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对“跌倒指南”吹毛求疵
□邓海建
在大家都“渴”到不行的时候,卫生部正好风风火火地拿出来一瓶“洗手液”,于是舆论骂声一片:说你这个液体太滑稽了、纯属饮鸩止渴,又说你想用“洗手液”给大家解渴是“神马”居心,再骂卫生部不解风情、提供的“解渴思路”风马牛不相及……问题是,卫生部的“洗手液”真是为你“解渴”用的吗?在这场会错意的谩骂与挖苦里,鲜有客观理性的认知——— 《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哪里是为解决“要不要扶老人”之纠结而出的对策呢?
《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只是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组织编写的伤害干预系列技术指南之一,同时发布的还有《儿童道路交通伤害干预技术指南》、《儿童溺水干预技术指南》、《儿童跌倒干预技术指南》等。卫生部的“跌倒指南”起码默认了一个前提———就是“你要去扶老人”,然后才教你如何做到更科学更合理,免得好心办坏事。
有人说,“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这不是给不扶老人者提供了一个“特许借口”?“指南”说的是“不要急于扶起”、而不是说要大家“不要扶起”;道德行为从来就是有成本的事情,不扶老人的理由千千万、而扶老人的理由只有一个。在真相都没有弄明白的情况下,随意地给双方贴上舆论审判的标签,显然是不合理的。
客观地说,“跌倒指南”确实让救助行为多了一层技术上的思考,有效的应对不是继续拒绝出手、而是希望从法律层面减轻或免除善意救助者的责任。
眼下而言,呵护稀薄的慈善氛围、改良脆弱的道德环境,需要的不是对“跌倒指南”等吹毛求疵,而是基于理性之上的建构立场、立足于公益之上的包容心。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