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日本发生9.0级强震 > 日本地震消息

媒体称中国人成长史实为一部与恐慌作斗争历史

来源:新华网
2011年03月29日12:50
                                                                                                                                                  农用车坠入河沟现场,造成4人遇难

响水,大年初八凌晨的万人出逃。

  一个谣言如何演变为恐慌:“江苏响水万人大逃亡”往事始末

  在各类信息交错汇集中,响水县国道、省道、县乡道上,逃亡的人黑压压一片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刘兆权发自南京

  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但对于经历了那场恐慌的人们来说,一切却仿佛就在昨天。

  本是一个静谧而安详的夜晚,却因一则所谓爆炸性的“消息”引发上万人惊慌出逃。2月9日深夜到10日凌晨,在江苏响水县上演的“大逃亡闹剧”最终导致4人死亡、多人受伤,而事发全程不过六七个小时。

  谣言伊始

  2月9日晚,响水县陈港镇大湾村村民刘洪昌和往常一样,给响水生态化工园区的一家化工厂运了几车土。晚上10点半左右,他突然发现厂区内冒起了白烟,随之而来的是一股比平时更加刺鼻的气味。

  “不好,又出事了。”刘洪昌顿时紧张起来。他家所在的大湾村与化工园区仅隔一条马路。2010年11月,园区一家企业发生氯气泄漏,30多名工人中毒。2007年,化工园区还发生过一次伤亡达50人的爆炸,村民们当时感觉“像发生了地震”。

  感觉“出事”的刘洪昌随即给几个正在一起打牌的朋友打电话,提醒他们:又有氯气泄漏了,“赶紧往上风的方向跑”。随后,牌局立刻中止,大家迫不及待地将这一“可怕的消息”通知家人、亲友。

  事后,刘洪昌这个电话被响水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认定为“大爆炸”谣言的源头。

  散布传播

  很多村民回忆,自己当晚是从被窝中被惊醒的。

  谣言以电话、短信、论坛帖子等方式在不同的人际网络中飞快地传播,整个响水县的手机网络一度陷入瘫痪状态,只有小灵通尚能接通。

  双港镇塘港村村民潘东记得,“移动电话打不进去了,都是占线,家家都在打,固定电话都没人接”。

  在响水县城一家婚纱店从事数码设计工作的村民小胡接到的预警电话,居然来自数百公里外的无锡。“快逃命吧,化工厂又要爆炸了,我亲戚说陈港镇的人都快跑光了。”她在无锡打工的好友焦急地说。此时,凌晨3点多钟,惊醒的小胡并没有怀疑消息的真实性,她家距离化工园区只有10分钟车程。她立即拨通父亲的电话,让父母赶快到县城来。

  恐慌出逃

  2月10日凌晨2点左右,响水大逃亡达到高潮。据响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周厚良介绍,当日加入逃亡大军的人涉及陈家港镇、双港镇等4个乡镇的30多个行政村,超过一万人。

  风声并不是没有传到化工园区。也正是从凌晨2点开始,陈家港生态化工园区的环保热线涌进了大量电话。“化工园区的大和氯碱厂是不是氯气泄漏,马上就要爆炸了?”附近村民接二连三地焦急问询。

  化工园区管委会负责安全的张副主任得知消息后,立刻从家赶往园区。这里聚集了48家化工企业,按规定,平日里为确保安全,由张副主任带领24人分三班,每天不间断地进行安保监督工作和相关设备检测。

  “当时,经过我们仔细排查,园区内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发生氯气泄漏,并有爆炸迹象。我们不断跟村民解释,可根本没人听。”推搡与吵嚷下,园区工作人员的劝阻无济于事。

  而潘东在打了另一个电话后更加坚定了要逃亡的决心,他是跟当地派出所值班的朋友通了电话,朋友告诉他“可能发生了爆炸”。

  就是在各类信息的交错汇集中,响水县国道、省道、县乡道上塞满了人。村民们回忆说,当时到处都是逃亡的人,有开小汽车、拖拉机、摩托车、电动车的,还有徒步行走的,黑压压的一片,场面十分混乱。

