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 赵佳峰 |
你感觉到超市里的食品价格在涨吗?没有吗?这并不怪你。来自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最近全国超市内啤酒、软饮料、饼干等食品的价格正在上涨,但很少有消费者能感觉到。和直接涨价的方式不同,最近商家更青睐“隐性涨价”:用价格不变减少分量、提高价格更换包装等经典的营销方式来误导消费者。 早报记者 邹娟
初为人妻的肖琳最近颇多感慨。大学里她学的是经济学,但去超市买东西时她才发现,超市食品价格的秘密“深不见底”:很多产品看起来并未涨价,其实却在包装上面动了脑筋。
“现在不注重分量和价钱的消费者越来越多,但会在这上面做文章的商家却越来越多。手里的钱越来越不清楚究竟是怎么用没的。”肖琳说。
事实上,由于成本压力和其他多种因素,超市里的食品价格正在缓慢上涨。上海副食品行业协会分析了部分价格正在上升的食品原材料:生产饼干所使用的面粉“特一粉”目前的均价每吨接近3000元,大大高于去年;去年下半年到现在,生产啤酒用的大麦,价格从2200元/吨开始,上涨了已经近三成;食糖价格也已从去年同期的5270元/吨涨至现在的7346元/吨,涨幅达39%。此外,物流和人力成本的上升,也加大食品企业的压力。
面对成本的压力,不少饮料企业年初曾酝酿提价,但后来由于多种因素,部分大型饮品企业暂缓了直接提价的行为。
但食品生产厂商并没有放弃涨价的想法:他们采取了更为复杂的营销手段,用包装“瘦身”、换包装、换口味等隐蔽的方法,在不直接提价的前提下减少成本。
事实上,“减量不减价”的做法并非没有先例。2008年,可口可乐曾为355毫升的易拉罐装可乐更换了330毫升的新包装,当时并未引起明显市场波动。2007年至2008年,啤酒行业的“迷你风”就已经开始吹。
价格虽然只是一个数字,但经常能唤起人们复杂的情感,行为经济学家已经对此进行了常年的研究。早报今日列举我们身边的一些最新案例,试图揭开关于价格的一些秘密。
手法一:价格不变减少分量
罐装啤酒:少了25毫升
今年年初开始,啤酒涨价的声音就不绝于耳,至今并未见大的动静,但其实,它们早已偷偷涨价完毕。早报记者走访多家超市看到,部分厂家通过“瘦身”的方式降低成本,以往主流的355毫升的罐装啤酒已经消失,多数品牌现在已经统一变为330毫升。“25毫升喝起来应该感觉不出来,不仔细看,根本就感觉不到差别。”正在选购啤酒的赵先生说,减过量的其实不只是罐装,“大瓶的啤酒原来是630毫升的,也是不知不觉中减到了600毫升。”
除了啤酒,可乐也是如此。福州路附近的一些便利店,货架上悄然出现了两种规格的瓶装百事可乐,一种为老版的600毫升装,一种则是新版的500毫升装。店员表示:“500毫升装最近刚刚到货,但价格和600毫升装是一样的。也是3元/瓶。” 康师傅多款果汁饮料含量从500毫升缩水到了450毫升,立顿绝品醇红茶饮料也“跟风”从500毫升缩水到了450毫升。
薯片:少了10克
你会在吃薯片的时候留意薯片分量吗?显然不会。其实最近两个月,薯片也“减肥”了。
在卜蜂莲花正大广场店货架上,一罐乐事薯片价格和几个月前一样,仍然是8.5元/罐,外包装上标明的质量110克。但是,两个月前一罐薯片的标准分量还是120克。
该品牌上海代理方对减量一事并不隐瞒。代理商表示,分量的调整大概有一两个月了。今年以来,土豆、油、人工、运输等费用的上涨,导致该品牌休闲食品每袋的成本比去年上涨了10%左右,企业成本一直在上涨。商家表示,这样的举措并不只有他们一家使用。
冷饮:少了6克
夏天到了,冷饮的销售旺季也到了。和去年相比,今年上市的冷饮分量也轻了。
在定西路一冷饮批发店,伊利山楂爽雪糕的重量是75克,冰片蜜桃的重量是80克,1.2元/支。而去年山楂爽的重量是81克,冰片蜜桃的重量是93克,但价格和今年一样。相比而言,今年的山楂爽“瘦身”6克,冰片蜜桃“瘦身”13克。
当然,也有直接涨价的。在家乐福中山公园店,蒙牛“随变”雪糕6支装的标价为15.1元,算下来平均约2.5元一根,而该产品往年的零售价仅为2元。市糖制食品工业协会透露,今年大概有20%~30%的冷饮价格有所上涨,“60多种冷饮产品普遍上涨0.2-0.5元。”
