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综合 > 法制日报

石家庄:大调解大帮扶构建和谐城市(图)

来源:法制日报
2011年04月23日09:15
图为调解过程中调解员正在做详细的笔录。

  文/图本报记者马竞曹天健

  前不久,河北省高邑县大营村村民栗现法如愿以偿地领到了保险公司赔付的5000余元校方责任险。

  去年秋天,栗现法读高中的儿子栗晓乐在学校打扫卫生时不慎从高处摔下,腿部骨折。学校将孩子送县医院治疗,并预交了2000元住院费,这笔钱用完后,学校没有再支付治疗费用。栗家为此找到学校,学校称,每个学生都投保了校方责任险,治疗费用要由保险公司出,但具体赔付金额和赔付时间都要由保险公司决定,学校无法左右。

  一晃几个月过去,事情也没有下文,栗家找到高邑县教育系统人民调解委员会反映问题。调解员任德平仔细了解了纠纷经过后,请来学校负责人,耐心做矛盾化解工作,最终双方达成协议:校方督促保险公司在30日内解决赔付问题;如保险公司不能如期赔付,学校须再为栗晓乐垫付3000元。不久前,学校将5500余元赔付款送到了栗现法手中。

  高邑县县委书记李锡海说,去年12月,高邑县围绕建立和谐社会的总目标,针对综合治理矛盾高发领域信访问题,创新工作机制,设立了15个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密织网络,民调前置,充分发挥了人民调解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基础作用。

  石家庄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市综治办主任刘志魁告诉《法制日报》记者,高邑县建立专业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做法只是石家庄市深化“三位一体”大调解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石家庄市在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中,把“三位一体”大调解作为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首要手段来抓,有力地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调解组织全覆盖四项机制紧衔接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在全国率先构建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位一体”大调解格局的石家庄市,不断深化“三位一体”大调解体系建设,在市、县、乡、村四级建立起立体化、网格状调解组织,1万多个调解组织覆盖全市城乡。市一级还建立起医疗纠纷调处中心、交通事故民事损害赔偿人民调解委员会及巡回人民调解委员会。市、县两级在政府法制办、公安、司法、民政、工商、人保、卫生、交通、国土、建设、城管、环保等部门建立起727个行政调解中心,在工会建立起劳动争议调解中心。全市24个县(市)区、288个乡镇(街道)和6个工业园区,全部建立了“三位一体”大调解中心。各基层人民法庭建立了人民调解室,派出所建立了1233个联合调解室。18万人民调解员活跃在全市城乡,实现了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民调组织,哪里有矛盾纠纷,哪里就有民调员出现。

  在大调解实践中,石家庄市创造性地推出“三位一体”大调解“四项机制”。

  联席会议机制盘活“三位一体”大调解一盘棋。市、县、乡三级均成立了各级综治办牵头的协调领导小组,有关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衔接联动机制的意见》等20多个文件,对调解工作作出统一安排部署。

  协调联动机制整合调解力量形成一股劲。全市各类调解组织统一建立例会、联合调处、领导包案、挂账督办、信息反馈、责任查究等制度,协调联动。2010年,全市共排查各类民间矛盾纠纷67656起,成功调处66446起,调解率达到100%,调解成功率达到98%,调解协议书履约率达到95%。

  衔接接力机制确保“三位一体”大调解无缝对接。在该市,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大调解中心、巡回法庭作为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衔接枢纽,建立起纠纷劝导引导机制、委托或邀请机制、人民调解协议书和行政调解协议书司法确认机制,在程序、效力上形成调解力量和环节的力量对接。

  考评机制激发出调解工作的最大潜力。石家庄市对调解工作进行量化考核,2006年至2010年,该市先后对全市46个调解工作先进集体和640多名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4个因调解工作不力发生重大问题的单位和6名调解人员给予通报批评。

  社会大帮扶工程降低重新犯罪率

  “培训中心管吃、管住、管培训,学好技能本事是自己的。要是没有这个培训中心,说不准我还有可能回到监狱去。”

  40岁的吴刚(化名)曾经两次因为违法犯罪被关押。他说,两次犯罪都是因为没有就业本领无业可就,最后动了邪念。两年前,吴刚刑满释放后在石家庄蓝天职业培训中心免费学习了焊接技术,中心推荐他到一所技校担任了电气焊教师,他已先后带出几十名徒弟。

  2004年,石家庄市在全国首创以接受“三无”(无家可归、无业可就、无谋生技能)刑释解教人员为主的免费培训基地石家庄蓝天职业培训中心。培训中心由政府每年拨款100万元,市司法局和市中级人民法院抽调人员进行管理,劳动就业部门给予配合,对刑释解教人员进行免费就业技能培训。

  蓝天职业培训中心的建立为石家庄市做好重点人群管理作出了有益探索。

  2009年,石家庄市出台《关于构建“三位一体”大帮扶体系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要健全重点人群管理的四项机制,把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社区服刑人员社区矫正和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保护教育三项工作有效整合,形成“三位一体”的社会大帮扶体系。

  健全刑释解教和社区服刑人员培训就业机制。市劳教所建立了社区服刑人员创业促就业培训基地,各县(市)区全部建立了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基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工商部门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满足了刑释解教和社区服刑人员适应社会生存的需要。

  健全管控衔接机制。2010年8月,石家庄市建立并实施服刑人员社区矫正帮教协议书制度,以协议书的形式明确了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和义务,确保帮扶各个环节的无缝衔接。

  健全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保护教育机制。全市形成了以石家庄市少年儿童保护教育中心为依托的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保护教育网络。各县(市)成立了未成年子女的经济扶助、保护教育机构。石家庄少年儿童保护教育中心几年来共接收和保护教育困难儿童725名,没有一名重新流浪和违法犯罪的孩子。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顾秀莲对“少保中心”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提出全国其他地方都要推广石家庄“少保中心”的经验。

  健全服务保障机制。石家庄市各县区司法局专门成立了社区矫正科,乡镇(街道)司法所配备了专职人员,社区招录了专门的社区矫正工作者,全部落实了社区矫正经费,为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位一体”社会大帮扶体系的建立和四项机制的建立健全,使全市刑释解教和社区矫正人员接管率达到100%,安置就业率达到96.1%,累计重新犯罪率分别控制在0.8%和0.5‰以内。来源法制网——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Newshoo)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