  陈港镇王商村村民蔡凤英后来描述说,她一家九口人摸黑奔跑,由于走得匆忙,孩子少穿了件毛衣,冻感冒了。而那些骑摩托车的人,很多发生冲撞,摔得鼻青脸肿;还有人电瓶车没电了,便干脆把车扔在路边独自往前跑;还有汽车和拖拉机发生碰撞的场面,“现在想想还是很害怕”。

  众多事故中,潘东一家人的遭遇最悲惨。他带着家人搭上了邻居亲戚开来的农用车,农用车上后来总共挤了二十多人。天黑下雪,车子不幸坠入村边的河沟,包括潘东3岁孙子在内的4人不幸遇难。

  等到天亮时,多数群众已跑到了离家数十公里的地方。

  阴影未散

  响水县政府有关部门提供的一份情况通报说,事件发生后,响水县“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召集相关镇区和部门进行会办,落实人员,现场调查事件发生原因,深入村组稳定群众情绪,维持交通秩序。同时,通过手机短信、政府网站、电视台、电台及时向社会公布事件真相”。县政府发言人周厚良表示,“通过我们调查证实,这个事件是一起纯属由谣言传播而引起的群众恐慌的事件”。

  大约从10日早晨6时左右,有关“没事了”的说法再次经过口口相传,“逃亡”的村民开始陆续返家。

  周厚良介绍,为切实降低事件影响,10日上午,县委县政府一方面继续组织干部深入农户,挨村逐户做好宣传工作,通过电视、网络、广播进一步向群众说明真相;另一方面,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媒体说明事件真实情况,引导舆论,以正视听。

  根据县政府2月13日的通报称,2月12日, 2名涉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的犯罪嫌疑人刘某、殷某被刑事拘留,违法行为人朱某、陈某被行政拘留。

  但“谣言”的澄清与问责,没能彻底削减村民们的恐慌。双港镇塘港村村民张喜告诉《国际先驱导报》:“现在如果有人告诉我要爆炸,我还是会跑,先跑再说,保命要紧。”

  对此,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笪素林认为,当地政府发展化工产业的指导方针没有错,也相信政府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这些离群众的心理期盼、离化工园区附近村民安居乐业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大量村民长期对化工污染的恐惧心态,就是很好的说明。“化工项目在引进之初,政府就应考虑如何消除民众的恐慌,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并把这些措施提前告诉民众。”笪素林说。

  恐慌心理的探源与应对

  社会:恐慌考验社会安全网和政府公信力

  【作者】毛寿龙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一个人可运用的社会资本越少,自我保护的反射就越强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防辐射而去“抢盐”,看似荒唐,但背后折射出不少问题。

  在我看来,不是所有的“抢盐”都是恐慌下的“从众行为”。中国人一直有抢盐的习惯,一旦看到物价上涨的风头,大家首先去抢盐。上世纪八十年代,盐价、油价经常涨,抢购行为并不少见。

  人群中,一部分是理性的,一部分是非理性的,还有一部分是以反理性的方式来做的。比如买盐,别人去买的时候你不去买,万一真卖完了而你又需要,那你就吃亏了,家里可能无“盐”以对,那不得去求别人要盐了吗?所以,有这种思维的人是理性的;还有些人在别人越不理性的时候,他越反理性地去抢购,可能获得一些投机,这在股票方面非常明显。大家抢购盐时,就有游资炒作,把盐业股票价格抬高。

  不过除去反理性的方式,恐慌行为都是基于对自身利益受到伤害的担忧。这是因为,中国的社会安全网相对比较缺乏,更多的时候需要自己确保安全与否,个人保证个人的利益。

  通俗地讲,社会安全网意味着一旦出现问题,大家很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比如没有盐了,谁家有盐可以帮上忙。过去,这种社会安全网依赖于乡委会、村委会、单位,现在,城市人即使是亲戚朋友都很少走动,相互间也不愿“求”人。换句话说,一个人可运用的社会资本比较少,这使得人们必须依靠自己。

  在灾难面前,日本人比中国人显得“镇定”很多。一方面从灾害应对来讲,日本对灾害管理的常规化程度比较高,他们经常有常规化训练,灾难面前不容易着急;另一方面从社会成熟度来讲,如果中国平时有发达的社会组织能够让参与其中的人认同感较高,在危机面前这些社会组织就能起到削减恐慌的作用。因此,发展公民身边较多的、可依靠的社会资本(比如民间组织的建设),让社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安全网是非常重要的。

