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911”十周年 > “911”十周年消息

亲历911袭击的中国人:我们往下逃 消防员往上冲

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2011年09月11日11:03
 


  薇的难言悲情:女儿赖床躲过一劫 她从不对女儿细讲那天的事

  一对男女,在遮天蔽日的浓烟中,携手跳下摇摇欲坠的百层高楼。

  这并不是殉情,这是在2001年的9月11日,纽约,恐怖袭击降临世贸中心双子楼后,无法逃生者的绝望行为。

  这是留在40多岁女士薇记忆中,最具冲击力的一件往事。

  薇,这个在美国生活了16年的成都人,十年前在纽约亲历“9·11”。

  【幸运】 女儿赖床 救她一命

  就算再过十年,薇也会记得2001年9月11日的纽约,曼哈顿。

  这一天,从清晨开始就让人烦躁。两岁半的女儿不知怎么了,一直赖床。薇和丈夫在世贸中心开了间对外贸易的小公司,每天8点出门,先送女儿去幼儿园再去公司。眼看磨蹭到了8时30分,薇有些着急。

  20多分钟后,薇的电话突然响了。“薇,您没事吧?”是朋友。

  薇的心思全在“对付”女儿上,一阵茫然。朋友匆匆补了一句:“世贸出事了,赶快看电视!”

  看了电视的薇,浮现脑海的第一个反应是:那啥时可以上班呢?可没等她作出任何打算,电视画面再次让她目瞪口呆又一架飞机撞上了2号楼。她家的公司正在2号楼的14层!2号楼在被撞的56分钟后,居然倒了!

  当初签约时,管理方不是信誓旦旦说“放心,哪儿倒,世贸不会倒;哪儿塌,世贸不会塌”吗?薇惊骇了。

  回过神的薇,手忙脚乱给世贸的熟人打电话。

  她聘请的三四名员工,幸亏还没到办公室,“撞机不是上班时间,再晚一个多小时,死的人更多。”

  薇曾经非常为难:她听说管理方通过广播告诉大家“一切都在掌握中,可以放心回去上班”,一些老美回了,再也没出来;跑出来的中国人坚决不回,反而逃过一劫。管理方怎能发这样的广播呢?

  当天中午11点左右,薇的姐姐看到新闻,赶紧从成都给她打电话。这个电话非常及时,此后通讯就慢慢中断了。

  大概一两个月后,薇回去了一次,但无法接近,两条街外就戒严了。废墟用板子挡着,如普通的建筑工地。再隔大约一年,又回去过一次,废墟清理得差不多了,那时开始探讨要不要原址重建,现在听说原址也已经在重建大楼。

  【感动】 年年收到 慰藉E-mail

  十年来,每一年的9月11日,纽约总是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祭奠活动。今年9月,停了10年的地下车站终于开通了;媒体的追思报道,依然铺天盖地……薇说,这些其实都是美国人自己的祭奠方式。

  而这么多年来,最让薇感动的,是政府对曾在世贸待过的人们的长期关注。

  “清理工作到一定程度时,就给了我们一份详细清单,如果需要哪方面的补助,在清单上标注、经审核了就行。按理都过去这么多年,该得到什么补助已经得到了吧,但我发现不知政府哪个部门,每一年都会给曾经在世贸中心上班的公司发E-mail,问我们有无需要帮忙的。发来的E-mail里,仍然附上他们可以提供帮助的项目清单,可填写后回传。这邮件持续了很多年,我后来确实也没啥需求,就没再回信,不过他们的邮件也一直都在发过来。”而政府之所以会有他们的E-mail地址,薇说,那是因为他们公司签署租赁办公室合同时,给管理方留过。

  【影响】 太多人生 因此改变

  只是,哀思再痛,温情再脉脉,灾难带来的影响实在太深远,太多人的人生因此改变。

  “9·11”事件以后,大家在路上遇到可疑的人,都会比较关注。新公司隔壁的一个中国男人,发现新租客总在别人上班的时候休息、别人休息的时候却搬东西进办公室;于是他自发“反恐”,却意外帮警察破了一起移民欺诈案。

