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新闻发言人始于延安时期 毛主席曾亲自担纲(图)

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2011年08月23日01:21
 

新中国第一位女新闻发言人龚澎。新华社发(资料图片)
新中国第一位女新闻发言人龚澎。新华社发(资料图片)


  延安时期中共就开始了新闻发言人的最初实践当时都是“一把手”亲自上阵能说出很多真相的他们受到记者乃至政敌的赞誉

  ●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赵启正

  “掌握事实,才能实事求是;心存善意,才能对话。在很多场合,我们沟通不仅是为了获取对方的好感,而是自己真实观点的表达,这是原则。”

  “记者不是你的部下,不是你的学生,不是你的朋友,也不是你的敌人,他是你的挑战者。”

  《赵启正的沟通艺术》

  ●央视主持人张泉灵

  “新闻发言人就像一件超薄紧身衣,身材不好想靠它混过去是门儿都没有的。出了事儿的时候,只靠新闻发言人来撑着,更像超薄紧身衣湿了水,连烂疮都隐约可见。”

  2011年8月17日,王勇平调职当天,她在微博上如是说

  ●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王旭明

  “我宁愿相信(王勇平调职)这是正常调动,要惩罚也应该惩罚那些应该出现在发布会现场却没有出现的更高一级的领导。”

  2011年8月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说

  “就像把一座关了很久的门打开了缝隙,使阳光透进来”

  新快报记者 周至美 郭小为 发自北京、广州

      延安时期:主席亲自担纲新闻发言人

  通常,我们把1982年看做是新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元年。

  3月26日,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的外交部新闻发言人钱其琛主持新闻发布会。

  按照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董天策的说法,这是从国家层面开始的制度。

  1983年4月23日,中国记协首次向中外记者介绍国务院各部委和人民团体的新闻发言人,正式宣布我国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时至今日,已近30年。

  新闻发言人制度不断发展,现在已经建立起三级发言人制度,中国的新闻发布制度基本形成。

  事实上,早在延安时期,中共就开始尝试新闻发言人的最初实践。最初的新闻发言人带有浓重的政治宣传需要,而解放后的新闻发言人则重点体现在外交领域。

  追溯中共新闻发言人的源头,董天策说,“就是需要的时候就去做”。

  延安时期:主席上阵,才女当家

  实际上,在革命年代,中共就已经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的雏形。

  早在国民党当局对苏区展开围剿之时,中共开始采取措施加强对外联络和宣传工作。

  1936年,还在长征途中,中共成立中央对外联络局,李克农任局长。

  随后,中共开辟了从瓦窑堡延安西安的地下秘密交通线,与外界联系。此交通线打破了国民党对中共的舆论封锁,标志事件之一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1936年在延安的采访。

  随后,中共采取了大量的外事宣传工作。1944年6月,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抵达延安,毛泽东亲自担纲“新闻发言人”,阐述中共主张。

  波兰著名记者爱泼斯坦评价说,这是“把一座关了很久的门打开了缝隙,使阳光透进来”。

  通常被认为是中共第一位发言人的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外交家龚澎。她也是中国第四任外交部长乔冠华之妻。

  能说出很多真相的能力让她的对手都心生敬佩。

  国内迄今为止能找到的关于龚澎最早的新闻报道是在1946年6月:

  “(新华社延安七日电)美联社沪六日讯:中共领袖周恩来之秘书龚澎小姐称:中国警察封闭了她的新华周刊,该刊只出版一期,为中共在上海之唯一刊物。她说:这种行动是非法的,并谓此事表示政府已取消了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

  这次事件指的是中共在上海创办的英文刊物《新华周刊》被国民党上海当局查禁。

  1940年秋,时值抗战的关键时刻,已被调往重庆工作的龚澎担任周恩来的外交秘书兼翻译,同时也担任中共代表团的新闻发言人,主要和外国记者打交道。正是她向外国记者揭露了皖南事变的真相。

  据龚澎之女乔松都的回忆录记载,国际友人爱泼斯坦曾评价说,龚澎的个人魅力的确是吸引人的一方面,“但是更多的是外国记者可以从她那里听到许多事实和真话”。

  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1943年称龚澎为“聪明的富有魅力的年轻女子”。除了称赞她才智超群外,费正清认为,龚澎的魅力还“因为在这个充斥着趋炎附势者的城市中,她扮演了一名持不同政见者的角色。她是在野党的发言人,而在野党的改良主张暴露了执政党的罪恶”,龚澎“对她所认识的每一个人都能产生一种驯服功能”。费正清称她是“言论自由的象征”。

