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问贫困
主编:熊曼琳 编导:侯珍玛 摄像:张明
主持人:大家晚上好,欢迎收看《经济半小时》今天我们继续关注贫困人群。在昨天的节目中,我们重返6年前曾经去过的四川省仪陇县。看到6年前家徒四壁的周相全一家的生活已经得到了改善,但是我们也发现周先艳姐弟俩依然生活在贫困中。当地依然面临摆脱贫困的艰巨任务。今天,我们将去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县去看望蒙汉国一家,也是在6年前,我们看到由于贫困,13岁的蒙汉国不得不辍学在家。他们家当年是个什么样子,现在的生活有没有变得好起来呢?先来看一段我们6年前拍摄的画面。
六年前我们曾经做过直面贫困的系列节目,分别对广西、贵州、云南、四川、陕西、甘肃六个省进行了报道,……六年过去了,广西自治区都安县保安乡弄鸦屯的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我们先来看一下六年前的一段画面……
这条羊肠小道是弄鸦屯通往外面的唯一出口。屯子里住了12户人家,当记者赶到那里的时候,正好碰到13岁的蒙汉国在放羊。
记者:这够你们吃多长时间啊?
答:三个月,天上下的雨水
记者:这都是雨水是吧
答:嗯
记者看到,水池中还漂浮着树叶和虫子,但是村民们很珍惜那里的水,因为如果用完了,就不得不每天往返3个多小时到山里去挑水。那个破旧不堪的三层木板房就是蒙汉国的家,一层用来养猪、养羊,二层供人居住,三楼是放一些杂物。
蒙明不:今年雨下得很大,风也吹去了,玉米倒完了,玉米收成没有多少。
蒙汉国的父亲蒙明不告诉记者,今年收成不好,口粮不够,所以必须出去买粮吃,全家能换钱的就是两头猪,但是猪却卖不出去。
蒙明不:抬出去要请一桌人,8个人抬,这样就已经耗去2只猪脚的钱
而猪卖不出去,也就没什么收入。这个贫困的家庭已经没有能力再让13岁的汉国继续念书了,虽然他想读大学。
记者:明年不能再读书了,你会不会很难过
蒙汉国:像我们这么穷,不能读书还有,还有什么难过
六年后
记者:通往屯里的这条路一直要往上走是吗?
村民:是,应该差不多了
记者:那等于还是要翻过这座山是吧
村民:嗯
六年后,记者再次来到了位于广西都安县这个名叫弄鸦屯的地方。蒙汉国家还住还是住在那栋破旧的三层木板房,由于道路一直没有修通,新养的一匹马,成了家里通往外面的主要交通工具。六年前整个屯里都没有通上电,现在家里还多了电视机、电饭锅等家用电器,喂猪也用上了电动的铡草机。而在蒙汉国家里除了新添置了一些家用电器,同时还多了一张遗照。
蒙美先 蒙汉国妈妈
蒙美先:他爸爸得病,是肝硬化晚期。
2007年,蒙明不不幸患上肝癌,那一年蒙汉国16岁,现在,蒙汉国还在广州的一家皮包加工厂工作,每个月能挣到1200元钱。为了节省路费,蒙汉国很少回家,除去日常花销,每年能给妈妈寄回1000多块钱,而母亲在家唯一能做的就是空空的等待和对儿子无限的思念。
蒙美先:平时都是天天想他,但他也回不来,没有办法
现在家里的农活都只能靠母亲一个人来干,如果没有儿子寄来的一点生活费,遇上收成不好的时候,吃饭都会成问题。
记者:如果说现在有一个愿望,妈妈最想许个什么愿?
蒙美先:现在最需要的是屯里的路能修好,如果有了路,生活就方便一些了。
主持人:短短几年,没想到蒙汉国的父亲已经是阴阳两隔,对于蒙汉国的母亲来说,失去丈夫已经是人生中一件非常悲痛的事情了,但是为了能够活下去,她不得不放手让儿子离开自己到他乡打工。更让我们没有想到的事情是,在问到这位母亲最大的愿望是什么的时候,她的回答竟然不是想见到儿子,而是想修一条通往外面的路。这条路究竟有多重要?记者在当地认识了一个叫谭艳琼的孩子,让我们先跟着她一起去体验一下上学的路。
谭艳琼,今年11岁,上小学四年级,记者遇到她的时候,刚巧她放学,于是,记者就跟着小艳琼一起到了她的家,龙湾乡尚三村加龙屯。
谭艳琼:她是我妈妈。
谭艳琼妈妈:你们走山路怎么样?
