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指出,要把服刑人员教育改造工作纳入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的整体部署中谋划和推进。
司法部部长吴爱英强调,要不断提高教育改造质量,为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做出积极贡献。
河南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王文海要求:“构建大教育格局,就要把教育人、改造人放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中用心谋划,在降低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上下功夫、见成效,在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融入社会方面多思考、多运作。这就是教育改造工作的创新管理。”
按照河南省司法厅、省监狱管理局的部署,河南监狱在日常的教育改造工作中不断加大职业技能教育工作力度,着力拓宽职业技能教育渠道,让服刑人员出狱之前掌握一门以上职业技能,考取一门以上被称作“绿卡”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2003年以来,河南省有27800余名服刑人员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考核,22507名服刑人员获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19456人获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2936人获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115人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6000余人出狱前签订了就业协议。河南省平原监狱就是河南司法行政系统落实“首要标准”、创新教育改造工作的一个典型。据该监狱监狱长陈松介绍,监狱实行的“新生就业”规划,使服刑人员的心理素质、技能素质、文化素质明显增强。近年来,平原监狱已有800余名刑满释放人员怀揣“绿卡”回归社会,谋到了职业。
平原监狱监狱长陈松(右一)到劳动车间指导服刑人员学习车工技术。
警察辅导服刑人员学习电脑知识。
专业人员教服刑人员学习汽车维修技术。
刚从河南省平原监狱刑满释放的王凯,春节后在广东深圳市的一家服装厂找到了工作,月薪4000余元。王凯手拿着中级资格证书高兴地说:“是这张"绿卡"让我有了新生。凭借这个服装中级资格证书,我在这里能够很好地发挥自己的技能,这都要感谢监狱推行的"新生就业"规划的好政策!”
“新生就业”规划模式走进监狱
“大部分服刑人员刚入狱听到"新生就业"规划这个词时,都感到很惊讶。他们以为这只是大学生才应有的"专利",还有的服刑人员原本就没有听说过。经过教育改造,很多服刑人员成为了"新生就业"规划的受益者,拿到了"绿卡",为顺利回归社会创造了条件。”平原监狱政委吕树合介绍道。
2008年6月,全国监狱把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作为衡量监管工作的“首要标准”后,河南司法行政系统随即开展大学习、大讨论,着重研究如何改进监所教育改造工作,提出把实施“新生就业”规划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突破口,不断提高教育改造水平。按照省司法厅的部署,平原监狱在全省监狱率先开展了“新生就业”规划教育探索,让服刑人员出狱后成为合格的社会人才。
平原监狱监狱长陈松介绍,“新生就业”规划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在服刑人员教育改造创新中的拓展。我们大胆尝试、巧妙嫁接、灵活应用,对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产生了非同寻常的借鉴意义。针对服刑人员大部分都不懂生涯规划的现状,该监狱认真调研,因人制宜科学施教。他们抽调一部分学历高、表达能力强的警察担任教师,从服刑人员入狱开始,警察教师便从基础生涯规划知识讲起,一点一滴地给服刑人员灌输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在全监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服刑人员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大部分即将刑满释放的服刑人员对自己将来从事何种职业,如何发展缺乏清晰定位,当被问到有关“新生就业”规划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时,如“是否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是否知道自己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职业”等,能够做出肯定回答的服刑人员不多,甚至有的服刑人员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缺乏必要的再就业思想准备。
有调查表明,许多刑释人员对今后就业的选择不是从自身的特点、能力和社会需要出发,而是盲目地追求工作带来的社会地位、发展空间、高薪酬等。“原来监狱未能充分发挥就业指导功能,缺少对服刑人员科学系统地"新生就业"规划辅导。一方面表现在监狱的新生指导侧重于培养服刑人员的"可就业性",着眼点放在求职技巧的指导上,旨在让刑释人员在求职时能够用恰当的方式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另一方面表现在监狱"新生就业"规划师的缺乏上。原来监狱大部分"新生就业"规划教师一般是由从事服刑人员管理工作的管教警察来担任,这些警察往往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吕树合说,“针对这种情况,监狱特地从各大专院校外聘了50余名老师,抽时间为服刑人员讲解职业新生教育的有关知识。”
