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握手楼为主的建筑群组成了三元里城中村,村内巷道狭窄,电线、网线横七竖八地构成网状,同时连通着村里的每户人家。 新快报记者 黎湛均/摄 |
■三元里村的“迎龙”牌坊。 黎湛均/摄 |
■新快报记者 王剑平 实习生 李广
广州是一个“城中村”大市:有资料显示,广州市385平方公里的老八区内,分布着139个城中村,其中,石牌村、冼村、杨箕村、三元里等位于市中心的“城中村”广为人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中村显露的弊端日益制约着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对城中村进行改造势在必行,也是大势所趋。
但是,在推进城中村的改造过程中,困难也显而易见。城中村改造让村民们纠结,政府部门也纠结,广州市副市长苏泽群不久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感叹:“城中村的改造进展十分慢,慢得让人心寒。”
城中村改造有何破解之道?近日,记者就此问题分别采访了华师大教授蓝宇蕴和广东商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博士张鹏,他们对广州城中村问题都有着长期的关注和研究。
城中村改造之所以慢得让政府“寒心”,主要原因是政府大多从自身角度考虑问题,认为自己做的都是对的,是为村民们办好事,但大家的利益其实并不完全一致。
——华师大教授蓝宇蕴
改造过程
“利益相关者都要参与”
“慢了不是坏事,应该是个好事。”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蓝宇蕴教授再三强调她这一观点。
蓝宇蕴说,城中村内建筑密集,环境恶劣,治安混乱,存在众多问题,改造拆迁势在必行,但政府在主导城中村改造这一进程中,必须把自己放在“公共利益的协调者”的这一角色上,充分把握着自身分寸,处理好城中村生态里复杂的利益体系。“城中村改造涉及利益关系调整,政府一定要平衡各方利益,方案要反复磨合,所有利益相关者都要参与。”
当然,任何一个方案都不可能做到让每个人都满意,“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不要急于求成,慢没有关系,慢的过程其实也是在积累改造的条件。城中村分化也很厉害,分成很多利益群体,他们之间也在为各自利益进行调整。”
蓝宇蕴谈到,英国一个旧城的改造项目,前后持续了四十年。蓝宇蕴希望,在对三元里的改造过程中,能尽量避免两年前猎德村改造时出现的一些问题:将那些祠堂等颇具地域特色的东西拆掉了,然后再集中建在一起。这种方法,原来的文化底色不见了,是一种带有伤害的保留。
蓝宇蕴认为,城中村改造之所以慢得让政府“寒心”,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政府大多从自身角度考虑问题,“政府太自信了,认为自己做的都是对的,是为村民们办好事,但大家的利益其实并不完全一致。”
改造措施
“应配建一些廉租房”
“城中村不能也不必消失,需要的是改造和重新塑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张鹏博士对改造城中村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
张鹏谈到,2008年,广州有330万外来人口,其中有约230万住在各个城中村中。因此,在众多城中村没改造之前,为政府解决了像廉租房等很多问题,“就价格水平看,城中村的住宅租金水平仅相当于该区域住宅租金水平的1/2—1/3。在政府不能为外来人口提供符合他们居住区位、数量和价格条件要求的情况下,城中村却为大量具有较低收入的打工者提供廉价住宅,使他们能留在城市,满足城市某些岗位的劳动力需要,对整个城市发展是必需和有益的。如果简单的消灭城中村,对城市发展、促进就业和社会公平都是不利的。”
张鹏告诉记者,像三元里这样的“城中村”,虽然村民们身在城市,但户籍身份依然是村民,他们赖以维持生计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征地款和出租所得的房租。“村民们自己解决了自己的生存问题,同时还帮政府解决了修建廉租房不足的难题。”
张鹏认为,城中村改造应是一个多目标的决策,第一,要将面貌改善;第二,要让村民能保持原来的生活;第三,让租客能享受相对便宜的房源,在改造时,应配建一些廉租房。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城中村的改造才会真正为社会接受。
防患未然
动建规划须明晰 管理处罚要严格
蓝宇蕴和张鹏都谈到,广州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之所以出现如此多的难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政府在城中村出现早期缺乏科学规划,导致大量违建出现,造成城中村的生活环境和治安环境不断恶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政府的规划水平不高,政府对城中村的公共品投入欠缺,只有靠村委会来提供,但其能力有限。”张鹏如是说。
目前,广州市中心区的“城中村”改造正大力推进,有人担心,如果政府不把提供廉租房纳入改造目标,原来租住在这里的人只能向外走。同时,即使中心城区的廉租房多了,但由于价格原因,仍会有一部分外来人口到价格比较低廉的远郊租房。或许,不久的将来,这些远郊地区会出现新的“城中村”,届时,目前广州城中村改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将会在新“城中村”上演。其实,包括小洲村等在内的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张鹏博士建议,政府应该对这些新城中村早做规划,政府做好了规划,哪里可以建,哪里不能建,怎么建,违者有什么处罚措施,都清晰明了,严格管理。“做到既能保存城中村的‘便利’,又能尽可能减少其弊端。”
张鹏谈到,“对一些有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可以采取停建措施,即是说,我给你规划一块新的土地,让村民自己去建,前提是你把旧村落的样貌保留下来。”
台湾经验
让村民制定改造计划
城中村已成为当代城市经济和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很多地方也面临着“城中村”改造难题。在这方面,台湾的做法或许可给广州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据张鹏介绍,在改造“城中村”过程中,台湾曾推行了一个政策,其核心内容是:在政府的引导和协调下,让“城中村”的原住民自己制定改造计划,改造后节约出来的土地(比如建高层节约出来的边角地)归本村所有,村里可以卖给政府或者开发商进行商业开发,以此作为改造的资金来源。如果在改造过程中仍然存在资金不足,政府也可以贷款给村民。
由于该措施让村民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加之改造后对改善自身的居住环境大有好处,村民的资产会增加,原来的经济来源渠道继续存在,很受村民欢迎。
相关链接
三元里改造一波三折
记者了解到,早在2002年,三元里就被列入广州市首批城中村改造试点,但因为难度较大,工作迟迟未能展开。2007年,三元里村被纳入白云新城周边“城中村”改造研究并作为试点,重新编制改造方案。2009年,广州市有关方面要求,三元里、棠下、萧岗三条城中村清拆工作必须在亚运会前取得实质性进展。但是,这一计划最终搁浅。
据介绍,目前的三元里改造方案也是五易其稿,“以往制定的三元里改造方案曾经一度以抽疏建筑为主,但经过论证,消防、交通、经济平衡等都不理想,后来确定全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