记者:你好,你是艳琼的妈妈是吗?
谭艳琼妈妈:对
小艳琼住的屯子,一共有8户人家,屯里年轻的壮劳力几乎都在外面打工去了,大部分人家住的是木板房,在地里,记者碰巧遇到了正在干农活的谭艳琼的父亲,谭茂周。
记者:您好,这是您的地是吧?
谭茂周:是
记者:您家里有多少地?
谭茂周:我家里有两亩多地。
记者:都种的什么?|
谭茂周:都是种玉米。
记者:只种玉米?
谭茂周:只种玉米,种什么也不行啊,我们大石山全是石头。
记者:这两亩地够一家人吃吗?
谭茂周:不够
放眼望去,满山遍野都是石头,而谭艳琼家的两亩玉米地被石头分割的七零八落,土地在那里是最金贵的东西,再加上气候干旱,每年的玉米收成也不好。谭艳琼的妈妈给记者拿出了他们家种的玉米。
王秀映 谭艳琼的母亲
记者:这你你们家种的玉米?怎么这么小?
王秀映:一年干旱多了,有三分之一都这么小?
记者:年成好的拿出去卖吗?
王秀映:不能卖的,都不够自己吃的。
在谭艳琼一家以前住的地方,2002年的一个傍晚,一场大火将这个本来就破旧的家烧成了灰烬。
王秀映:烧了可能有一个多钟头,全部把这一片烧完
记者:住在山里经常会有火灾会发生?
王秀映:有的,经常有的,像这种房子,碰到一点火自己就烧起来了
这个石砖房子是谭茂周夫妻两个后来在山顶修建的,每一块石头都是他们从山上自己搬下来的,由于没有路,建造这个房子所需的水泥、钢筋都要靠谭茂周一点点的扛进来。
记者:这么远的路,这一趟能扛多少?
谭茂周 谭艳琼的父亲
谭茂周:一次扛一包而已
记者:那您得扛多少趟啊?
谭茂周:我们这个房子用5吨水泥,100包就是100次。
修建那三间石头房子整整花去了他们三年的时间,2007年,一家人终于住进了这个再也不怕失火的房子,然而买钢筋、水泥借来的8000块钱,至今还没有还完。
谭茂周:还有五千。
谭茂周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座大山里。这些年,地里种的粮食不够吃,谭茂周于是也像其他人一样外出打工。但由于孩子还小,家里需要照顾,他一年也只能外出打工两到三个月,平均算下来,每个月的家庭总收入也只有200多块钱。尽管还不到11岁,小艳琼很懂事,从上小学一年级,她的学习成绩在学校都是名列前茅,她希望有一天,能够通过学习能让父母过上幸福的生活。
记者:你觉得什么样的生活是幸福生活呢?
谭艳琼:吃饱穿暖
傍晚六点半,艳琼开始帮妈妈一起做晚饭,玉米粥、水煮青菜,几乎是家里一天三顿、每天都要重复的饭菜。
记者:今天做的什么饭?
王秀映:玉米饭
记者:平时吃大米吗?
王秀映:我们久不久的也在外面买一点点回来,小孩子读书要吃一点点,大米现在一斤两块多,比玉米贵一半、玉米一块多
记者:多长时间出去买一次大米啊?
王秀映:有时几个月买一次|
吃晚饭的时候,记者注意到,小艳琼的父母以及不到一岁的妹妹吃的都是玉米粥,而白米饭则留给每天要走5个小时山路上学的小艳琼吃,而荤菜平时更是一两个月也难得吃一次。
记者:有没有想吃肉的时候?
谭艳琼:有。
记者:为什么没有告诉爸爸和妈妈?
谭艳琼:我不想告诉。
记者:为什么不想告诉他们?
谭艳琼:我怕他们觉得心疼我。
记者:怕爸爸妈妈伤心是吗?
谭艳琼:是
凌晨四点半
记者:艳琼,每天早上都是这么早起吗?
