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蔡华伟
|
5月,爱好文学的读者们惊喜地发现,在路边的书报摊上、邮局的小书亭中、馨香的茶室和咖啡厅里,出现了《人民文学》的身影。
4月起,作为全国发行量最大的原创文学杂志,《人民文学》在南京、西安、武汉、长沙、石家庄等城市试水零售市场。“我们‘放’出去的期刊,售出率大概在70%以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不仅是为了看看‘皇帝的女儿’有没有人要,更重要的是,希望纯文学能够增加自身的沟通和应变能力,走进生活、走进受众,赢得市场、赢得喝彩,同时努力寻找支持中国文学走向未来的力量。”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李敬泽说。
创刊62年、被誉为文学“国刊”,《人民文学》这次主动靠近市场、走进街头巷尾的举动,或可看作纯文学期刊面向市场、重新定位自身角色的一个风向标。
“开拓市场,也是社会责任与文化责任的体现”
《人民文学》创刊于1949年,主要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随笔、诗歌与报告文学作品,60余年来影响了数代读者,被称为“中国文学的国家队”,上世纪80年代曾创下186万份的发行纪录。如今,文学大潮随着商品大潮的兴起而退场,文学期刊饱受市场冲击,《人民文学》的印发量目前保持在5万份左右,虽仍居原创类文学期刊单月订数第一,但辉煌不再,发行量一度跌到2万份以下。
据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李敬泽介绍,过去很长时期,《人民文学》的发行渠道主要依靠邮局征订,零售量在总量中占据很小比例。随着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习惯于到邮局征订的读者逐渐减少,征订市场发展相对缓慢。针对这种现象,《人民文学》开始有意识地开拓零售市场:去年年底进入北京市的邮局零售网络,现在逐步进入上海、广州、长沙、武汉等中心城市的零售网络。
“人们不自觉地将文学期刊和市场对立起来,认为文学期刊不注重市场,或者不应该注重市场。”李敬泽说,这其实是一种偏见。在历史上的文学高峰时期,文学大家的涌现往往伴随着文学、文化市场的高度发达。伟大的作家、文学家从来不是在市场之外的地方生活,市场、文学与文学期刊的关系并不是水火不容。
许多人一谈到市场,就和“媚俗”、“低俗”等联系在一起,李敬泽说,这是一种简单化的理解。他认为,文化市场包含着从高端到低端,从高雅到通俗的各种取向和趣味。“而杂志的不同在于,它是‘分众’的,即使是品味高雅的人也有各种各样的趣味和取向,文学期刊的问题并不是要不要拓展市场,而应该是充分看到市场的可能性和潜力,对自身有一个清晰、全新的定位,扩大在市场中的读者。”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陈奇佳是《人民文学》的老读者,“我喜爱文学就是从《人民文学》上的作品开始,正是它引领我走向文学研究之路。”陈奇佳认为,老牌文学杂志面临的发展困境常常不是缺少读者,而是没有充分的渠道去接近读者,没有抓住市场中的潜在读者,造成文学期刊和读者互相寻找的情况,文学杂志拓展零售市场正是逐步挖掘新的读者群的过程。而且,主流文学杂志对于文学创作以及大众阅读有引导作用。开拓零售市场,不仅是经济效益的客观要求,也是杂志的社会责任与文化责任的体现。
“身段”和“品格”是读者选择杂志的理由
文学杂志加大在零售市场的力度,并不意味着放下“身段”,相反,一本杂志不能没有“身段”,正是“身段”与“品格”才是读者选择一本杂志的理由。
《人民文学》要坚持怎样的“身段”?李敬泽说,《人民文学》要坚持让读者找到最新锐的作家,最优秀的作品、最前沿的精神、最时尚的文本、最深邃的思想,“把这个‘身段’做好了,不相信《人民文学》没有读者、没有市场。”
在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中保持“身段”,提高老牌文学杂志的文学性、文学品味和艺术质量,同时也能够在多样化的市场中占据自己的份额,需要文学杂志在内容编排和标准设置上进行创新。李敬泽透露,就《人民文学》的内容编排上来说,继续坚持其文学品味,对于传统的文学体裁的刊发丝毫没有松懈,三年之内,《人民文学》将篇幅从最早的96页增加到现在的208页,可以刊发长篇小说,满足读者对长篇小说等传统文学体裁的需求。
他认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并不是口号,在如此复杂多变的环境里,真正有力地去贴近,创作出贴到老百姓心里的作品非常难,需要秉持敏锐、活跃、开放的态度,把握住文学发展的脉搏、把握住读者的脉搏。
“争取年轻读者,就是争取生存空间”
“2009年,郭敬明的《小时代2.0之虚铜时代》登上当年《人民文学》的600期专号,引发热议。”李敬泽介绍说,重要的是要使年轻读者意识到这样一个刊物,使之和年轻人保持着有力的呼应。“争取年轻读者,就是为文学期刊争取生存的空间,为中国文学争取未来。”
今年3月19日,《人民文学》与盛大文学启动了“发现未来的文学大家”评选活动,入选者年龄在41岁以下(含41岁),入选标准是:表现出令人期待的创作才华和探索精神,具有成为引领中国文学潮流的文学大家的潜质。举办此项活动,与其说是选出20个人,不如说是要向广大的读者大规模地推介中国文学的新生力量,通过此项活动发现来自纸媒或网络的新锐作家,让更多年轻人认识更多的年轻作家。
另外,《人民文学》去年启动了“人民大地”的“非虚构”写作计划,号召写作者离开电视机、报纸等二手材料,主动积极地认识、体验和探索周围的世界,进而创作出角度新颖、主题深刻,反映当下生活的优秀文学作品。“非虚构”写作计划给文学写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对于刊物来说,开辟了一块全新的广阔天地,更好地密切了与读者、社会、大众的关系。“其实,说到市场,文学期刊从未忽视它的存在。我们想的是纯文学期刊如何更好地在市场中获得发展的动力。”李敬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