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了45年的茅庵,99岁的刘嘉老人内心很充实。
13年前本报曾经报道其事迹
如今,99岁的刘嘉老人帮助他人仍不停息
记者 尚杰 通讯员 徐光亚 文图
刘嘉老人70岁开始创业,成功后将百万余元资产全部无偿捐献;83岁当选全国劳模,成为全国年龄最大的劳模。13年前本报对其事迹进行了报道。如今,99岁的他依然热心帮助乡邻、捐资助学。近日,本报记者再次走近刘嘉老人。
他与大河报有不解之缘
老人的家在平顶山市湛河区曹镇乡一个叫五虎刘的小村庄。走进刘嘉老人的家时,老人坐在椅子上,正聚精会神地读报纸。
“我特别感谢大河报!”本报记者自报“家门”后,被老人紧紧地拉着手,很长时间没有放下。1998年4月,刘嘉老人的大儿子不幸患上癌症,由于此时老人已经捐献出了全部家产,没钱给儿子治病。当时本报驻平顶山记者了解到老人的窘境后,当即刊发了一篇题为《昔日百万资产献集体,今日经济拮据需救助》的报道,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替老人解决了这一难题。
70岁创业,成功后捐出百万资产
刘嘉在解放前曾当过18年国民党铁路警察。解放后进入西南军政大学进修,受过刘伯承的教诲。1952年11月,在部队享受正团职待遇的他,转业返乡,谢绝了组织在省城安排的工作,和妻子一起回到了平顶山老家,当起了普通农民。那一年,刘嘉40岁。
谁也没有想到,刘嘉在晚年奏出了更精彩的篇章。1982年1月的一个夜晚,70岁的刘嘉,偶然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一则消息,四川一农民承包一家集体企业扭亏为盈。躺在床上的刘嘉睡不着了:别人能干,咱为啥不能?村里的一个造纸厂已经停产3个多月了,不仅不能给村里创造财富,还成了一个包袱。
第二天一大早,70岁的刘嘉就跑到村里、乡里找干部,要承包造纸厂,每年向村里交5000元。他说干就干,央亲戚托朋友,又贷了款,添设备、购原料,很快重新启动了生产。仅仅7个月后,造纸厂就扭亏为盈。由于经营有方,造纸厂年产值由原来的2.7万元增长到150万元。
就在这时,刘嘉做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无偿捐献造纸厂给村集体。
四十余载居住茅庵,帮助他人不停息
和刘嘉老人风雨同舟的是那间建造于45年前的茅庵。1966年9月,“文化大革命”风暴进村,时任村干部的刘嘉交出账本,买来油毡搭建茅屋,为集体看庄稼、上粪肥、管理食堂。从此,他再也没有更换过住处。
如今,刘嘉除了耳朵有点背外,其他各项生理特征都很正常。只要有能力,他还要帮助别人。如今,老人已经写了50多本日记,出了5本诗集。“我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我有把握活到120岁。”老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