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中国内地博物馆安全案件反弹 故宫被指间歇监控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2011年05月19日18:50

  声光技术加盟

  显然,人类最初为保护私有财物而发明的锁具都属于实体防护。在一次次被高超的解锁技巧破解后,伴随着科技发展,人们开始发现,与其靠闭门锁窗的防护阻止盗窃,不如利用科学手段提前发现物品被盗的迹象,在窃贼尚未下手时便将其擒拿,于是,综合多种手段的安防体系出现了。

  “安防原则有一条,叫示强于敌。就是说只要你看到了这个安防系统,就不去作案了,有震慑作用。”总装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田竞说。纯粹的锁具无法满足震慑的作用。震慑、预知犯罪和报警显然更加依赖现代科技的进步。

  李建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安防体系有几个层面,一个是实体防护,就是把人挡在外面。第二,是探测技术,实际是一种传感技术。第三,就是对犯罪具有迟滞性的限制,让犯罪不能很快发生的办法。”

  最早进入安防报警领域的手段是声波。早在1877年,西方学者就已经出版了两卷本《声学原理》,开现代声学先河。进入20世纪,由于电子学的发展,使得人类可以依靠仪器,产生、接收和利用任何频率、任何波形、几乎任何强度的声波。1950年代以来,工业交通事业的巨大发展导致了噪声问题,从而促进了噪声控制、机械振动和冲击研究的发展。

  1960年1月25日,中国首次将简单的声学防盗设备引进北京故宫博物院。

  “当时的声控设备非常原始,只是判断有无动静,但不能区分是猫狗还是人引起的动静,反正只要有动静就不是好事。”田竞对《中国新闻周刊》笑着回忆,“特别管用,上了这套设备就抓了贼。”1962年4月16日晚8时,一个叫孙国范的窃贼潜入故宫珍宝馆,企图盗窃“珍妃之印”等文物,投入使用两年多的声学报警器立刻报警,孙国范被捕。

  首战告捷,中国文博系统物馆也纷纷上马这个声学防盗设备。不久,光学理论也被应用到了防盗领域中。这门有着两千年研究历史的学科,经过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等众多科学家的推动,已经从最初狭义的可见光研究扩展成为微波、红外线、紫外线、X光等广义体系。

  田竞介绍说,光学系统最初被引入文博单位,是在房间里事先布置好传感器或者敏感元件,再把连接线引进监控室。“过去没有无线设备,全得靠拉线。”田竞说,光感防盗报警装置的原理很简单,“一旦有光,无论开灯或者用手电,设备就有感应,然后传输到监控室。”

  偷天陷阱

  1999年,英国老牌影帝肖·康纳利和美女凯瑟琳·泽塔琼斯联袂出演电影《Entrapmen》,中文译为《偷天陷阱》。影片中,面对博物馆戒备森严的红外线栅栏,自幼习舞的凯瑟琳·泽塔琼斯用一套高难度的艺术体操肢体动作,闪转腾挪,终于成功穿过了蜘蛛网般的红外线布防。

  虽然科学家早在1800年就发现了红外辐射的存在,但直到1960年代,红外线探测器才伴随半导体和光电技术的发展得以出现。简单地讲,红外线探测器的原理是,将不可见的红外辐射能,转变成其他易于测量的能量形式,达到最终被仪器感知的目的。

  《偷天陷阱》中的红外线蜘蛛网,属于主动式红外线探测器,即主动发射红外线,当有人经过这条人眼不可视的界线时,对红外线产生阻挡,接收红外线的机器失去信号,便激发报警。

  但最早出现的是被动式红外线探测器。

  “中国在1970年代就从国外引进了人体红外探测技术。”田竞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但是动物大到一定程度也会影响温度变化,所以后来一直在研究怎么辨别是猫狗还是人引发的红外探测报警。”

  当然,红外线报警器也不是万无一失。

  1992年9月18日一早,开封博物馆的服务员像往常一样,打开博物馆明清宫廷用品展厅大门,准备迎接参观者。但厅内场景使他们大吃一惊,一片狼藉之中,共丢失了69件文物,经专家鉴定,价值过亿。

  开封博物馆使用的就是被动式红外探测报警装备。经刑侦专家侦察,犯罪分子在红外线探测器前放了一块红布,将自身发出的红外线遮挡住了,一个简单的手段,使博物馆的安防形同虚设。

  田竞说,这个案件让人们开始注意到建立综合防范体系的重要。现代安防体系,都要采用三种以上不同探测原理的探测器构筑多道防线。与此同时,科学家也开始研制具有防遮挡功能的红外线探测器。

  “安全防范应是一个链条体系,每一环都应该扣紧。长城如果没人把守还不是一样会被攻破。”田竞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科学家开始研制主动式的探测装置,由安防装置主动发射声波或光波,来探测是否有入侵行为。

  智能监控

  声光和红外探测都是间接信号,为什么不能用眼睛直接看呢?

  于是,就有了视频监控。

  田竞回忆说,“1980年代时还叫闭路电视,不叫视频监控。”在他的记忆里,那时的摄像头只是利用摄像机拆改制成的简陋设备,只能拍摄黑白画面。“哪有像现在这样带自主光源,还可以转动什么的。”但他认为,“路子是对的。视觉信号最直观,而且视频录像还可以作为犯罪证据。”

  时至1990年代末,视频摄像头开始被广泛使用,文博单位、银行照例成为了最早的使用者。但是很快,窃贼们都摸清了摄像头的功能、位置和监控死角。“他们会戴鸭舌帽,做出一些古怪的动作等等,让你获得不了有价值的信息。”中国安防协会副秘书长李建平说。

  所幸科学技术的发展加速度进行。短短二十年间,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进步,视频监控技术已完成了三代转换,如今,视频的智能化识别和分析是安防领域的最新课题。

  “这是最好的东西,就是尽量避免人为的干扰,机器承担大部分工作。”田竞解释,“不用靠人不瞌睡地盯着监视屏幕。一旦监控到有异常,比如人的快速位移,或一些大幅度动作,监控系统会自动把镜头推向那个人,并且报警。但目前还在研究当中。”

  不过,在专业人士看来,新科技固然可以被防盗者利用制作更坚固的盾,同时也一定会被盗窃者加以研究生产出更尖锐的矛。

  “指纹开始被用在企业的门禁上。一些IT企业员工就懂得找到指纹的二十个特征点做指纹套代替打卡。这之后就有人利用这样的原理破解指纹锁。”李建平说。而在这之后,依靠手指静脉血管纹路的识别系统就被开发出来以取代指纹识别。

  “汽车防盗也是一样,以前是钥匙开锁,现在实际是一个传感器发出信号。网上就有卖解码器和阻码器的,可以阻挡你的信号。你听到好像锁了车,但实际上并没有锁住。只要是无线传输的信号,就有办法拦截、破解。”李建平说,“所以说,并不是后来的技术就高级,之前的技术就低级。安防重要的是要形成互补的系统。盗与防盗的矛与盾博弈会一直进行下去。” ★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公开资料以及华南理工大学刘亚俊的文章,特此致谢)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UN999)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