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际先驱导报》专区

追问高铁

来源:新华网
2011年07月29日14:45

  一边争议一边奔跑

  中国人多迷恋数字,但事实上,在以无数漂亮数字铺就的中国通向高铁之路上,巨大的争议始终伴随左右。

  1990年,《京沪高速铁路线路构想报告》发布,争议便一路伴随。

  从最初“轮轨技术”与“电气化”改造之间的争论,到“轮轨技术”与“磁悬浮”相互博弈,单是如何建造高铁的方法论之争,便僵持10年,直到2002年12月31日,作为争论的一部分,上海磁悬浮示范运营线建成通车,这意味着,磁悬浮极有可能成为未来高铁上马的主要技术方法。

  但是争论并未由此结束,只是焦点由最初的方法论转移到投资数额的多少和技术可行性上。2003年,刘志军出任铁道部部长。这位新掌门人很快提出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改革思路,并力推京沪高铁建设。在刘志军的一系列改革思路中,“铁路装备制造业的现代化”对高铁项目影响最大,也诱发了有关高铁的另一场争论——独立研发还是引进技术?

  而不得不提的是,在有关高铁技术的引进中,一度涌现出的民族主义情绪,也成为把高铁争议推向风口浪尖的主要动力之一。2003年因曾传出京沪高铁将采用日本的新干线技术。内地网民迅速在网上发起反对采用日本新干线技术的签名行动,历数可能给中国经济和政治安全带来的危害,响应者非常踊跃,短短两天之内已有近两万网民签名。而随着中日停止高层互访、两国关系进入到建交以来最恶劣的时期,日本新干线最终没能出现在最初一批被引进的技术名单中。

  此后,中国高铁建设向前的每一步,都不曾远离公众的关注与声音——此后的环评风波、乃至运行后每一次故障引发的争议,都成为全国公民参与讨论的公共事件。

  争议始终存在,这是中国高铁的幸还是不幸?

  回顾高铁在中国从萌芽到建成的20余年的历史,争论之路伴随的是推进之路,围绕在京沪高铁周围的争议,是举国上下对这条中国经济新命脉的关切和重视。

  争辩漩涡中,无论是少数派和不同技术模式派反对声音的巨大,还是一贯强硬的铁道部被迫将自己“心仪”的京沪高速铁路建设计划一拖再拖,抑或强大的民意导致新干线退出,但最终都没有令中国高铁摆脱今日的在市场和民心上的被动局面——“明白了这20多年之争,才能知道眼下铁路运输困境的切肤之痛。”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高铁走到今天,它所经历的每一场激辩和争夺,都令它逐渐脱离技术和实业本身,越来越多的参与者,将它演变成了一场掺杂着更多经济利益和政治外交因素的博弈。

  2209亿:如何筹得又如何回收成本

  “为何迟迟不公布遇难者名单?不是已经实名制了吗?所有乘客信息既然已经存档,公布名单有什么难的?”

  这是在7·23事件中,所有疑问中最普通的一个。但可能此问题真的将没有答案。据报道,“火车票实名制”这一数据的保存并不在铁道部,也就是说,尽管乘客信息悉数打印在车票上,但这些信息并未在铁道部存档。

  有趣的是,当初铁道部推行实名制,其目的除了在于将先进技术引入铁路管理系统,更在于解决长期以来一票难求的困境。事实上多年中国高铁的狂奔,其原动力亦是让中国人的出行更加方便。

  长期以来,中国高铁与技术引进之间的矛盾还有不少:在京沪高速铁路的技术比选过程中,虽然多少年过去了,不论是轮轨技术、磁悬浮技术。电气化技术,中国自己的技术一直缺位,更不要说实现技术跨越。事实上,即使在后来的技术引进过程中,中国高铁建设所体现出来的好大喜功,抢快蛮上,也成为如今7·23悲剧的伏笔之一。据此前媒体报道,京沪高铁工程原定2008年1月份开工,工期5年,预计2013年完工,后来完工时间提前到2012年,后调整到2011年下半年,后又直接提前到6月份……