  一些参与救援的消防人员,近年内死去,据说受到辐射并吸入了太多粉尘;朋友中还有一位台湾男子,信基督。他觉得神给了自己又一次生命,辞职去教化人了,将信仰变成工作。

  一家住在曼哈顿的朋友,11月搬家,“觉得那里太压抑了,隔了10多条街都能闻到空中的异味,好像是混合着粉尘、燃烧物、尸臭的味道……在空气中弥漫,久久不散。

  双子楼倒塌后,薇和她先生再也没回过打拼了5年的世贸办公室。虽然客户资料全没了,一切都从头开始。

  不幸中的万幸,他们终于还是站起来了。

  生意重回轨道,女儿平安生活,一家人和睦美满……

  “政府审核后,补助了我们一笔启动资金。本来我们想继续在曼哈顿找铺面,但成日的封锁、又经常赛车,非常影响生意。我们跟着就搬到了皇后区,一直到现在。而当初政府给的补助资金,也用于新生意上了。”

  【感慨】 “恐怖”渐远 更加豁达

  薇说,公司现在的工作很忙,周末也不休息,要加班。工作压力大得她没空闲再担心“恐怖袭击”,甚至逐渐淡忘曾经那么逼近“恐怖”。

  这个毕业于四川大学的女士积极生活,却在数次静谧的思考时,屡屡生出“命运无常”的感慨。

  “妈妈,是我救了你们哦。”对“命运无常”的惊觉,源于女儿长大一些后的撒娇。

  “如果那天准时出门,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回来……”丈夫听了,也有淡淡的后怕。

  多年后,再回顾,那一天的到来,似乎真的带着某种“宿命”的意味。

  “在2001年6、7、8月份时,我身边至少有4个人给我谈到,想退休,想换工作……当时大家都笑,也没放心上,可能每天的工作确实太累了吧。可是很奇怪,他们说到最后,都说的是‘会在9月份不做这份工了’。”

  是的,说过这话的人们,一些永远失业了,一些人店铺开了关关了开……要到后来总结了,薇才发怵。这是大家一语成谶,还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现在我们都能以轻松的方式来谈论“9·11”。虽然有时觉得生命无常,但经过这次灾难,或许更加豁达。”

  “‘生命’不再是书本上的两个字,它是如此的脆弱。能够生存下来,是最重要的事情。我该怎么对待生命呢,或许我现在还没有找到答案,而这些痛苦的记忆需要慢慢地磨砺……”薇在咕咕地笑,声音如少女般清澈。

  成都晚报记者 周滔

  在美成都人十年隐伤

  记者:关于“9·11”,有向女儿详细讲过吗?

  薇:不,太负面了。我还是想给女儿正面的东西,她长大后可以通过其他渠道了解,但现在我不想给她灌输这么悲惨和沉重的东西。

  记者:5月拉登死的时候,你们有什么感受?

  薇:大家当然松了一口气啊,特别的放松。一些美国人甚至打趣“我们终于不用交那么高的税了”,很高兴,不要那么多的经费去打仗了……(短暂沉默)这是我一生从没见过的恐怖行为,它不是针对某一个具体人,可能是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突然笑了)不过报上说得好,“恐怖主义是打不倒美国人的”,恶的东西就是利用了人们怕的心理,越怕越猖狂,不怕才能战胜它。

  记者:还记得成都的样子吗?想念吗?

  薇:我1995年出去后一直没回过成都,挺想的。不过现在网络发达,我可以在网上看到成都的图片、新闻,成都变化蛮大的。

  记者:能给我们提供一些你拍的“9·11”事件照片吗?

  薇:没有拍,在朋友处看到过一些,但我不喜欢,不想多看……

  (出于对受访者的尊重,薇系化名)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责任编辑:UN913)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