“刚入狱时,由于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感觉自己的未来没有任何希望,在内心里很排斥与学习有关"新生就业"规划方面的知识,这一点,相信最初入狱的很多人都有同感。然而,老师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讲解有关这方面的知识,以及学习"新生就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引导我们进行职业体验,让我们对"新生就业"规划有了全新的认识。”在平原监狱教育监区服刑的王恒说。
平原监狱在实际工作中另辟捷径,创造条件让服刑人员进行职业体验。授课老师告诫服刑人员,对于一个新事物的认识,人们需要经历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再到非理性的过程。先感受到了“阳光”,才理解“温暖”。"新生就业"规划是需要严肃、系统的理性思考,要从感受职业开始。该监狱在给服刑人员灌输"新生就业"规划知识的过程中,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以讲故事的方式为服刑人员讲解了很多“职业体验”的例子,起到了较好的引导效果使服刑人员能准确为自己定位。在服刑期间能理解未来的社会环境,区分监狱与社会,不再以一个失败者的心态看待终究要回归社会的自己,让他们拥有一个社会人的心智模式和自身定位,拥有一个合理的就业兴趣和健康的就业价值观,在此基础上,新生规划、就业指导,甚至是对就业的关注,才能随之扩展。
融入社会“零适应期”新模式
第一次从监狱警察口中听到“新生就业”规划时,服刑人员何伟瞪大了眼睛。他说:“到监狱服刑后我心灰意冷,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呗。至于出狱后要做什么从来没想过。我觉得对我们服刑人员讲"新生就业"规划,简直是有点不可思议,即使学了,对我这样的人也没任何用处。”
“后来,监狱警察让我做了心理测试和性格测试。”何伟回忆说,活到40来岁,还是第一次参与这类测试。测试结果出来后,警察与他一起商量,并耐心地给他讲解了“新生就业”规划的意义,为他制订了人生第一份“新生就业”规划。“测试结果显示,我做事情还比较有耐心。”何伟说,在警察的帮助下,他原先的抵触情绪没有了,还报名参加了缝纫工培训班。
“服刑人员很多都是因为入狱前没有一技之长,难以融入社会、立足社会,才走上犯罪的道路。以前是干什么学什么,而开展"新生就业"规划之后,是社会需要什么,监狱就让服刑人员学什么。”平原监狱副监狱长于俊杰说。
从中原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出发,平原监狱开展了十几种职业技术培训,办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技能培训班近30个。据统计,2005年以来,他们共开展了车工、钳工、铣工、焊工、维修电工、缝纫工、园艺工等15个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并把该监狱三监区、四监区及服装监区打造成为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平原监狱还根据当前市场的就业形势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相继开展了书画、音乐、电脑操作与维修、汽车摩托车驾驶与维修、旅游与酒店管理、中西餐制作等12个特色专业培训班,让那些有一定专业基础的服刑人员能够在监狱系统地学习到扎实的专业理论和技术,为刑释后的再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平原监狱根据教学需要,添置了许多教学器材,购置了标准毛塑黑板16块,讲台8个,电教投影仪8台和标准课桌、方凳350套,大大方便了教学工作的开展,使教教学硬件设施上了一个新台阶。
2010年年初,该监狱还与郑州大河学院开展了联合办学活动,为服刑人员送来最新最实用的职业技术,进一步拓宽了服刑人员刑满释放后的再就业道路。此外,他们广泛收集各种就业信息,与社会多家职介机构建立了长期联系等,并与监狱所在地区的工商、税务及劳动保障部门密切合作,共同为刑释人员的再就业工作献计献策,探索新渠道,寻找新出路,做到了早着手、早准备,未雨绸缪。
何伟所在的缝纫技能培训班,由新乡当地服装职业高中多名老师帮教。“开学时,我什么都不会。老师带了一个学年,年终测试时,我缝了一件完整的衣服。”捧着自己的“作品”,何伟高兴了很久。再过一个月,何伟就刑满释放了。他自豪地说,因为手里有服装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眼下已经有好几家来监狱招聘的服装厂愿意聘用他。
未出监狱先被聘用或者刚出监狱就走上工作岗位在平原监狱早已不是新鲜事,但这种现象背后鲜为人知的是该监狱在积极探索实践即将出监人员融入社会“零适应期”新模式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走过的坎坷道路。如今,这种全新的再就业模式在平原监狱服刑人员和刑释人员身上已经显现出了巨大的作用,真正为服刑人员的刑释就业撑起了一片天空,同时,也带动了平原监狱整体工作的科学健康发展。
“在监狱里,像何伟这样的未出狱即被用人单位聘用的例子有很多,这与监狱在教育改造工作中始终坚持"首要标准",积极探索即将出狱人员融入社会"零适应期"新模式是分不开的。”于俊杰说。
针对部分刑释人员在敬业精神、实践应用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等多方面还存在不足的问题,平原监狱以创建“企业课堂”为抓手,围绕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合格应用型刑释人才这个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探索人员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就业工作方式方法,大力加强服刑人员就业指导队伍建设,逐步建立了刑释人员就业和人才培养良效互动的长效机制。
“企业课堂”转变教学旧方式
“企业课堂”是提升刑释人员职业素养的新型教育改造模式。其重点是转变以往课堂教学一灌到底的教育改造模式,将课堂教育的部分内容移植到企业层面,把教育改造与刑释人员就业方向、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企业课堂”拉近监狱与企业的距离,使服刑人员能够基本了解企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掌握职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同时也使服刑人员能够清晰的认识自身特性、职业特长,从而自觉确立职业意识和职业观念,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