  周恩来则称赞说“没有人能够代替她(龚澎)”。

  龚澎的魅力甚至还赢得了她的对手国民党行政院的发言人张平群的称赞,他不介意在公开场合称赞,这个异党派女新闻发言人的能力。

  解放战争时期:是政治宣传也是外交斗争

  对于中共第一位发言人是谁?学界还有不同的看法。董天策认为,中共第一位新闻发言人最有可能是范长江。

  著名报人范长江1909年出生于四川内江。从1933年开始,范长江开始为报界撰稿。直到1935年,作为《大公报》特约记者的范长江开始了著名的西北之行后,声名鹊起。

  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系列稿件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踪迹,引起社会的巨大反响。随后他报道西安事变、采访延安领导人等,得到了中共、国民党以及整个社会的高度认可。

  抗战胜利之后,已经加入中共的范长江被周恩来指名担任中共中央和平谈判代表团新闻处处长,并担任中共对外发言人。此时,范长江经常发布代表团的各种宣言,还要接见频频来访的各界人士,向他们解释中共中央的政策和回答各种问题,成为中国共产党宣传和平的一个窗口。

  从1946年开始,在中共驻南京代表团担任发言人的是另一位报人梅益。

  那个时候的新闻发言人还没有形成一种制度。鉴于当时的特定形式,新闻发布既是一种政治宣传,也是一种外交斗争,更是一种统战形式,特别是在抗战到建立新中国之间的这个历史时期。当时的中共新闻发布被赋予了较多的历史性的政治任务。

  建国后:外交家的个人魅力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政府的对外新闻发布工作主要是外交部主导的。

  1949年11月,龚澎被任命为情报司司长(1955年更名为新闻司),她的一项工作内容就是联络和管理外国记者及外国通讯社。

  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是中国正式的新闻发言人首次在国际舞台亮相。会议期间,龚澎和黄华作为中国政府的新闻发言人举行了多场记者招待会。

  这个时期,中国政府的重大新闻都是由新华社首先发布,龚澎大胆提出新闻司应提早发布信息,让新华社和外国通讯社同时发新闻。

  在国内的新闻发言人也是由外交部主导。1956年,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外交部新闻司在八大会场专门设立了新闻报道组。

  这个时期,以周恩来、陈毅为代表的共和国外交部长主导了中国对外的新闻发布工作。他们风趣幽默,具有极佳的人格魅力;不仅有“围棋外交”、“乒乓外交”这样的外交策略,也有流传甚广的妙语。

  曾有一位西方记者问周恩来“中国是否有妓女”,周恩来敏捷回答说:“有!”同时补充说:“中国的妓女在我国台湾省。”

  周恩来另一个经典的回答是,当有外国记者问“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

  但中国真正与国际接轨,开辟新闻发言制度,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改革开放以后:从捍卫国家的利益出发

  通常,我们把1982年看做是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元年。

  1982年3月26日,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的外交部新闻发言人钱其琛主持新闻发布会。

  这场新闻发布会时间不到5分钟,没有安排记者提问,新闻发言人也不回答任何问题。

  这是一个高度简化的新闻发布会。

  严格意义上说,此时的新闻发言人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新闻发言人。但在中国新闻发言人历史上,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分析这个时期的新闻发言人制度,董天策说,当时主要是三个层次:国务院,国务院各部委,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就是外交部。那个时候,外交部的新闻发言人是很明确的,一般是由副部长或者司长兼任发言人。

  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中国需要让外界尤其是西方国家了解中国,就需要给别人提供信息。

  此时为国家发言阶段,这个时段的新闻发言人依然是外交部主导的。中国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最初的考虑是从捍卫国家利益出发的。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即是这个阶段新闻发言人的典型样本。作为国家代言者的新闻发言人,要求他们站在国家立场,面对外部世界,代表国家向世界发声。

  这个期间的一个典型代表是1991年到1994年担任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吴建民,他也被称为最有风格的外交部发言人。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UN008)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