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来,“食品添加剂”成了公众谈之色变的词汇。南京部分区县工商局推行“实名”购买食品添加剂的办法,然而,快报记者暗访发现,相关规定的执行情况不够理想,工商部门也表示,要想严格执行,还要有法律支持。与此同时,江苏省也开始推行食品添加剂“一柜锁定”的规定,不过,部分小饭店并没有执行。
快报记者 是钟寅
实名制
要求“实名”购买食品添加剂
近日,有媒体报道南京部分区县的工商局,对食品添加剂销售进行了严格的监管,在进货时就需要进行台账登记,而卖出去以后也要有销售登记,完善进销台账。以下关区工商局的规定为例,食品添加剂经营销售人员,应当如实记录批发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销售日期等内容,或者保留载有相关信息的销售票据。记录、票据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据了解,南京最大的调味品批发商城白云亭副食品商城就位于下关区,这里也是南京食品添加剂市场主要的源头之一,下关区工商局制订此项制度的用意,是为了掌握购买者的身份,必要情况下可以监督追溯购买者的使用情况,做到安全购买、安全使用。
位于建邺区长虹路的长虹大市场,也是南京销售干货调味品和食品添加剂的主要场所之一,建邺区工商局也制订了类似的规定,要求对购买食品添加剂的顾客“实名登记”,避免滥用。
这些规定看似从源头上抓住了食品安全问题的要害,可销售者真的严格执行这些规定吗?近日有市民向快报热线96060反映,在实际操作中,销售商对规定并没有严格执行,实名销售还是“纸上谈兵”,大多数情况下顾客仍是可以随意购买食品添加剂。市民认为,规定不能流于形式,要细化执行,才能真正让群众放心。
暗访
“实名制”执行情况不理想
问题1
问题2
登记可以用假名
地点:长虹大市场
6月20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长虹路的长虹大市场,走访中记者发现,大多数销售食品添加剂的店铺在柜台上都放着两个册子,一个是进货台账,一个则是建邺区工商局印制的登记册。与店主的交谈中得知,但凡购买食品添加剂,现在都必须登记购买者的姓名。店主们对这个规定既有赞同的,也有抱怨的。“顾客常常不配合,不肯写名字的,不肯登记身份证号的大有人在。我们又不是警察,哪有权强制查顾客的身份证呢?”
记者扮作早餐店的老板,来到大市场东门的一家专卖食品添加剂的店铺购买豆浆香精。店主反复询问了记者的身份后,才肯拿出豆浆香精来卖。在付款前,店主要求记者在一本建邺区工商局印制的登记册上留下姓名和身份证号。记者表示不解,老板解释称,这是为了防止食品添加剂被人滥用,登记姓名和证件号,有助于寻找到买主,万一产品有问题,也好联系买家,及时停止使用。
可是这道程序在执行中,店主只是完成一个形式。按照要求,应登记买家的姓名、有效证件号、购买产品的品种、数量、用途和备注,但记者随手写下一个假名,甚至没有留下证件号也过关了。记者扫了一眼登记册,此前登记的十几个买家,只有两人写下了自己的身份证号。店主表示,这个手续主要是为了应对工商检查,免得“惹麻烦”。很多顾客来买食品添加剂的时候,都不会携带身份证,即便店主要求顾客登记身份证号,也很难判断出真假。
问题2
连登记都不需要
地点:白云亭副食品商城
6月21日和22日,记者连续来到下关的白云亭副食品商城走访。记者来到1120号店铺购买食用色素。一番讨价还价后,食用色素以每瓶8元的价格成交。由于店内缺货,店主还特意到别的店里帮记者调了货来。
闲聊中店主介绍,虽然通知食品添加剂要“实名”购买,但这里几乎没有人做到,他自己的店几乎就没有登记过。他隐约记得领到过一本购买者登记册,但在柜子里翻了半天,也没能找出来。在柜台上,进货台账倒还算完整,他说工商常会来查台账,所以这点必须做好。店主用开玩笑的口吻说道,“工商好像还要求我们查购买者的营业执照呢!你还会带着这个来买啊?”记者从这家店分两次,共购买了3瓶食用色素,可店主从没有登记过。不过,店主一再向记者交待,要按照规定适量使用,否则就是害人害己。店主找出报纸把瓶装的食用色素包好,然后装进透明塑料袋里,嘱咐记者别放在明处使用,省得被人看见告发。记者要求店主开具发票或者收据,店主拒绝了,怕日后受牵连。
随后,记者又走访了1090号商铺,在这里购买食用色素也没有要求实名登记,老板直接说,没有接到过这个通知。最后,记者来到1083和166号摊位购买乙基麦芽酚(一种卤菜常会用到的增味剂),老板一样没有要求登记。166号摊位的营业员表示,虽然有规定要购买者“实名”登记,但他们会视添加剂的具体种类和数量而定,像记者这样零散购买乙基麦芽酚的情况,不需要登记。