在“企业课堂”实施的过程中,平原监狱把“企业课堂”的教学内容具体细化为职业素质和职业要求、即将刑释人员“新生就业”规划、即将刑释人员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求职取向及企业评价、生产管理与操作流程、角色转换与社会适应、踏上成功之路等7个模块。该监狱服刑人员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每年都要邀请专家、优秀企业家、优秀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和优秀刑释人员来该狱,举办专门的报告会、讲座,为即将刑释人员上就业指导课,以典型案例、亲身经历来教育服刑人员,体现了“企业课堂”的真实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世上职业千奇百态,人也各有千秋。新生就业教育,除了可以引导服刑人员将来刑释后如何挑选职业,避免“被工作规划”,帮助刑释人员顺利走向就业市场,寻找到满意的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更重要的是可以启迪服刑人员如何关注当下,链接未来,为服刑人员的顺利改造提供信心和不竭的原动力。
道德教育引人向上树立信心
“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适合做什么?我的目标是什么?这些,是"新生就业"规划中所要回答的问题。”平原监狱监狱长陈松在带领党委成员学习时畅谈道。除了监狱领导言传身教,该监狱还邀请大学的一些知名教授等“新生就业”规划权威人士来监狱开设就业规划课程。
“现在国内最缺的就是技术熟练工人。你们在这里有足够的时间来训练,这就是其他人所没有的优势。要正确看待你们自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一名教授在谈到“新生就业”规划时说。平原监狱在日常的教育改造工作中,始终坚持把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融为一体,使其互为依托,相互依存,共同发挥对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功能,为刑释人员迅速成功实现再就业提供有力的帮助。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道德标准,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标准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应该自觉遵守的一种道德规范。服刑人员之所以触犯法律,犯罪入狱,首先就违背了广大人民群众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正是基于上述理解,平原监狱在日常的教育改造工作中把道德教育放在了各项教育活动的首位,开展了一系列以矫正服刑人员失衡的道德标准为目的的道德教育活动。“七心教育”、“五砺教育”、“国学教育”、“美学教育”、“微笑教育”等相继在省平原监狱如火如荼的展开,对服刑人员进行系统的道德伦理理论和具体行为规范教育,引导他们从我做起,从身边事做起,让他们感悟道德力量,接受灵魂洗礼,启迪善良心智,提升道德水平,自觉投身到自我改造之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生。
“道德教育不仅彻底涤荡了我们曾经丑陋的灵魂,扶正了我们倾斜的道德天平,而且还开启了我们人生的崭新境界,为我们指明了改造和回归社会后的人生方向,也为我们成功实现再就业打下了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将使我们终生受益。”平原监狱一名即将刑满释放的服刑人员在他的改造日记中写道。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平原监狱重视文化活动建设,各分监区都成立了各具特色的艺术表演队,以丰富服刑人员的文化生活,陶冶他们的情操。该监狱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时,让服刑人员在丰富多彩的监狱文化活动中碰撞火花,放飞激情,提升思想,铸成人格。读书活动、国旗下讲话、专题辩论、各类体育运动会及比赛、主题丰富的文化艺术节、军训拉练、各类爱心捐助活动如雨后春笋,异彩纷呈。这些活动,集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娱乐性为一体,让理论的认知投入到实践中去,使服刑人员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格升华。这样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犹如一泓清泉,在注入服刑人员内心的时候,涤荡着他们心中的尘埃,成就他们鲜活的人格之标、生命之梦。
为帮助服刑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平原监狱还经常组织名师讲堂,以优秀的中华文化引人向善。“我觉得在人的成长中遇到坎坷算不得什么,最重要的是你怎样看待,通过在狱中自身不断学习和积累,积极参加监狱开展的各项主题教育活动,学习向善的道德观,并通过活动启发自己去思考忠孝礼仪等传统价值观,这将对以后回归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在该监狱五监区服刑的张平说,“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朱队长讲孝,我听了心里不好受,想起自己在家乡的父母亲,发誓出去后一定好好工作,不再犯罪,好好孝敬老人”。
“监狱文化是一种持续的教育力量,它关乎教育改造环境的优化、监狱警官成长的方向、服刑人员改造的质量,关乎监狱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关乎监狱的可持续发展,关乎监狱特色的形成、监狱品牌的造就。”陈松说。
