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新闻发言人始于延安时期 毛主席曾亲自担纲(图)

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2011年08月23日01:21
7月24日,浙江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后召开新闻发布会,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介绍事故相关情况。新闻发布会结束后,王勇平离开现场。/CFP供图
     7月24日,浙江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后召开新闻发布会,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介绍事故相关情况。新闻发布会结束后,王勇平离开现场。/CFP供图


  王勇平去职之后

  “我宁愿相信铁道部发言人的调动是正常情况,宁愿相信这不是惩罚”

  新快报记者 周至美 发自北京

  王勇平真的去了波罗的海的彼岸。

  8月16日,王勇平被铁道部宣布不再担任铁道部新闻发言人,在铁道部新闻发言人任上干了八年之后,将赴波兰华沙担任铁路合作组织中方代表。

  尽管王勇平在7月24日温州动车事故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了被公众认为“不当”的言辞,官方发布的消息中并没有提及王勇平被免职的原因和去向。

  被问及对王勇平调任的看法,教育部前发言人王旭明在8月18日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说:“我宁愿相信铁道部发言人的调动是正常情况。”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助理张志安副教授认为,公众应逐渐习惯一个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在一两届之后被更换的情况。

  王勇平曾出版过记录在美国学习经历和总结的专著《彼岸掠影》,但这本专著在7月24日新闻发布会前后遭遇的评论,如同他在去职前后遭遇的舆论。

  王勇平“敢说,敢于面对公众”

  王勇平,现在要称他为铁道部前新闻发言人,于1955年出生,湖南衡阳人。他从2003年开始担任铁道部政治部宣传部部长、新闻发言人,直至今年8月16日。

  王勇平也是2003年“后非典时代”第一批部委发言人之一。当时的同班同学还有教育部前发言人、现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

  王勇平曾被认为是最敢直面舆论的发言人,这也得到曾因“教育买衣论”、“名校生养猪论”而广受争议的王旭明赞同,“他敢说,敢于面对公众”,“面对镜头毫不含糊,还敢于抛出各种‘高论’,引得记者热评不断”。

  在他眼里,王勇平“当然是黄埔一期的佼佼者”。

  王勇平的确敢说。

  2011年7月7日,京沪高铁通车后一周,他做客新华网说:“中国高铁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的人间奇迹。”

  半个月以后,温州动车事故中获救的小伊伊再次让他感叹:“这是一个奇迹!”

  2011年7月14日,王勇平通过人民网回应“高铁应对恶劣天气能力差”的质疑时说,相对于其他交通工具而言,列车抵御恶劣天气的影响,确实有一定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列车在任何气候条件下都畅通无阻。

  一枪打中了靶子。上海铁路局局长安路生7月28日说,根据初步掌握的情况分析,动车事故是由于温州南站信号设备在设计上存在严重缺陷,遭雷击发生故障后,导致本应显示为红灯的区间信号机错误显示为绿灯。

  “我说的已经够多了”

  尽管王勇平在7月24日的新闻发布会表现遭到了媒体和网络的口诛笔伐,现场也遭到众多记者的“围攻”,但王勇平在记者中的口碑整体上不错。在他去职后,有记者撰文回忆他任职期间,“尽职尽责,尽可能满足记者们的要求”。

  《南方周末》援引铁路系统内部人士的话说,王勇平显得“勤恳友善但个性不足”。该报还称,王勇平曾在8月初想找媒体倾诉,但终因“还没想好”放弃了。

  甚至,他在去职后拒绝记者采访时,尽管态度坚决,但语气始终温和。

  8月17日,新快报记者曾两次打通他的电话。王勇平在电话中称不愿意再说话,“我说的已经够多了”,“感谢你的关心”。这后一句话他说了两遍。

  除了铁道部官员的身份,王勇平同时也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

  他学识渊博,才思敏捷,曾出版过两本诗集,多部文学专著,并且对书法有研究。

  2005年11月底,王勇平等31名政府发言人赴美国杜克大学参加新闻发言人培训,王旭明是同行者之一。

  在王旭明的记忆中,王勇平“上课时提问特别踊跃,还特别爱照相,手特别勤快,似乎一个字没听清都要问老师”。

  从杜克大学回来以后,王勇平写了一本书:《彼岸掠影:一个中国政府部门新闻发言人在美国的见闻》,“图文并茂,个人感受与课堂实录相结合,充满异国情调和文化色彩”(王旭明语)。