  面对类似于“抢盐”的集体行为,关键时刻政府只能选择做两件事,一是告诉老百姓专业性的知识,辟谣;二是整顿规范市场,稳定食盐供给。

  一般情况下,政府需要请专家解释科学知识,但我们很多专家说的话往往老百姓“听不懂”。例如,专家说核辐射影响不了中国,但是结论说得太坚决,容易引起质疑。从这个意义上看,政府辟谣确实要传达给公众客观和现实的话语。但更重要的是,应该在平时就让大家接受科学的知识,或者让老百姓习惯于一些不确定风险。如果平时很安全,忽然面对风险,那么公众要追求更高的安全感,就会出现恐慌行为。

  当然,很多恐慌与灾难有关,还有很多恐慌与政府自身政策有关,比如“限购令”下的购车、购房恐慌。这与政府公信力不足有关。

  去年,有的地方政府曾一度辟谣说买机动车不会限号,但后来又有限制政策出台。现在核专家说中国的核电站都是安全的,但第二天有关部门就要求对核电站全部进行检测。这种矛盾其实也是没有问题的,但中国缺乏一个政治空间的公共领域。公共领域总是有不同利益代表说话,而我们经常搞“一言堂”,所以政府的话成了唯一的,政府做任何事情都是绝对的,但一旦发现政府进行政策变化并会来回折腾时,政府公信力自然就低了。

  所以,政策本身的出台过程需要一个辩论的空间并让公众参与进来。可信度都是通过相互质疑和辩论提高的。只有公众充分参与决策的讨论过程,社会安全网才能从根本上发挥效用,而政府公信力也才能逐步建立起来。

  文化:“小道”文化提出传播新课题

  【作者】张颐武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我们必须体谅中国人传统的传播习惯,必须体谅历史遗留的商品短缺感,更必须体谅面对未知世界产生恐慌的“人之常情”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意外的“抢盐”风潮,引起了社会公众的高度关切。这件事虽然经过反复辟谣和得力的处理影响有限,但也留下了诸多值得观察和反思的问题。

  何致恐慌?有不少人认为是公众缺少科学认识和理性的分析能力所致,也有人分析是某些人为了牟取利益而制造紧张。这当然都是重要的方面,但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更复杂。

  心理学上把“抢盐”解读为在危机中的从众行为,现实抢购的比例是:少数人恐慌,多数人从众。我始终认为,这是基于人性的正常反应,人之常情,只是程度不同。现在包括美国在内的多个国家都出现了抢购风潮,所以看待中国人恐慌下的从众行为不一定要强调中国人这个特殊群体,虽然结果往往是糊涂人带动、影响了明白人,将事情弄得相当荒诞。

  这种“荒诞剧”背后有两种心理值得关注:一是现代人对于自身脆弱性的极度敏感。由于现在的生活是一个复杂系统,是一个所谓“风险社会”,人越来越全面地依靠社会的支撑,这使得他无法适应环境剧烈变化,会让其自身抗御风险的能力较弱,一旦出现某种负面信息,就会放大心理的焦虑和不安;二是二十世纪的中国人经历过很长时间的商品短缺,中国基本生活物资的丰裕和充足供给仅仅是近二十年以来才解决的。这些在我们的心理上留下了相当刻骨铭心的记忆。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有过度的反应,担心过去物资匮乏的状况会重演。

  正是这两种心理相互激荡,使得抢购风潮能够形成。而在这种状况下,平时影响力大的新媒体如微博,能发挥的作用就相对有限。在微博中,普及常识、嘲笑“抢盐”一直是没有任何疑义的主流声音,并也得到了相当充分的传播。但作用不是非常显著,这说明关注“柴米油盐酱醋茶”、到超市抢购的人群和微博中的人群并不完全重合。至少在城市中,真正关注日常所需的人往往年纪偏大,往往通过口耳相传来获取信息,人际关系传播的信赖度超过了对媒体的信赖。这并非是有人讲的“造谣文化”,而是一种以“小道”消息的传播影响为主的的传统习惯的延续。

  如果说口口相传的谣言对恐慌的蔓延起了负面作用,我们在危机中仍可看到一个积极因素。这就是大家怕乱,主流民意是中国能够稳定发展,避免任何政治的动荡、社会动荡,人们愿意过安定的日子。这是我们维系稳定社会的一个重要前提。

