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媒体推荐

中国新闻发言人 记者是你的挑战者

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作者:周至美 郭小为
2011年08月23日14:32

  后非典时代:被大事逼出来的新闻发言人

  如果说,2003年以前,中国的新闻发言人是外交部“一枝独秀”的话,那么,在2003年之后,这一群体则呈现出“全面开花”的态势。

  而这一变化,源于2003年政府应对“非典”危机过程中的“巨额学费”。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认为,“后非典时代”才建立了中国的现代新闻发言人制度。

  随后,新闻发言人成为一个时髦的词汇,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铺开。

  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中国各级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的过程往往是伴随着一系列大事件。不但有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这样的盛事,也有诸如贵州瓮安事件、湖北石首事件等公共事件催生下的地方新闻发言人制度。

  “非典”催生新闻发言人培训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董天策说,2003年初的“非典”疫情使政府认识到信息公开的紧迫性。

  资料显示,从2003年4月初到6月24日疫情解除,卫生部连续举办了67次新闻发布会,是举办发布会最密集的时期。

  “非典”事件中的“苦头”、“甜头”尝遍之后,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也应运而生。

  2003年9月22日,国新办在北京顺义举办了第一期全国新闻发言人培训班。据王旭明的回忆录记载,时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的赵启正在第一堂课上说:“中国的声音为什么在西方这么弱,我走到哪里都听不到中国的声音,说到底是我们的工作没到位。”

  第一期参加培训班的人被称为新闻发言人“黄埔一期”学员,除了王旭明外,还有刚刚被免职的铁道部原新闻发言人王勇平。

  第一期培训班结业后,国新办有关负责人接受《北京青年报》采访时说,“非典”对于各部门加快新闻发布制度的建立完善,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

  “非典”过后,国内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开始全面铺开,公检法系统中也开始大胆试水。

  “一些比较基层的的公检法机构,成立了公关室,或者叫公关处,而不是叫新闻发言人。这个公关一方面树立良好形象,另一方面就是解决危机,就是出现了问题的时候你怎么去当救火队。”在董天策看来,在现今警民关系较为紧张,司法纠纷突出的情况下,采用新闻发言人来进行“公关”,是新形势下因应社会治理需要的一种进步。

  “大事”倒逼下的推进

  在此之后,新闻发言人的每一步推进,在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一件件“大事”的步步“倒逼”。

  这符合“中国的制度变革往往是由重要工作或者重大事件的推动来完成”的一贯特点。如,2003年发生的孙志刚事件即促成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废止。

  一个似乎并不偶然的现象是,在举行重大盛事的前夕,比如奥运会、亚运会、世博会等,新闻发言人制度在举办城市,开始了“不约而同”的建立和深化。

  董天策举例说,在北京奥运会之前,新闻发言人制度开始往基层渗透。在广州亚运前夕,广州市宗教局专门请了暨南大学的一批新闻学教师去培训新闻发言人的知识。

  基层发言人面临越来越大压力

  另外一种“大事”,也同样在客观上推动了新闻发言人制度。

  它们不同于奥运、亚运、世博等这样的国家盛事,而是社会上累积的矛盾情绪的爆发。这些“大事”,被习惯性地称为群体性事件。

  在董天策看来,2008年后,贵州瓮安事件、厦门PX项目事件、湖北石首事件等群体性事件多有爆发。而随着网络力量的壮大和媒体的独立性越来越强,作为产生这些群体性事件的主体———基层政权,面临越来越大的维稳压力,而传统的处理方式已经落后。

  从2008年瓮安事件以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开始了一轮对各地县委书记、县长、县公安局局长的培训。

  董天策说:“为什么要大面积轮训一遍?这就是说我们应对群体事件,尤其是在基层地方政府应对群体事件时经常手足无措。原来遇到就是压,想办法压下去,现在发现不行。而解决这个群体性事件的其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就是你怎么向社会各界介绍、解释这个事情,也就必须向新闻媒体发布。

  新闻发言人必须向地方基层政府发展,这是一个现实的压力。

  但地方基层新闻发言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显然有待提高。

  2010年初,贵州安顺一派出所所长枪击致使两名村民死亡。曾参与报道此事的一位记者回忆了那场由地方公安部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场面:

  “我觉得在他那个位置上,换了谁也不一定行。那个新闻发言人念完通稿之后,选择了几个本地记者的提问进行回答后,就想离开。结果就爆发了外省记者的不满。大家围着他要他回答问题,但他几乎对每一个细节都回答‘正在调查中’;他的回答甚至还自相矛盾,对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同时否认了。”

  翻阅当年的报道,有这么一段,现简要摘取如下:

  “记者:(民警)是否存在将其腿打伤后,再对其头部射击致其死亡的情况?

  发言人:根据我们调查,首先,我们要明确指出,这种说法是不客观的,不存在(对死者)击伤后再上前对其头部进行射击的情况。

  记者:那是先击中头部击毙,再对腿部补上一枪吗?

  发言人:这也不存在。

  记者:这么说,既不是先打腿,也不是先打头,难道是(民警)以肉眼难以捕捉的速度对(死者)同时开了两枪吗?

  发言人:请等我们调查清楚再问。”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责任编辑:徐秀菊)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