  这本2006年出版的书在当时是否引起波澜已经不得而知,但最近却被很多人翻出来,并加以传播。书中有这么一句话:“发言人优劣,最根本的是强调诚实,编制的谎言越大,维护谎言的成本越高,被人揭穿并被抛弃的风险越大。”

  这本记录了王勇平在美国的见闻和对新闻发言人思考的专著,在“那场失败的新闻发布会”前后遭遇了截然不同的评价。

  《彼岸掠影》在卓越亚马逊网站上已经显示为“无货”状态。截至8月20日深夜,这本书还仅有三条评论:

  第一条发表于2010年4月3日。网友“千雨千寻”评论说:“这是很好的一本书,不仅文笔流畅,文字优美,构思精巧,而且对从事新闻工作的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不错,很喜欢的!”

  第二条发表于2011年7月28日,温州动车事件新闻发布会后的第四天。网友“zhouzhaohan”称:“无耻,坑爹,人格分裂,反正我不信。”

  第三条也是发表于今年7月28日。网友“Johnny”说:“这是个谎言集,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这条评论得到了一条回应:“奇迹的王勇平。”

  “不能让那些永远说正确废话的人永远得利”

  与《彼岸掠影》的遭遇相反,在王勇平被免去铁道部新闻发言人职务后,又几乎同时迎来一片惋惜和同情之声。

  王旭明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谈及王勇平的调任,他说:“在铁道部处理事情不好、新闻发布会不成功之后,我宁愿相信铁道部发言人的调动是正常情况,宁愿相信不是惩罚。”同时,他亦表示,要惩罚也应该惩罚那些“应该出现在发布会现场却没有出现的更高一级的领导”。

  “决不能让那些不说话、很少说话、永远说正确的废话的人永远得利。这是一种倒退!”王旭明说。

  据媒体统计,在2004年底国新办首次公布的62个中央部委的75名部委新闻发言人中,如今只有8人仍为新闻发言人。

  而那些当初有“个性”的新闻发言人大多数已经离开了新闻发言人的岗位,如国家林业局曹清尧,教育部王旭明等。

  有媒体撰文称,王勇平等一批“敢言”的新闻发言人的去职或许会让之后的继任者更谨慎少言。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助理张志安认为,这可以让继任者更多地从事件中吸取教训,更加敬畏民意;至于是不是“敢言”,关键取决于新闻发言人背后的系统问题,如部门领导是不是开明,新闻发言人有没有危机事件的处置权、参与权。“在一个强势的机构面前,新闻发言人不是最重要的。”张志安说,公众也不应对新闻发言人抱有太高的期望,“不能把对新闻发言人的感觉移情到背后的政府部门,看政府说得怎么样,不如看它到底做得怎么样”。

  女记者的反思

  可惜这种声音只能私下表达

  早在7月24日,那场所谓“史上最混乱”的新闻发布会结束后,广州一媒体女记者在跟编辑沟通的时候就提到了那场新闻发布会上的混乱,“新闻发布会到最后,很多人同时提问,我什么问题都听不清,只听见很多记者对王勇平大喊,你别走,你要回来回答问题。”

  这种强硬的声音,她说,自己感觉不舒服。

  她认为,王勇平当天是准备回答记者的提问的,他没有回避,但记者的提问到发布会最后已经开始混乱,更多像是情绪发泄,“没人在乎他说什么,他说什么似乎都是错的。”

  “如果大家都不是来沟通的,那么这种提问又有什么意义。”这件事让这个女记者长久地思考自己的职业责任,是要强烈地表达情绪,还是冷静地让新闻发言人回答出自己希望得到的答案。

  这种话,她说,自己只能匿名私下说。“我知道当天有我这种想法的不只是我一个,同情他(王勇平)的也有人,但大家都不敢出来说,当时我们(记者)情绪就非常激动。”

  在王勇平被宣布远赴波兰任职的当天,央视主持人张泉灵发了一条微博:“新闻发言人就像一件超薄紧身衣,身材不好想靠它混过去是门儿都没有的。出了事儿的时候,只靠新闻发言人来撑着,更像超薄紧身衣湿了水,连烂疮都隐约可见。这时候赶来揭烂疮看到你还拿件破衣服遮遮掩掩,自然怒不可遏。如今,骂声不绝,换件衣服,身材不好还是不好,烂疮还是烂疮。”

[上一页] [1] [2] [3]
(责任编辑:UN008)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