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男子奸杀少女摔死男童判死缓 法院将派专人重审

来源:云南网
2011年07月05日10:01

  舆论:判决解释难服众,预留谣言空间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易行律师事务所主任刘凝发微博称:一般而言,恶性故意杀人案件如果不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最起码的条件是获得被害人的谅解,且不是罪大恶极。从我国的司法实践看,李昌奎免死的理由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是不成立的。

  网友“老爷爷吃花生米”:“长久以来,我国一直主张司法专业化,如今接二连三地遭到民间的舆论‘逼宫’。司法专业化,本身需要用严密的法理让公众信服,但本案显然没有做到。此案法院判决抽象简单,不足以服众。昭通中院一审认为:李虽有自首情节,但依法不足以从轻处罚,所以判死刑;云南高院二审认为:虽然李罪恶极大,但有自首、积极赔偿情节,所以死缓。人命关天,可这两套‘虽然……但是’都没有把道理讲到明处,怎么就不该从轻,怎么就该从轻?若是只有写判决书的法官自己明了案子的曲折所在,却惜墨如金不愿向公众阐明,那么就为谣言预留了空间。”

  争议

  自首成了免死金牌?

  “药家鑫也有自首情节,而且药当天就自首了,不像李昌奎在出逃后第4天才自首。药家鑫也是有认罪、悔过的态度,也愿意积极赔偿。某种程度上讲,李昌奎的认罪与积极赔偿损失还不如药家鑫,药家鑫被执行了死刑,李昌奎又有何理由不被处死呢?”一名网友说。

  “那么,是不是只要有自首情节就可以免死?”网友维扬卧龙说,“这样一个十恶不赦的家伙,怎么能因自首就死缓?云南高院还要对他人性化关怀,显示仁慈,那对普通老百姓的仁慈又体现在哪儿呢?”

  欧木华发表评论说,即便李昌奎是在走投无路之下才自动投案的,但这依然属于自首。不过,认定自首情节并不必然要量刑从宽,这在司法实践中是非常普遍的。

  记者了解到,我国法律对自首的规定相对简单模糊,大体上只有一句:“自首的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而去年12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明确规定:“虽然具有自首或者立功情节,但犯罪情节特别恶劣、犯罪后果特别严重、被告人主观恶性深、人身危险性大,或者在犯罪前即为规避法律、逃避处罚而准备自首、立功的,可以不从宽处罚。”药家鑫就是这样被“判死”的。因此,自首显然不能成为犯罪分子的“护身符”、“免死金牌”。

  不能用公众怒火杀人!

  早在去年药家鑫案审理时,法学学者贺卫方就发表署名文章《要以群众狂欢的方式处死一个人吗》。他指出,药案之所以引发如此强烈的关注甚至公众的怒火,比药案本身更关键的是某些媒体和个别专家的表现,也包括一审法院异乎寻常的举动(如在听众中发放问卷)。他提醒舆论要冷静:“可以依法判决一个人死刑,但是可否不要以群众狂欢的方式处死我们的同类?”

  而在李昌奎案件中,又有很多人表示:两案的结果不同,就因为舆论的关注度不同。网友杨涛发文称,“要说两案的差异,唯一之处可能就体现在舆论的关注度不同。药家鑫案有一个擅长利用舆论的代理人,审判前就受到舆论分外关注。而李案在审判前却没有引发舆论关注。”

  他说,如果仅仅是由于舆论关注不同,就让罪行更严重的李昌奎得以免死,岂不是中国司法的悲哀。司法只有在任何时候都适用一个准绳,才能做到公正,赢得公信。

  而一部分网友则相对冷静地表示:“要以案说案,依法断案,不能用公众的怒火来杀死一个人。”

  少杀、慎杀到不杀

  如药家鑫案一样,李昌奎案又引发了新一轮关于“死刑存废”的争议。杀还是不杀?人们众说纷纭。记者采访过的一名法学家预言,大概30年后,我国死刑会被废除。去年《刑法》大修,废除了13种死刑后,学界一种呼声很高的观点就是:以暴制暴不是现代法治该追求的理念,基于对生命权的尊重,死刑将在我国“逐渐被废除”。因此,少杀、慎杀也是目前法院审判工作中的一个共识。

  有网友认为:“冤冤相报何时了?留着李昌奎的命让他来赎罪,岂不是更好。”另有网友认为:“在如今的大环境下,即便要废除死刑,也应该从立法层面进行,绝不能搞个案突破。”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UN005)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