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浙江田螺山遗址价值超河姆渡 出土史前陀螺(图)

来源:现代金报
2011年05月28日07:01
遗址中出土的陀螺。
遗址中出土的陀螺。

 

遗址中出土的陶器。
遗址中出土的陶器。

 

田螺山遗址全貌。
田螺山遗址全貌。


  田螺山遗址,距河姆渡遗址7公里。河姆渡文化出现在7000年至5500年前,田螺山遗址与河姆渡遗址基本处于同时代,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地面环境保存最好、地下遗存较完整的一处依山傍水式的史前村落遗址。昨天,在河姆渡文化国际学术论坛上,专家们公布了田螺山遗址与河姆渡文化研究的最新进展。通讯员 李荣荣 记者 吴旭涛 摄影 贾东流

  田螺山遗址发掘 “超过河姆渡遗址发掘是肯定的”

  自从2001年偶然发现以来,经过多次考古发掘,田螺山遗址至今发掘总面积已经达到1000多平方米。

  昨天,来自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孙国平透露,田螺山遗址的挖掘工作可以说是“精工细作”:“通常的考古发掘,很少或者没有必要通过淘洗的手段,获取文化堆积土壤中的绝大多数包含物。但是田螺山遗址第二次发掘以后的文化层泥土,都全部保留并用筛子淘洗,收获了意想不到的大量细小遗物,甚至有一些是前所未见的。”

  孙国平说,“这些惊人的收获中,有为数不少的各种碎小石片和小型的打制石器,对研究当时的石器加工、利用方式和村落布局,甚至社会分工都有难得的价值。从田螺山遗址挑出的植物种子和鱼类、龟鳖等细小的骨骸,是研究当时社会经济结构的珍贵资料。另外,对杂草种籽、碎谷壳的分析,我们还判断出了遗址外围存在着水稻田。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发掘方法、提取信息手段的提高,田螺山的发掘成果超越河姆渡遗址发掘是肯定的,也是理所当然的。”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秦岭补充道:“田螺山遗址的居民是采集者和耕种者。他们会专门储存采集的坚果和收获的稻子。”日本宫崎大学的宇田津彻郎通过对土壤的分析推断,田螺山先民种的水稻应该是粳稻 :“我们对田螺山遗址附近的土壤进行了分析,我们认为当时中国水稻的产出较高,田螺山栽培的水稻亚种被推断为是热带粳稻,这是一种具有优良的环境适应性的粳稻亚种。”

  田螺山先民如何生活?除了吃喝还要玩乐

  田螺山先民们居住的是一个怎样的环境呢?那时候的气候湿热多雨,就像现在的广东和广西,这里背靠丘陵山地,面向平原沼泽,飞禽走兽、龟鳖游鱼成群,植物也很茂盛。

  环境舒服了,先民们的生活也不一样。在田螺山遗址,考古专家发现,这里有多排干栏式的长屋建筑。从保存比较好的排桩来看,每排房屋短的10多米,长的30米,宽度有3米以上。据专家推测,住在同一排房子里的应该是一个大家庭或者家族,整个聚落存在由多个家族组成的氏族公社组织。这说明,生活在史前的田螺山先民们有意识地选择环境优越的地方定居了。

  住的是长屋,先民们吃什么呢?在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稻作遗存,还发现了稻田的遗迹,他们还在坑里储存橡子、菱角等天然果实。

  吃饱喝足,先民们就想着“玩乐”了。在田螺山的一个坑里,出土了许多的玉料、半成品和燧石钻,这些装饰品是先民们自己制作的。他们还会制作陶塑动物、陀螺等玩具或娱乐用品。原来,早在几千年前,田螺山的先民们就在简单又繁荣发达的氏族社会里,过着一种殷实、悠闲的生活。

  河姆渡文化如何没落? 气候波动、环境恶化

  从河姆渡、田螺山遗址来看,先民们过着舒适、悠闲的生活,那为何文明会衰弱?昨天有专家分析,是因为气候波动导致环境恶化所致。

  中国国家博物馆田野考古研究中心的戴向明说,距今约7000年前,海平面上涨,海侵导致了河姆渡、田螺山海相沉积的形成,而后不久海平面下降,河姆渡、田螺山所在的地方就变成陆地了。人们开始在这里居住、繁衍,但是距今5500年至5300年左右,海平面又开始波动上涨,导致了河姆渡、田螺山聚落的最终废弃。“在河姆渡文化的晚期,伴随着气候波动、环境趋于恶化,这个过度依赖环境的曾经璀璨夺目的文化开始走向没落。”

(责任编辑:UN055)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