工商部门回应
要想严格执行
需相应法律支持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购买食品添加剂“实名”登记的制度形同虚设呢?下关区工商局消费者权益保护科一位姓葛的负责人介绍,这项规定还处于行政探索阶段,主要是针对大批量购买食品添加剂,但因为添加剂的品种、用量具体细分起来很复杂,多大数量算是“大批量”购买,还没有明确规定。至于部分店主所说的“查营业执照”才能购买,这位负责人说,这只是工商局提出的建议和要求。“因为是探索阶段,严格的说这都是我们的‘土规定’,要想严格执行,彻底落实,还要有法律来支持。”
建邺区工商局的工作人员也给予了类似的答复,“需要法律支持”是交谈中多次被提到的字眼。登记买家的姓名、有效证件号、购买产品的品种、数量和用途,这个设想虽好,但即使经营者没做到,工商也缺少管理和处罚的手段。工作人员希望,能有更多时间来细化这项工作,让这个规定可以得到贯彻和执行。
记者手记
“查得紧”
不能只是传说
在白云亭副食品商城暗访中,记者分明感觉到商城内氛围的变化,原本很多兼营普通调味品和食品添加剂的小店,改为专一经营调味品。理由是食品添加剂的生意赚不了多少钱,还需要担很大的风险,颇有些“划不来”。有些店明明卖的是正规食品添加剂,可也小心翼翼,不愿和陌生人多谈。而在过去,一旦有顾客问起添加剂如何使用,他们都会“滔滔不绝”。
“查得紧了”成了食品添加剂店主常挂在嘴边的话,由于进货手续严格、销量减少、卖家减少,一些冷门品种的食品添加剂在市场里只有个别商家销售。店主坐地起价,原本6元一瓶的粉末状食用色素,现在卖到了8元。店主还说,以后查得更严,更难买,不排除卖得更贵的可能性。
“实名制”流于形式,这能是“查得紧”的结果吗?“查得紧”不能只是传说。不管怎么说,先加大监管的力度最要紧。
“一柜锁定”
部分小饭店
没执行相关规定
本月,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制定下发《江苏省餐饮服务环节食品添加剂和调味品管理指导意见》,其中规定,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指定经培训的专职人员负责食品添加剂和调味品的采购、索证索票、进货查验和使用管理工作,应当按照食品添加剂和调味品的产品类别或供应商、进货时间顺序整理存放,对食品添加剂应做到专人采购、专人保管、专人领用、专人登记、专柜加锁保存,即“一柜锁定”。
昨天记者来到位于南京市白下区环亚广场的一家自助餐厅,面对记者突然来访,餐厅负责人表现得很镇定,他喊来主厨,把后场的一个铁皮柜打开,柜子里装着几种添加剂、一台电子秤和几大本账本。他介绍,这个柜子的钥匙只有主厨才有,就连他自己都没有。记者检查柜内物品,只有嫩肉粉、酵母粉、香草香精等寥寥几种食品添加剂。
负责人表示,他们这里尽量避免使用添加剂,各种果味添加剂和色素,用水果浓浆代替;奶味制品都用鲜奶作为配料,杜绝使用奶精。“少量菜肴才在无可替代的情况下少量使用。而且使用时必须向主厨申请,用多少,取多少,精确到克。”随后,记者又来到厨房内检查,厨房内只放有各种调味料,没有找到食品添加剂。据了解,该区从6月1日起就开始实行“一柜锁定”,区卫生监督所已经来这里检查过。
记者随后又来到青石街附近的3家小饭店调查,3家店都没有摆放食品添加剂的“专柜”。其中一家店的老板称,因为店里从不使用添加剂,所以不需要专柜。另两家则承认,酸菜鱼用了嫩肉粉,这是制作酸菜鱼必不可少的配料,但他们都不知道嫩肉粉属于需要放入专柜锁定的食品添加剂。老板辩解称,“嫩肉粉也不能用多,每次放一点,放多了鱼片味道发苦,我们也是合理使用。”这两家店里,嫩肉粉都是和普通调味料摆放在厨房里,厨师可以任意使用,没有专人看管。
这3家店的老板都表示,没有听说过卫监部门要求食品添加剂入柜摆放。记者发现,一些小饭店对食品添加剂“一柜锁定”执行的情况,不尽如人意。
编后
“实名制”流于形式,“一柜锁定”的执行也有问题。快报的报道,将相关规定的尴尬状披露了出来。关于“规定”,不是“定”出去就完了,而是要时时研究。
规定既出,马上收回肯定不合适,但是“望天收”也不是办法,毕竟规定不是“花瓶”。
有关规定确实需要法律的“支持”,不过,只要合乎法律,规定就能“独立”。在一些问题上,一些法律的执法情况也有问题,那么,法律又该找谁来“支持”呢?
执行效果不好,当然可以改良规定,但要想起作用,不再沦为“废纸”,关键还是加大监管力度。这个活不容易干,靠的是强烈的责任心,靠的是鼓励社会监督。此外,无论是制定规定,还是改良规定,恐怕都要问计于民,不能再“闭门造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