不过,这样的“明涨”是因为此前的涨价使得消费者已有预期。
包子:减小“一点点”
超市销售的饮料、饼干等尚需明确标示净重,但对于传统的餐饮行业,重量原本没有标,其“大了”或者“小了”更是让消费者“哭笑不得”。
上周末,新亚大包延平路店的招牌大肉包价格仍是1.5元/只。价格没变,但内容却少了,顾客要连咬三口,才勉强吃到一点肉。住在附近的恽先生称,因为离家近,他的早餐几乎都是在新亚大包解决的。但是最近,明显觉得他家大包小了,皮厚了肉少了。
虽然顾客感觉包子小了,但店方并未正面承认此事。店员李女士解释说,包子变小是没有的事:“我们一直是统一拿货,统一销售的。”
不过,在新亚大包瑞金二路店,店员倒是坦言包子确实“变小”了。该店员称,是因为原材料涨价,包子没涨价。该店员还说,因为制作糕点的原材料价格上涨,烧卖也小了。
术语 前景理论
金钱的得失是相对的,人类的感知系统估计绝对数量不如估计相对数量在行。人们可以发现价格涨了,但几乎无法在没有比较的情况下发现质量轻了(因此减少分量人们无法发觉)。此外,人们还厌恶损失(所以涨价会引起反感),喜欢确定性。
手法二:推出新品提高价格
如果减少分量的方式还是过于露骨的话,还有一种更好的方案:推出新包装和新品,这样和老产品就无法比较。
昨日,早报记者在超市看到,奥利奥某口味饼干118克/袋换了个纸盒包装,重量变成了106克,少了12克,价格却仍然是5.8元。由于外观和此前的完全不同,人们很难注意到这微小的差异。
同样的,冷饮方面,,一些冷饮品牌尽管并没有调价,但今年推出的同系列新品价格却要高出一截。以“可爱多”为例,家乐福卖场内的“可爱多”经典款甜筒6支装售价为15.9元,而新推出的同系列新品4支装就要18.7元。另外,在中山公园附近的一家便利店中,伊利“巧乐兹”标价为3.2元,新品“巧乐兹焦糖炫”要5.7元。
术语 任意连贯性
消费者并不知道什么东西值多少钱,他们茫然地穿过超市货架,根据种种线索判断价格。任意连贯性首先是一种相对理论。卖家的主要敏感点是相对差异,不是绝对价格。换包装推新品使人们无法将现在的产品和之前做对比,因此新品开出高价更容易被接受。
分析
缺少法律依据“罪与罚”难定
“原料成本在上涨,厂家适当提高产品价格,我们消费者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不透明的变相涨价,反而往往让人们更反感。”市民李女士表示。
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刘俊海认为,饮料“减量不减价”事实上打了一个“擦边球”,利用普通消费者容易忽略饮料容量变化的习惯,让消费者在误以为没有涨价的前提下,购买该饮料,有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的嫌疑。
金博大(上海)律所律师张晓峰表示,我国目前尚没有法律论断“瘦身不降价”“换包装”等行为就是违法,因此在法律认定上存在一定难度。即使不违法,作为企业来讲,采取变相加价的方式等于对消费者的一种欺骗。虽然法律上没有明文规定不能如此,也没有明确的法律后果,但企业这种做法有违诚信。要防范隐性涨价成行业惯例。
食品界各种“潜规则”同样引起复旦大学顾晓鸣教授的关注,最近他开始了一个关于餐饮定量可行性的课题调研。
顾晓鸣表示,目前他正在龙之梦做相关调研。“比如必胜客的奶昔。现在明显少了,一个纸杯子只装了四分之三不到,而且还没有奶味。”这一天,顾晓鸣走访龙之梦的地中海餐厅、棒!约翰等连锁店。目的之一,就是考察他们在量上的把握。
“事实上,像日本等发达国家,很多餐饮店,什么材料多少克都会明确标示。”“这样的做法完全可以借鉴到我们的餐饮行业,纳入餐饮价格体系:什么分量什么价格,明确标示。”“饮料也是同样的道理,什么容量规定什么价格,清楚明了,消费者才更放心。”顾晓鸣表示,餐饮定量完全可以做到。事实上,这也是市场经济有序的一种表现。早报记者 邹娟 李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