谭艳琼:对
记者:每天睡得够吗?
谭艳琼:嗯
由于家里没通路,每天上学小艳琼都要靠走路去,所以凌晨四点半是她每天必须起床的时间,因为需要走很远的山路,早饭对于小艳琼来说,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顿饭。五点十分,匆匆吃完早饭,小艳琼走出家门,准备去上学。
记者:平时每天都那么早出门吗?
谭艳琼:是
记者:要是到冬天的时候怎么办?天更黑?
谭艳琼:拿着手电筒。
记者眼前的这条路是屯里通往外面的唯一的一条路,如果不打灯的话,几乎是伸手不见五指。路的宽度只有7、80公分,坑坑洼洼、非常不好走,两边没有任何扶手,而旁边就是山崖,由于屯里没有同伴,每天早晨都是小艳琼孤身一个人在那条山路上行走。
记者:你一个人走这条山路,天那么黑,害怕不害怕?
谭艳琼:不害怕,习惯了。
艳琼说,现在并不是山路最难走的时候,让她最害怕的是下雨天走山路。
记者:就起得比较早一点,然后上山去,因为路比较滑,就要穿雨靴,走路又很难,又滑滑的。
记者:有没有经常摔倒的时候?
谭艳琼:有。
记者:有没有把腿摔伤的时候?
谭艳琼:有。
记者:疼吗?
谭艳琼:疼。
记者:如果摔倒了怎么办?
谭艳琼:我就爬起来继续走。
走了将近1个小时,天开始蒙蒙亮,记者终于看到前方这条稍微平坦一点的马路。
记者:过了马路还要走多久才能到学校?
谭艳琼:一个小时吧。
有时走累了,艳琼偶尔也会蹲在马路边歇歇脚。
谭艳琼:不累,呵呵
记者:真不累假不累?
谭艳琼:假不累
几分钟后,艳琼站起来继续往前走,半个小时之后,她终于碰到了同在一个学校上学的小伙伴。
在那里,很多小朋友都要像艳琼一样靠走路去上学,最远的要走3个多小时。
能够在路上遇到一起上学的的伙伴是小艳琼一天最开心的事。走了将近两个半小时,在早上七点四十分的时候,记者终于看到了尚三小学——一个只有26个学生,四个年级的山村小学。孩子们开心的给记者指着他们的教室,而学校里其他的小朋友也从各个方向陆陆续续的走到了学校。有的孩子害怕天黑走山路,甚至还带着小狗在路上做伴。
艳琼成绩最好的是语文,在小艳琼的作文本中,记者看到,她在这篇《路的变迁》的作文中,记录了家门口的一条路由崎岖不平的山路变成了一条宽阔的柏油路的过程。
谭艳琼:就是因为没有路,所以我想象有路。
就在记者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小艳琼向我们说出了这样一番话。
谭艳琼:现在就希望能修一条公路进去就行了。
主持人:一个11岁的小女孩,为了上学,每天要在大山里走五六个小时,这在经济发达地区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前去采访的记者告诉我,如果路修通了,谭艳琼上学的车程不超过半个小时。她就再也不用每天凌晨4点半就起床赶路了。那么修一条路真的非常难吗?我们了解到在2007年的时候,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就投资了3.5亿元对都安县的交通、电力、人畜饮水、卫生等15个项目进行建设和改造,在整个“十一五”期间,新建或改扩建村屯道路546条1462公里,解决了贫困地区25万人的行路难问题。那为什么到现在谭艳琼家的路迟迟没有修好呢?
主持人: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山高路险、风光优美而著称,但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多居民都分散居住在大山深处。尽管广西壮族自治区花了很大的气力投入到修路工程中,但像谭艳琼家这样没有通路的地方,在都安县还有33551户,大约有16万人存在着行路难问题,其实在山区里还有很多比谭艳琼一家更为贫穷的家庭,由于交通不便,我们的记者根本无法进入。“要想富先修路”已经成为共识,但是我们在当地了解到,现在修路成了当地扶贫工作的瓶颈,这是为什么呢?
