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名刊精品 > 《瞭望》杂志 > 《瞭望》精彩报道

把脉企业社会责任“排行榜”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2011年08月22日16:05

  2011年的中国企业界,更加突出地站在“社会责任”的强光灯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在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中,企业成为中国社会最活跃的组织单元。然而西方工业化所产生的环境破坏、生态恶化、复杂社会矛盾和公司治理等问题,几乎都在国内重演,浓缩了30年的经济急行军,也聚集了30年的各类社会矛盾。

  但是,中国不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有一二百年的时间去慢慢消化。因此,在国内刚刚被认知的企业社会责任,就变得更加举足轻重,被视为化解这些危机的关键。但如果仅仅停留在一些企业家的责任口语和边缘化的概念理解,那中国就丧失了一个重要的经济转型工具。

  正如公司在诞生之初一样,企业社会责任也一直在被错误理解着,蒙着多重面纱。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很多中国企业家还直觉地理解为企业慈善。而企业慈善早期在英美国家是违法的,在100年前的美国,企业如果在慈善捐款中得不到“直接好处”,就会被认为是不合法的,因为这侵犯了股东的利益。直到1953年后,美国企业捐赠才真正合法化,企业可以进行改善社会条件的任何捐款,使之成为公司的一种庄严责任。

  在上世纪90年代,“三重底线”原则成为了企业社会责任主流理论,一个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最重要的并非实现盈利的最大化,而是始终坚持三重底线原则,即企业盈利、社会责任、环境责任三者的统一。

  当前,作为商业伦理和企业道德范畴的企业社会责任,受到国际社会广泛推崇。西方各国在政府的推动下,还成立了旨在推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组织,比较有影响的有美国社会责任商会(BSR)、英国的道德贸易促进会(ETI)、日本的良好企业公民委员会(CBCC)等。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衡量企业竞争优势的标准,也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成本、质量等传统的标准,已成为最基本、最平常的标准,而履行社会责任,已成为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胜出的要素。

  在市场实践中,当企业不把盈利作为唯一出发点时,成功反而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因为单纯追求盈利,忽略社会和环境责任,企业就有可能走向消费者和全社会的对立面,不但不可能做大,甚至会毁于一旦。比如,中国最大的奶粉企业,品牌价值360多亿元的三鹿在一次责任危机中瞬间倒闭的事实,完全印证了企业社会责任才是真正的品牌含金量。

  揭开蒙在企业社会责任上的层层面纱,会发现企业社会责任的终极追求,是与所有利益相关方共同担当,共处共赢,追求社会共有价值的最大化,让人类可以安全幸福地栖居,可以持续地发展下去。

  在如今,中国企业有必要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企业的利益相关方主要涉及七个层面:环境、员工、供应链、消费者、社区、股东和政府,从“利益相关方原则”出发更容易理解和实践企业的社会责任。

  从现实差距看,目前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还是一道较高的“道德门槛”。□(文/北京大学社会责任研究所所长崔志如)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杜伟纯)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