计划每年拿出1.5亿元交给上游江西省寻乌、安远和定南三县,用于东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浙江、辽宁、宁夏、内蒙古等省区也有类似的水资源有偿使用的案例。
陈秋华称,对照广东为江西寻乌三县每年支付的1.5亿元资金,广西处于珠江上游的县份有70多个,提出10亿元的生态补偿金建议并不算高。相关款项将由中央或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协调,专款用于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项目。
作者:罗文胜 北京 (来源:罗文胜)
(责任编辑:UN017)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