  事实上,在业界,“京沪高速铁路要用中国自己的技术”的声音并未停止。一位专业人士认为,“北京到上海的高速铁路,是中国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一环。决策者所需要考虑的,不应该仅仅是纯技术或该系统本身的效益问题,而是国家整体战略问题。”

  但最终中国高速铁路没有考虑完全依靠中国自己的技术。据知情人士分析,原因在于,“铁道部急于上京沪高速铁路项目,引进技术是最便捷快速的方式。”何祚庥甚至认为,这里不排除有“各国技术的代理人。”

  且不论此论究竟有无事实依据,但到底——还是钱的问题。即使前任铁道部长刘志军确立的高铁“市场换技术”思路本身具有极大的争议,但在如何解决钱的问题上却着实有一番考量:从立项到运行几年间,高铁预算一变在变,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填补资金缺位的窟窿?以技术换市场,不失为权宜之计。

  根据1994年时任铁道部总工程师沈之介提供的方案,京沪高铁的预算为523亿元。而在此后的报批方案中,铁道部将总投资上调至1300亿元。之后,京沪高铁的投资预算一直处于上升趋势。2007年10月8日,预算最终被敲定。国家发改委宣布京沪高铁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国务院批复,其总投资为2209.4亿元。京沪高铁也成为历史上仅次于三峡项目的第二大投资项目。

  2008年4万亿元人民币的救市资金中,作为基础建设的高铁更成为投入的重点。但直到今年6月京沪高铁通车前夕,铁道部表示“最终实际概算正在清理之中”。而关于如何筹到2209亿资金,又如何回收2209亿成本?这一问题尚未得到答案,铁道部便内部地震,刘志军下马,盛光祖上台,京沪高铁上线故障不断,不久便遭遇7·23事发。

  和谐号上的灰色阴影

  在所有关于7.23事件的讨论中,其中关于死去的D3115次司机潘一恒的猜测被视为解开事发迷局的关键所在,而司机疲劳驾驶说一经抛出,便在铁路论坛中引起强烈不满。

  事实上,在等待新闻发布会和铁道部官方说法的同时,在大量普通铁路职工聚集的铁路论坛中,也许可以听到另外一种声音。长期以来,由于提倡减员增效,基层铁路职工普遍面临巨大工作压力,但待遇状况却长期未得改善,这一局面,与这些年的速度狂奔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

  也许这才是最令人担心的:外部质疑声远非铁路部门所面临的唯一问题。最深的隐患,恰是发生在这个近乎独立的小王国内部。

  今年早些时候,京沪高铁项目爆出有近3000万美元资金遭挪用的消息。去年年底刘志军的下马更是令大众对高铁投以不信任目光,新任铁道部长盛光祖上任后首先就是降低高铁运行时速——这绝非小事。

  而半年以来,铁道部所经历的一系列人事地震更是令人咋舌:部长刘志军落马;运输局长、副总工程师张曙光落马;南昌铁路局长邵力平落马;呼和浩特铁路局长林奋强、副局长马俊飞落马;7.23动车事故,上海铁路局长龙京、党组书记李嘉、分管副局长何胜利被免职……

  尽管目前,事故之后顺利通车,但直到目前,关于中国高铁,关于合适的时速设计,票价的制定以及经营回报等问题,仍然环绕在京沪上空,悬而未决。

  一次创痛也许并不足以使中国的高铁速度出现大倒退,也并不足以否定高铁带给我们的便利,但它至少可以让更多身为乘客的中国人思考,自己需要的到底是怎样的高铁?更快,更强,更多的世界第一,还是高效,安全,真正的为我所用?至少,真正的高铁绝不只是一串漂亮的数字。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责任编辑:杜伟纯)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