  在这个前提下,如何提高社会管理和进行传播疏导是重要议题。尤其当公共媒体和新媒体等传播手段都有局限的时候,需要强化在基层的社会应对能力,即通过强有力的社区中的人际网络传播正面的有效信息,抑制口耳相传的谣言,确实至关重要。基层组织的管理能力和应对能力是中国社会原有的一个重要特点,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这一状况有所变化。现在看来,加强这方面的功能,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因为我们必须体谅中国人传统的传播习惯,必须体谅历史遗留的匮乏短缺感,更必须体谅面对未知世界产生恐慌的“人之常情”。

  科学:通过科普减少无畏恐慌

  【作者】火恩杰 上海市灾害防御协会副会长

  万事开头难,只要意识到问题所在,科普并不是一件复杂的事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前几天,我的手机里也收到了短信,让大家去买盐。但是我告诉周围人,这都是谣传,不要相信。

  其实很多谣言之所以得到广泛传播,关键是缺乏相应的知识,比如很多人不知道海盐主要是工业用盐,不知道依赖碘盐无法防止核辐射等。谣言止于智者,有知识的话就不会传播谣言。有人问,从非典到现在,为什么“智者”的比例好像没有增加多少?无畏的恐慌为何仍然不时出现?这恐怕正是当前的一个关键问题。

  首先不得不反思的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和教材的编写对科学知识的普及抓得不够。大家都很感慨,日本经受了这么严重的地震,老百姓还相对比较淡定,这种灾难下的“平静”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近现代以来,日本人对地震的研究走在世界前列,主要大学都设有专门的地震研究所;国土上的地震监测点很密;百姓对地震的相关知识了解得很多。

  我们应该对此认真思考:如何提高国民素质?

  搞国学、道德教育等,这些只是提高素质的角度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做好科普工作。以上海为例,上世纪八十年代,南黄海发生6.2级地震,消息传到上海,当时就有大学生跳楼。后来总结这个现象,人们感觉到必须要普及科学知识。于是这方面工作做了10年,到1996年时,南黄海又发生6.1级地震,没人再跳楼了。这说明,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普及科学知识,对减少不必要的恐慌是非常有好处的。

  另外,我们什么都讲透明,政府应该把一些真实的信息适时告诉老百姓。比如,我们宣传地震,以前说不要宣传,怕引起老百姓的担心是不是要来地震了?紧接着就会有一些地震谣言出现,以前确实出现过这种情况。但我们不能因此而不去宣传。我一直主张对地震知识的宣传是主动而不是被动的,主动告诉大家地震科学知识,同时结合当地的地震背景、地震历史、地震情况,这样老百姓能了解到当前自己居住城市的震情是怎样的,再加上普及的知识,他就能够对当地的地震形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判断。

  在日本,任何震级的地震信息都会对外公布,这对稳定民心也发挥了一定作用。相形之下,我们国家还是有所欠缺。

  具体到如何普及科学知识的层面,我一直主张,一是通过教育系统,对学生进行灾害教育,并且是综合的灾害教育。虽然很多灾害形成的科学原理不一样,但是地震、海啸、台风等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中有共同的地方;二是建立专业的地震博物馆进行专门教育;此外,报刊杂志、每年的防灾纪念日都可以介绍和宣传灾害知识。

  现在相较于地震,对核辐射的知识普及和宣传尤为不到位。更多的人,只是对核辐射的威力停留在笼统和模糊的层面。其实,我们已经进入到“核时代”,国家核电站发展很快,应该及时宣传原子核的裂变是怎么回事?放射出的物质是什么?人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注意哪些问题等。既要宣传知识,同时也要宣传防范内容。这个过程可以很简单。比如,中学的物理课已经开始学习原子的结构、裂变反应等。我们可以补充一个章节介绍:现在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渠道有哪些?安全设施做得怎么样?万一有泄露,多少剂量对人体有影响?我们国家有多少核监测部门会对老百姓负责……

  万事开头难,只要意识到问题所在,科普并不是一件复杂的事

  (本版文字均由本报记者 邓媛 采访整理,实习生李珵亦有贡献)

  作者:邓媛 李珵亦有贡献
[上一页] [1] [2] [3]
(责任编辑:UN011)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