都安县国土面积4095平方公里,其中石山地区的面积就占了89%,是全国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岩溶地区,素有“石山王国”之称。“十一五”期间,都安县的贫困人口从11.14万人减少到了6.65万人,161个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673元增加到了3186元,但即使是这样也才仅为全国的一半。
吴宇熊 广西自治区扶贫办主任
吴宇熊:都安是我们广西最典型的大石山区,广西像都安这样的大石山区县有30几个,在广西49个贫困县里面,全部都是属于大石山区。
为了进一步改变这些贫困人群的生活条件,2007年,都安县基础设施以大会战的方式,对546条1462公里的道路进行了建设和改造,而剩下的将近4000公里的道路几乎都是一些最难啃的骨头。
莫杰 都安瑶族自治县扶贫办党组书记
莫杰:我们这里的成本比外面修屯级路成本要高。
记者:要高多少?
莫杰:外面现在设计是每公里6万左右。这里要修的话,算成本每公里要12万左右。
而更为重要的是,记者在当地的走访中了解到,即使是修通了道路,也未必能改变都安县老百姓的贫困面貌。
李甫春 广西社会科学院壮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李甫春:这么小的能够种四颗玉米也要充分利用,所谓碗一块、瓢一块就是这种地。
李甫春,广西社科院状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三十年来,多次到都安县进行调研,受我们栏目的邀请,李甫春与我们的记者一起再次来到了都安。
李甫春:这样的土地占到80%。
“九分石头一分土”是对都安地形的典型形容,全县耕地面积只有52.8万亩,农民人均耕地不足0.4亩,而像这样“碗一块瓢一块”的山窝石缝地就有25万亩,加上土层薄,所以大多只能种些玉米和黄豆。
记者:您觉得对于他们来说,如果要想脱贫,出路在哪里?
李甫春:对于这些贫困人口的解决办法,最好是把他们搬出来,搬迁到他们具有发展条件的地方。
事实上,早在1995年,都安县就已经开始通过异地安置的方式帮助6万多农民搬出了大山。
“无土安置”易地扶贫搬迁模式就是不再分给农户耕地,而是采取依托城镇,以二三产业为主的模式,由政府无偿提供住房用地和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将山上生存条件恶劣、自愿下山、具备一定劳动能力和外出务工回来的农户,搬迁下来自主建房、自求发展。
不过,记者在走访中也发现,要想在那里建一栋房子安置下来,每户家庭至少需要十万元的资金,而对很多居住在大山里的贫困户来说,这几乎是一种的奢望。
李甫春:现在这15万贫困户里面可能有相当部分人没有具备这个条件,所以这个是它最大的问题。
对于那些人,覃国告诉记者,当一部分人通过无土安置搬迁后,可以把更多的土地留给那些没有能力搬迁的村民,从而改善当地的困境。
覃国 都安瑶族自治县发改局纪检组长
覃国:如果这个村里面有十户,现在搬出来6户了,还有4户,那4户可能分的田地可能多一点。
尽管“无土安置”在都安看来是一个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但是这种模式需要依托当地产业化发展作为支撑,以吸纳离开土地后村民的生计问题。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整个都安县有葡萄酒厂,藤编,玩具加工等12家中小企业,一共可容纳2000多劳动力就业,而未来5年内通过无土安置需要解决的就业人口则达到2万多人。也就是说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人可以在当地就业。
韦绍士 都安县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
韦绍士:创业的平台还没有建立起来,主要是缺乏资金,所以,没有上面的支持还是很困难的。
主持人:“九分石头一分土”、“都安想翻身,除非石头变成金”,都安的俗语形象地说明了当地的自然条件有多么恶劣。行路难、住房难、饮水难、上学难等等问题,是广西扶贫开发的“硬骨头”。人定胜天这句豪言壮语在残酷的大自然面前显得有些苍白无力。如果不解决恶劣的生存条件,发展和富裕都将是一句空谈。那么如何度过眼前的难关呢?安都县正在实施的“无土安置”方式首先为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提供了一种好的思路,让没有条件通路通水的山区村民先有一个适合生存的地方,再想办法解决发展的问题。我们了解到,整个广西将在“十二五”期间将实施“五三五扶贫攻坚战”工程,即到2015年,用5年的时间,对3000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使这些贫困村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00元人民币以上。我们期待这样的前景能早日实现。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感谢您的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