平原监狱进一步加大了“三项教育”的力度,确保“三项教育”切实发挥出各自应有的功能。在文化的感召下,该监狱的绝大多数服刑人员的遵规守纪意识显著增强,服刑人员讲文明、懂礼貌,言行举止处处显出良好的素养。服刑人员通过传统道德教育的熏染,充分认识到了自己的犯罪给亲人以及社会带来的巨大伤害,纷纷以各种方式向亲人表示忏悔和感恩。同时,服刑人员对监狱开展的“新生就业”规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自己的未来改造充满了信心。“对服刑人员来说,"新生就业"规划首先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有时候,树立信心比职业技能培训重要。”
让刑释人员与企业无缝对接
2008年底,平原监狱和新乡市劳动局联合在监狱建立了就业指导站。新乡人力资源与社会劳动保障部门每周更新一次用工需求信息,每月组织一次就业指导讲座,每季度组织企业进监招聘。该监狱就业指导站还利用互联网发布就业信息,帮助即将刑释人员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正确就业观念,多渠道推荐刑释人员就业,为刑释人员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平台。
据悉,平原监狱就业指导站还与企业联合,把手机键盘、缝纫与电焊方面的实训产品引进狱内,使服刑人员由简单模拟转变成为企业真实的生产,这种狱企职业教育深度合作模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对增强刑释人员的就业适应能力效果十分明显。
于俊杰说,该监狱职业教育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调整升级而“走”,围绕企业技能型人才需要而“转”,适应市场需求而“变”,逐步形成了多种狱企职业教育深度合作模式,实现了监狱与企业合一、课堂与车间合一、服刑人员与学徒合一、警察教师与师傅合一的局面,实现刑释人员与企业无缝对接。
服刑人员朱伟伟参加了两次招聘会,有四五家企业看中了他。经过仔细比较,朱伟伟最后决定回家乡驻马店工作。“根据"新生就业"规划知识,在家乡找份稳定工作,父母亲盯着,可能更适合我。”
与朱伟伟一样,不少服刑人员在接受新生就业规划后,对自己进行了重新审视。
2009年,刑满释放的金伟是平原监狱六监区技术最过硬的缝纫工,第一批拿到高级技工资格证。出狱后,他自己创业,在老家永城办起了一家服装厂。去年底,他重返监狱,聘用了8名昔日监友,月薪都在3000元左右。
问及金伟为什么重返平原监狱来招聘监友,他说:“重返再生地来招聘监友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为了感谢监狱的警察,是他们教会了我重新做人,怎样做人,怎样感恩;第二,是我了解监友们的技术是过得硬的,而且个个都怀揣资格证书。最重要的是经过监狱警察的教导,监友们懂得珍惜工作岗位,有很多的监友具有创新的精神和较强的责任意识。”
“拿到职业资格证书的刑释人员,有的自己创业办厂,有的当职业经理,有的当车间班组长。”陈松说,去年底,他们对部分刑满释放人员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发现没有一人再犯罪。
平原监狱不断实践服刑人员职业技能培养模式,加大对刑释人员创业教育的力度,并在探索中逐渐认识到,监狱如何提高刑释人员的创业创新能力,培养教育创业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较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刑释人员,是教育改造工作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更是贯彻“首要标准”的重要核心命题。
“开展服刑人员刑释创业教育的目的并非是要出监人员马上创业,而是意在对刑释人员进行创业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通过服刑人员对“新生就业”规划的学习和理解,培养其创业的能力、素质,培养其独立意识。”于俊杰说。平原监狱进一步明确,开展创业教育,要以提升刑释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培养服刑人员的综合素质与发展潜能,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把创业教育的理念由技能型教育向素质型教育转变,把刑释人员的创业素质培养融入到人才培养理念中。
如何使服刑人员出狱后成为“香饽饽”?平原监狱的答案是:把“技能”作为服刑人员职业培养内涵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该监狱在教学中坚持“教服刑人员能学会的、教服刑人员有用的、让服刑人员"先学会,后学懂"的三个原则,调整文化课、思想课、技术教育课的上课比例,增加“新生就业”规划教育的时间。根据服刑人员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选定教学内容,再融合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内容。
平原监狱的狱内实训基地一律按照企业生产标准配置建立,车间建在狱内,课堂设在车间,令人耳目一新。“我公司委托平原监狱三监区生产的产品非常好,经我们对产品的检验,合格率为100%。这里的服刑人员才学了半年多就有这样的水平,确实不错!”不久前,该监狱把服刑人员加工的第一批产品交到浙江某企业,该企业负责人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在平原监狱最近举行的一次联欢会上,服刑人员李军有感而发,朗诵了美国诗人惠特曼的作品《大路之歌》:“我轻松愉快走上大路,我健康自由;世界在我面前,长长褐色的大路在我面前,指向我想去的任何地方……”
河南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王文海深有感触地说:“平原监狱的这种做法,当前河南多数监狱正在探索。这条越来越宽广的绿色通道,将指引刑满释放人员走向自新、走向充满希望的明天。”
(文中服刑人员均为化名)
文/图李孟陈俊峰来源法制网——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Newsh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